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姓百和他的土窑洞

(2011-12-15 16:29:07)
标签:

文化

分类: 第三只耳朵

从庆阳到环县,车子走了四个多小时,我们到达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看到满大街看到标语写着“环县皮影之乡”,连县城的汽车站都是皮影戏的造型。只是天气格外寒冷,我们个个又冻又饿,急着补充食物。

在环县宾馆的餐厅,当地文化干部文主任得知我们第二天晚上要返回西安,即安排了当天晚上让我们看一场本地非遗传承人史呈林的皮影演出。我以为是这里本来天天就有的演出,边吃还边问什么时候开始,怕去晚了耽误了时间。后来才知道,这演出跟本就是县里出钱请史老爷子为我们几位记者专门表演,难怪文主任说啥时去都行。

晚上800钟,我们摸黑来到几座窑洞的院落,最大的一间亮着灯,今年七十多岁的史呈林老爷子和几个壮汉正在整理着皮影的道具。第一次在窑洞里看皮影,我们觉得很欣赏,灯光下举着照像机、摄像机从里到外狂拍一气,几台采访录音机也都摆开了架势,要把一切声音尽收回去。

史老爷子听说演出完了要采访,忙不叠地摇头,我没时间,老伴儿病着,我还得回去生炉子,几位壮汉有的吹唢吶,有的拉胡琴,都是因为在县城里打工,比较方便叫过来伴琴伴唱的。

史老爷子今天唱的是孙悟空三找白骨精,戏的节奏很舒缓,唱了半天,师徒才开始上路,至于白骨精的出现,更是一波三折。有趣的是,悟空三兄弟给师父磕头,祝的是师父万寿无疆福禄双全之类的话。

虽然是窑洞里冬暖夏凉,可以这寒冬的夜晚,穿着羽绒服在土窑洞里听皮影戏,还是渐渐感到寒冷刺骨。戏听到一半,张浩主任突然把我叫出来,“带你去一个好地方。”

所谓好地方,只是演皮影戏的土窑洞旁边的一个小窑洞,一进门,首先扑面而来的是温暖,与其说是温暖,不如说是明亮。靠窑洞口是一张大大的书画桌,画粘上堆了许多的字贴和画谱,翻开的是张迁碑,这真是让我倍感亲切,因为在所有的书体中,我最偏爱的也是张迁碑--质朴中不失俊逸,锋利中不失轻巧。偏偏这时张主任说了句“张迁碑我临了三年”。而桌子上临字的,并不是窑洞的主人,而是陪同我们前来的环县电视台张台长。我立刻就有了一种“大家都是兴味相投的文人”的感觉。

书画桌里面,有一小块空地,几把破旧的椅子围着一个火炉子,再往里是一张有些凌乱的床,我的目光越过床,里墙上贴了些字儿,有很艺术的条幅,也有明显是孩子不成熟的笔迹,比较有特点的是一个写着“百姓戏院”的斗方。

窑洞的主人个子不高,四方脸,浓眉方耳。额头特别的宽大,看起来精干而不失质朴,沉稳而不失激情。他叫王姓百,是环县党校的教师,可是他递给我的名片上却是“王雪琴”的,名片上印着:环县夜明珠道情皮影传播有限公司和环县北关宋塔公园原生态文化保护基地。

收了名片,我们随意地聊了起来。王姓百学的专业是中文,从小就在祖父的要求下学习书法和国画,到现在,也一直坚持画画和书法,因为他把写字、画画当作是自己关注世界的一个方式。

在党校主讲中国文化,自然也会关注当地的文化。王姓百认为皮影戏囊括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事情,通过皮影戏都可以演绎。我立刻想到了刚才史老爷子的唱词,不仅是历史,老百姓的心愿和寄托也都包含在歌唱中了。

在没有电影电视之前,皮影是土电影。这个发源于西安的古老宫廷艺术,慢慢流传于民间。如今,好多地方经济发展很快,皮影都土崩瓦解了,因为比较偏僻落后,保留了几十个戏班子。王姓百感慨地说,环县这么小地区域,有这么多的戏班子,有必要保护起来。是啊,孔子早就说:“礼失求诸野”了,越是偏远地方传统文化保留的越好。

在环县,戏班子其实是一个自娱自乐的生活圈子。对于皮影艺人来说,有人看他要唱,没人看他也要唱。王姓百曾经追踪了一个戏班子,走了十几个庙会,即使没有人看,艺人们还是会坚持唱。

桌子上,我看到厚厚的一沓论文,标题是环县皮影生态文化保护的实践。王姓百甚至认为,皮影内容和形没有创新的必要,保留古老的传统就行了。因为现在人的看点已经不一样了,人们只是看他古老的形式,不是传统的娱乐教育作用了。皮影的功能本来就是多角度的呈现,文学的、艺术的、表演的角度,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吸收。

王姓百最焦虑的问题是,在当代环境下探求皮影艺术的存在制度模式。无论是书法,还是皮影,从古到今,不管用还是不用,都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研究世界的一种方式,会一直在存在下去。西方人靠逻辑推理,中国人靠体会,感悟。皮影也是一样,不会灭亡,我们现在努力做的,就是想把这种制度模式变成现实。

在电影电视普及之前,史呈林老爷子几乎每天都有人请去演戏,而如今,一个月能有一次请就不错了,逢到年节,有没有人看也唱,而平时,皮影戏就成了政府接待客人的名片,电视,电台录音录像竟成了观众的主体

于是,王姓百夫妻租下了这片窑洞,有了“百姓戏院”,最让王姓百高兴的是,有两位台湾朋友,从电视上看到了环县皮影之乡的消息,专门买飞机票到这儿来看。毕竟,文化的形成是个链条,是活生生的文化现象,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演出必须要有一个地点,窑洞就是皮影存在最好的地点。环县皮影艺术是有传承的,体现它最好的方式,还是在原乡文化土壤上,真正能感受到它的价值,还是要到它的地来。好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窑洞民居也是一个文化遗产,与皮影的保护是一致的。

说起生活,王姓百说他在北京呆过,感觉压力很大,在北京一天没钱都觉得心里空空的,在环县一年没钱,日子还能过而且能过得自由自在。说到这儿的时候,王姓百现出了很复杂的表情,这使我想到了他的个人生活。从他们夫妻合印的名片上看,妻子王雪琴才是公司的法定代理人,而且是甘肃省的民间刺绣艺术家陇乡传承人,是庆阳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然而王雪琴此时在做什么呢?在北京,陪孩子读中央音乐学院。陪读家长的艰辛,媒体早有诸多的报道,何况这对并无家底地夫妻,他们是以怎样的坚忍来承担一份对文化的坚守呢?

写这篇文稿的时候,我播通了王雪琴的电话,她的声音充满疲惫,她在北京一个琴行打工,每天工作很长的时间,正如王姓百老师说的,生活压力很大。或许,对王姓百和王雪琴来说,和现在天气一样,正是严寒的冬天,但想到土窑洞里的温暖,我又对他们的追求充满了信心,这厚厚厚的黄土地里挖出的窑洞,真的足以支撑人们在寒冷的冬天生存下去,并迎来冰消雪融的春天。到那时,艺术之花也会象崖上的山丹丹一样,开出艳丽的花朵,迎风高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