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暑养生:顺时安心,借天升阳

(2015-07-06 15:17:49)
标签:

健康

文化

分类: 健康养生

小暑养生:顺时安心,借天升阳

 

暑气袭来心莫慌,

平心静气自然凉。

三伏天灸黄金日,

巧借天机正养阳。

早晚太极逍遥步,

适当出汗莫成伤。

多食蔬果味清淡,

健脾除湿苦适当。

 

——《健康之家》二十四节气养生诗之小暑

 

很多人害怕暑天,称之为“苦夏”,“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暑是天气炎热的时节,小暑呢?或许是进入热天,但还没有热到极致吧。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想想汗流浃背的状态,要不就是空调房中令人生寒的冷气,似乎怎么过都不舒服。有人不禁发出感叹,要是一年四季都象春天一样多好啊?当真如此吗?

一天,我听一位来自云南,在北京生活了几年的朋友说起不想再回昆明的原因,竟然是:“昆明没有四季,没有寒暑,过得没有滋味。”还有一次,一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女士说起冬天里拒绝了朋友去海南小住的邀请,理由是:“冬天阳气内藏,到海南皮肤腠理必得开泻,造成阳气外放,还是算了,于自己身体健康不利的事情,少做为妙。”

今年77日进入小暑节气,顾名思议,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听起来是一个让人不太舒服的节气,却也是人体自然调节,增强代谢能力的时节。更何况,我们传统中医早就发明了“天灸”,可以借节气的帮助,冬病夏治,扶阳袪寒。

 

小暑养生先摄心:心平气和防燥热

有道是“心静自然凉”,无论遇到什么境况,一定要让自己保持心平气和。

徵调音乐和大部分的古琴曲都适合养心,如:《山居吟》、《文王操》、《樵歌》、《渔歌》、《步步高》、《狂欢》等。在雅正的音乐中,和乐平心,导气养神,身心健康。

小暑节气最宜静坐,天气火热时,最好安静地闭目静坐,观呼吸,调气息。可采用唐代名医耿思邈所推崇的“引气从鼻入腹,吸足为止,久住气闷,乃从口中细细吐出,务使气尽,再从鼻孔细细引气入胸腹”的腹式呼吸法。也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草原、大海、高山白云等令人凉快的画面,从而降低心理上的温度。

 

饮食清淡 健脾消暑化湿

进入小暑以后,不久就入伏了,我们也进入的湿热相交的长夏季节。长夏在五脏属脾,脾最怕湿邪来犯,因而在饮食上要清淡,少食油腻,多吃些解暑健脾的食物。

小暑时节,宜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但不等于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也要注意营养均衡,可以选择黄鳝、鸭汤等相对清淡而又营养丰富的食物。

 

运动忌大汗 早晚为宜

从中医理论方面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同时,小暑时节人体能量消耗也比较大,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尤其是心血管患者和年老体弱者更应做到这点。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当然,“少动”不等于“不动”,如果一味“不动”,炎热的季节则会造成人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可以在早晨和晚上的凉爽时段,运动方式以散步、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为主,也可以去游泳,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

 

室内切莫贪空调,外出切莫坐木椅

入伏之后,天气开始炎热,在使用空调避暑降温时,一定要注意温度不要设定过低,一般不应低于27 ,不要长时间开着空调,室内要经常通风。

老话儿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健康之家》特别提醒老年朋友,小暑时节外出散步时,千万别长坐木头椅子。木头,尤其是久置室外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面坐久了,会把湿气传到我们体内,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看来,我们生活在这个四季分明的地方,自有天道如常。中医历来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小暑和即将到来的大暑两个节气,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期,一些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风湿痹痛、慢性腹泻等,此时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养和治疗,比如三伏天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看来,我们生活在这个四季分明的地方,自有天道如常。只要我们顺应四季变化的规律,不但能过得舒舒服服,还可以延年益寿,关键就是顺天意,趋利避害,顺时安心,借天升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