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阳光照亮远处的帆船
(2013-04-09 13:19:57)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乐享书香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这两句诗,被认为是对老年生活最好的诠释。爱就是老人晚年生活的夕阳,或许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能照亮老人的心。
杨昭仁,生于1932年10月,内蒙古赤峰人,八一电影制片厂离休干部。
杨伯伯1946年入伍,战争年代里,他曾担任摄影记者,出生入死,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1952年,杨伯伯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场,担任摄影师,后来又做导演,拍摄了《怒潮》、《黄桥决战》等妇孺皆知的影片。1993年离休以后,杨伯伯又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文学创作,写出了《中国兄弟连》、《生死兄弟》等战争题材的小说作品。
《晚情》是杨伯伯的最后一部作品,编辑如月告诉我,在与杨伯伯签了出版合同的第二天,杨伯伯就再也没有醒来,这本书是在杨伯伯的夫人宁阿姨的帮助下出版的,也是完成了杨伯伯生前的最后一个遗愿。
《晚晴》写的是一位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军人王延青,在他的同甘共苦的妻子林虹病逝以后,两次再婚的故事。
第一次再婚,颜美捷是一个与他价值观念截然不同的女人,她自私、势力、狭隘、无情,让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干部身心疲惫,伤痕累累,最终在战友的帮助下,把所有的财产都给了颜美捷,才算离了婚。
住进了养老院的王延青,自己都没想到,会遇到后来与他相儒以沫的画家夏梦。然而在书中,与夏梦共有的幸福生活只占了不到五分之一,可能是杨伯伯走得太急了,他还没有来得及把无限美好的夕阳描绘给我们,就匆匆离开了。
常常听年轻朋友抱怨,爸爸、妈妈老了,变得爱唠叨,爱耍小孩子脾气,认死理儿。也一直有学者说告诫:“老人是宝,他们或许刚刚做过的事转瞬就忘记了,可是他们念念不忘,时常唠叨的话,一定是他们一辈子最宝贵的积淀,年轻人千万不可轻视。” 可是,忙着一路向前冲年轻人,却往往忽略了去关注老年人情绪背后的孤独。
小说《晚情》并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言语之间透露出的,是一位老人正直、善良、宽厚、热情的品性。我能感觉到,读《晚情》,就是读杨伯伯的晚年心声。我们是否能够想象,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用一个手指头,一下一下地在电脑前打字,一字一字的记下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情感和思考。
这本书是写给老年人的,更是写给年轻人的,虽然杨伯伯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在质朴真率当中透出真性情,或许因为杨伯伯是摄影师,《晚情》的行文画面感很强,读起来流畅通达,真实地再现了老人家一辈子的家国情怀。
清明节前一天,宁阿姨在《晚情》编辑如月的陪同下,带着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晚情》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书香两岸》节目,分享杨伯伯的晚年故事。
之前做了功课,知道杨伯伯是在80岁的时候去逝的,想象中宁阿姨应该至少也七十多了,一见面,稍稍有点吃惊,宁阿姨看起来不过60上下,慈眉善目,虽然有点发福,仍然能看出年轻时一定是个美貌的女子。宁阿姨神情有点严肃,她说以前都是陪杨伯伯出席各种活动,这一次,自己来替昭仁讲话,心里有点儿紧张。
如月告诉我,宁阿姨就是《晚情》当中,夏梦的原型,是在杨伯伯七十岁的时候和他走到一起的。
我问宁阿姨,您们两位老人,带着一辈子的生活习惯,走到一起生活,宽容和理解,说的容易,却怎么能做到呢?宁阿姨只说了一句话:“我崇拜他!”
对年轻夫妻来说,因崇拜而生爱的例子也并不少,而走进婚姻却往往会因失去崇拜而丢失了爱情。有人说,“一对真正幸福的夫妻,妻子一定是一辈子崇拜丈夫,丈夫一定是一辈子依赖妻子。”
在直播间里所有的时间,宁阿姨都是在讲杨伯伯的好。他如何正直,如何善良,如何执着,以及如何关爱自己。
宁阿姨讲到《晚情》中的一个细节,有一个午后,宁阿姨去超市买东西,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一时间外面昏天黑地。宁阿姨没带雨具,只好在超市里等待,却突然见超市的门开了,进来一位混身都湿透了的老人。正是杨伯伯来给宁阿姨送伞。说到这里,宁阿姨的眼睛里溢满了泪水。宁阿姨哭着说,那么大的雨,他要是在雨中摔倒了可怎么办?
在《晚情》一书中,充满艺术气质的画家夏梦不光对王延青不光体贴入微,而且有活泼、幽默,我能看出这是宁阿姨阳光一般的爱照亮了杨伯伯的晚年。
如月告诉我,杨伯伯晚年有些病态,会在夜里12:00醒来,把子夜当成清晨,并叫宁阿姨起床,宁阿姨却从不抱怨,陪着他在屋子里散步,直到他困意再次袭来。
然而我还是会刨根问底:“您对杨伯伯的崇拜真的一直都没有变吗?”
宁阿姨说,“我和昭仁一起生活了十年,我们从来没有争吵过。因为我爱他,我会时时刻刻把他当作老人,在生活中,什么也比不得换来老人的高兴重要。”
送走宁阿姨和如月,我想到了米沃什的诗《礼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拥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我曾遭受的任何恶祸,我都忘了。/认为我曾是同样的人并不使我难为情。/在我身上我没感到痛苦。/当挺起身来,我看见蓝色的海和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