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摩围寨》
(2012-05-30 13:00:02)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乐享书香 |
邂逅《摩围寨》
邂逅《摩围寨》,是在重庆少数民族作家研讨会上,吴加敏(土家族)的《花灯》,第代着冬(苗族)的《灵雀》,何炬学(苗族)的《摩围寨》,苦金(土家族)的《残树》,冉仲景(土家族)的《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五部作品一并交由文学评论家品评。
作为读书节目的主持人,近年来经常会有耳目一新的欣喜。喜欢这种乡土的书写,尽管这些业余作者或许并不如那些大作家们成熟,他们却是用生命书写着坚实土地上真实、自然的生活。这些作品就象沾着泥土的果实,新鲜而充满阳光的味道。就象现在人们追捧绿色食品一样,乡土书写的作品带给人心灵的滋养远远超那些圆滑而周到的所谓成熟作品。
苗族作家何炬学,据说是黔江水务局的党委书记,真是无法想象,他如何一边慢条斯理踱着方步作着官,一边接着地气的创造文学的理想王国。我与作者没有接触,只是在作品中感受强烈的生活气息。
极具地域特色和个性风情的“摩围寨
作品由十八篇短篇小说组成,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摩围寨》。这个远离尘嚣的山寨,高耸入云,三面绝壁,只有朝向乡镇的方向,有一条山脊梁上转折十八盘的石板路绕梁而行,没有十足的胆气,外人都不敢攀登。然而与世隔绝的摩围寨虽然有半年的时间与山下的道路是阻断的,山上却是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十八个故事都围绕摩围寨的土著居民和因为各种原因到这个山寨上避难的流民而产生。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上个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外面的世界或许有太多的风风雨雨,而摩围寨的山民却坚守自己的生活信念。摩围寨地形险要,外面的人如果不是抱着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是很难上得山来的。然而山路虽险,山上却物产丰富,摩围寨固守他们的传统,对任何上山的人都不拒绝。寨子里几乎一半是外来人,只要愿意住在这里,就是摩围寨的人,即使是来报仇的杀手,摩围寨人也能以宽厚和无私化解他心头的积怨。
包容,淡定,侠义,果敢,还有不动声色的幽默和淡淡的慵懒。阅读过程是如此的美好与酣畅。
邂逅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国,邂逅敦实正派,就象一截树桩坚实地矗立在山上队长松木;邂逅身材瘦长,身怀绝技的长豆;邂逅耐心细致,聪明苦干的米石;邂逅侠肝义胆的老花椒、锦心绣手小花椒;邂逅还有外来的巴蛮子、苦楝子、荞子,这些饱经苦难甚至满怀仇恨的人,都在摩围寨的平静生活中化解了仇怨,重新找到生活的温暖。
在纯朴如同原始部落的山巅村寨,除了寨子里固有的仁义道德标准,《摩围寨》最让人舒服的亮点就是山民对知识和书籍的敬意。
一本《康熙字典》,就能点亮整个寨子的心情,“摩围寨人确实喜欢这部书,或者说喜欢拥有《康熙字典》这样的事实。”而当山下的人来清查的时候,摩维寨的人又以自己特有的智慧和勇敢保护这部古书,连来清查的调查员也被感染。
“食言者”是大家连名字也不知道的邓先生,只是因为他爱读书,摩围寨的人就给了他最大的宽容,明知他虚报了身份,却仍然怀着敬意,担着风险保护他。即使在邓先生几次不辞而别之而,仍然期盼他的到来,只要他为山寨的孩子们教书。即使眼看着他被持枪的人带走,仍然满怀期盼地等待着有学问的邓先生回来。
邂逅《摩围寨》,如同一棵开花的植物,邂逅远方的蝴蝶。它承载着远方巧夺天工的神秘纹理,传递着千百年生命进化的基因,煽动着晶莹的翅膀,停留在我绽放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