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个细节帮您预防食源性疾病

(2020-09-08 20:12:05)
标签:

健康

文化

分类: 健康日记

几个细节帮您预防食源性疾病

 

各类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其实是食源性疾病。

通俗地说,食源性疾病是吃出来的病,是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进入身体里的各种致病因子导致疾病

这些致病因子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也可能是毒蘑菇农药亚硝酸盐,吃了这些东西可能会导致200多种疾病,轻者腹泻呕吐,严重可能是炎症、肝肾损伤甚至肿瘤

想要避免或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的五大要点,包括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加热,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生活,预防食源性疾病最重要的是在食物采买、储藏、加工、烹饪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小心谨慎。翕子采访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学院副教授朱毅提醒大家注意几个细节。

 

1、食物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时间其实很短

湿和热的环境有助于微生物迅速生长,而微生物的繁殖容易导致食物的腐败变质在夏季,熟食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般不要超过两个小时;现在虽然入秋了,但白天日照强,室温也可能很高,食物最好及时放到冰箱里保鲜。

朱教授特别提醒大家,解冻冰鲜的鱼、肉时,最好不要在室温条件下解冻,因为等到食物内部完全解冻的时候,外层的微生物可能已经蠢蠢欲动,准备兴风作浪了。

教大家一个解冻技巧,就是提前把冰冻的食物从冷冻室移到冷藏室,这样解冻就可以避免在室温下食物放置过久导致微生物的过度繁殖。

 

2、海鲜还是要吃,只是更要清洁到位

最近很多人说都不敢吃海鲜了,冷冻的食品本身是不会被病毒感染的,但可能会被病毒污染,因为低温、潮湿的环境有助于病毒的长时间存活,因此,我们从采买、储藏加工到烹饪每一个细节都清洁到位,食物彻底熟透就可以安全地食用。

朱教授建议您尽量不要接触冰鲜食物,如果您有自己挑选食物的习惯,最好戴上一次性手套,挑选之后把手套摘下来妥善处理,不要乱

翕子建议您随身带一个小瓶的免洗洗手液,挑选一样东西之后,随时随地用免洗手消给自己消毒。因为我们有时触摸到各种可能沾染病毒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消毒,你可能无意识地会去用手摸自己的眼睛、嘴巴,就可能被接触到的病毒感染。

当然,最重要的是好好洗手,无论您去了哪里,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是好好洗手。

 

3、冰箱不是保险箱

冰箱只是让微生物滋生的时间放缓,并不能杀菌,因此食物放在冰箱里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也一定要重新热透才能吃。

发黄、发蔫的叶子菜尽量不要吃了,我们买回来的菜,随便丢到冰箱里,就容易变质或枯萎,如果您把菜简单处理一下,放到冰箱保存的时间就可以稍长一些。

比如可以把菜清洗一下,因为蔬菜表面会附着很多微生物和细菌,清洗干净有利于保鲜,但要记得用“厨房用纸”把水吸干净,否则也容易腐烂。

果蔬可以放进保鲜袋保鲜,但不是抽真空,适当留一点空气给还有生命的果蔬呼吸。


4、临近保质期的食物要当心

超市售卖的食物,快到保质期的时候,打折促销正规超市在食物快到保质期时会做出明显标识,并降价处理。严格地说,临近保质期的食物是没有问题的,但毕竟刚刚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还是需要判断一下到底有没有变质,如果拿不准,最好不要吃了。

这里翕子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买了临近保质期的食物,一定要尽快吃完,不要买了打折的食物,再在家里放很长时间,可就不安全了。

 

5、亚硝酸盐没您想象得那么可怕

都说亚硝酸盐对身体有害,朱教授告诉我们,在目前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下,加工的肉制品、酱菜、腌菜虽然可能会添加亚硝酸盐,但都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您不是长期、大量吃某一种包装食品,亚硝酸盐的问题并没有您之前担心的那么严重。

大家认为隔夜亚硝酸盐特别的多,其实也没那么严重。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炒出一盘菜如果觉得做得太多了,今天吃不完,直接分出一盘迅速到冰箱里面去冷藏,第二天热透了吃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这个菜大家的筷子已经扒拉扒拉吃了半天了,那就不建议再放到第二天吃了。因为我们的筷子夹过的剩菜,会很容易滋生细菌,如果再放到第二天,就很危险。有人说我到二天彻底加热了吃行不行,彻底加热虽然可以消灭病菌,但病菌产生的毒素却是不能消灭的,还是不吃为好。

我们如果感觉自己近来加工的肉制品吃的多,酱腌菜吃多了,担心自己摄入的亚硝酸盐过多,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或者吃点大蒜,喝点绿茶,都能够阻断亚硝胺的形成,帮我们身体做清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