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叔的“中国梦”
(2013-04-16 11:09:48)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乐享书香 |
卖菜叔的“中国梦”
4月2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书香两岸”节目的直播间,来了两位特别的嘉宾,在北京一个菜市场卖菜的姚启中和妻子带着新出版的《卖菜叔日记》,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俞根勇陪同他们一起来分享草根人生的励志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是姚启中最大的梦想,也是支撑他在所有艰难的时候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支柱。但是,姚启中却说:“我们家也能对祖国有点用。二儿子姚五一在国际上获了奖,不是为国争光了吗?”
只读到小学四年级的姚启中是一位安徽的农民,父亲半智障,母亲从嫁到他家就受尽了苦,在启中才九岁的时候就病逝了。家里除了一位能帮他一点儿的光棍三叔,就是大他十岁微智障的哥哥,哥哥至今也没娶上媳妇,一家人一直在穷苦与屈辱中艰难地生活。
为了生活得好一点,姚启中十九岁外出打小工,23岁开始,在跟着一位本家侄子到北京卖咸菜,一个二手的旧三轮车,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为了多挣点钱,姚启中摆过野摊,见了城管就跑的提心吊胆过日子,也多次经历了被罚款,被没收,甚至因为暂住证没带在身上,就不由分说被送到昌平收容所。
目前姚启中一家六口人租住在丰台简陋的民房,夫妻两个和光棍大哥靠卖生姜、大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并供三个孩子读书。
可能之前已经接受过不少的采访,姚启中在直播中并不显得特别紧张,说起自己艰苦的人生经历,语调平和。比如他说道“自己长得丑,是因为小时候受人欺负被打坏了牙”时,他只是羞涩地笑笑。让我觉得他的内心极其强大,有着极顽强的生命的张力和韧性。从社会最低层做起点,姚启中一步步走来,竟无半点自卑或是自负。倒是姚大嫂几乎从直播开始就抹眼泪,好容易忍住泪,说几句话又哽咽起来。
在菜市场有了固定的摊位,在北京的生活刚刚勉强维持了温饱,姚启中就开始思谋培养孩子读书。二儿子姚五一从小就好动,显出了对武艺的热爱,姚启中拿着一家人省吃俭用的钱把五一送到了武术学校。或许艰苦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姚五一到武校一个月就被校长看中,“这孩子肯吃苦,能练出来。”果然,没多久,姚五一就开始在国内国外各种武术比赛中频频获奖,参与拍摄的影视作品也获得了国际大奖。
当儿子姚五一开始获奖的时候,姚启中萌生了记下儿子成长过程的念头,只读到小学四年级的姚启中靠一本新华字典,一边卖菜一边开始记“日记”。从写儿子开始,一下笔,就有些收不住,自己苦难的童年、少年,也在姚启中的脑海里翻涌,他想把这一切告诉儿子,让儿子知道姚家的苦难。三年时间,陆陆续续写了30万字的手稿。这就是书的两个主要部分:“一个九〇后孩子的励志故事”和“一位农民工爸爸的温情家书”。
编辑俞根勇倒比姚启中夫妻两个清瘦许多,带个大眼镜,一封文诌谄的样子,张口闭口姚大歌,对老姚一家的目光,满是温情。他比划着第一次见老姚的手稿,两个手的距离有三十公分,那么厚厚的一叠写在各种纸上的手稿,全都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誊清的。
为了这份认真,俞根勇也做了最认真的编辑,我们无法想象这里面有多少是编辑的润色,但故事,却是绝对真实的。
开始读《卖菜叔日记》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故事有点重复,前面的很多章,几乎都是同一个主题,苦,不气馁;受欺辱,不抱怨;倒霉,不在乎;再受苦,再努力;再受气,不计较; 再倒霉,只感恩。他除了记下自己的苦,还记下了生活中的每一位恩人,带他出来的亲戚,借他路费的长辈,房东大爷赠给他们家的每一件旧衣裳,买菜的大姐每到冬天给他送一瓶护手霜………
读着读着,我渐渐读出了姚启中的力量,他怎么就从不说一句别人不好呢?他怎么就从不怨一句生活不平呢?当已经习武多年,拿了许多国际国内奖牌的二儿子问爸爸,“是不是他们欺负咱们家人”时,姚启中却忙阻止儿子:“他们是磨炼咱们的,应该感激他们。”
一位曾经欺负他们的亲戚得了重病,他打电话去询问,那位亲戚当他是看笑话的,冷言冷语,姚启中却并没有生气,拿着辛苦卖菜挣来的钱去药店给那位亲戚买了许多补药寄过去,过了三、四天,当姚启中再次打电话询问时,那位亲威终于被他的真情感动。
以德报怨,孔子的道德理想,却天生存在于这位只读过小学四年的卖菜农民身上。而这种对生活永远怀着感恩的精神已经传递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三个孩子全都品学兼优,特别是二儿子姚五一每次出国比赛,舍不得给自己买任何东西,却会给光棍大伯买礼物!
想知道卖菜叔姚启中怎么教育孩子的吗?他不过是付出全部的努力卖菜养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凑够给每个孩子交学费的钱,不过是到旧货市场淘一块旧地毯给五一练功,不过是在记者来采访时,去买一条十几块钱的新裤子……而这一切,你我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