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通“豳”的地气

(2011-12-14 12:01:39)
标签:

文化

分类: 第三只耳朵

“豳”这个字,是在《诗经》上认识的,熟悉它却是在頣和园,因为常去西堤散步,知道西堤偏北部有个豳风桥。而且知道这豳风桥的名称来源是出自《诗经·豳风》中那首著名的《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诗经·豳风·七月》通篇都是描绘豳地四季的农业生产情况。因为当时修建頣和园的时候,在园子的西北部荒地上特意复制一个水乡泽国,专门让宦官和宫女们耕田采桑,取名耕织园,而耕织园附近的豳风桥边,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的古桑树,可以想见当年宫女采桑养蚕的情境。

于是,“豳”这个字在我的印象里就和农耕桑蚕结合到了一起。至于“豳”到底在什么地方,还真一直也没有注意过,这次刚到庆阳,先找个地方吃饭,我一眼就看到了一个饭馆门口的匾额,上面的刻字正是“豳风”,难道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豳”吗?

我们《书香两岸》读书会到甘肃庆阳西峰区的后官寨中学读书、送书活动,一个意外的收获是让我踏上了古老而厚重的“豳”的土地。

后官寨中学比我们想象的要漂亮的多,08年汶川地震,这里也是重灾区,中国红十字会为学校捐赠的新教学楼宽敞明亮,孩子们不光接受免费教育,甚至住宿、吃饭,买书本、印学习资料都是免费的。用张浩主任的话说,我们本来以为是雪中送碳,来了才发现不过是锦上添花。

读书、送书活动当天,董志原上飘起了雪花,天气愈加寒冷,学校的孩子们哈出的气把面颊都模糊了,明澈的眼眸和灿烂的笑容却象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我们和学校的共识是不能把孩子们冻着,所以在操场上举办的全校同学参加的仪式,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然后是回到大教室里进行的诵读活动。虽然孩子们的发音不是特别的准确,但孩子们清亮的嗓音和专注认真的神态还是打动了所有的人。

“书香两岸读书会”送的书并不多,以“书香两岸读书会”的名义建立的小小图书室也并不大,但是我们或许可以给孩子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们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我们或许可以给孩子展开一个新的理想,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更多的憧憬和渴望。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被一种纯真而火热的情感所包围。

在庆阳市中心一个广场上,我们看到一个高高的塑像,经询问,是周祖不窋,作为夏王朝末期周部落的首领,不窋在庆阳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农耕火种,而被尊为周祖。据说周文王是他的第十代孙。

据史料记载,在周族早期的历史中,周先祖曾有一次大迁徙,当时周祖不窋被罢免了在夏朝的官职之后,带领他的部族由邰迁往北豳,大约是现在的庆阳市庆城附近。“豳”字的象形意义为一个烹煮肉食的器皿。由字义可以看出,北豳之地原为游牧狩猎的戎狄部族所占。

不窋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即是提倡农耕……《史记·周本记》载:“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怠业,时序其德,遵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不窋在当地定居后,开始教民众将地穴式居住改为窑洞,并且重农耕,提倡饲养家畜、家禽,植树种花,为周族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不窋为民众所拥戴,修不窋城而居。”

在不窋及其后代定居北豳之后,周部族的经济实力有了迅速提高。传到公刘一代,周部族又进行了第二次迁徙。这一次,公刘率领部族由庆城迁到了西峰塬上,建立了古豳国城。

说到《公刘》,又想起了《诗经》中的篇章:“笃公刘!匪居匪康。迺埸迺疆;迺积迺仓。迺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诗经·大雅·公刘》这是周人自己叙述开国历史的诗篇之一,歌颂周的远祖公刘率领部落从迁豳的事迹。诗中生动地刻画了公刘这个爱护百姓、忠于农事的英雄形象。而公刘活动的区域,正是现在庆阳市西峰区所在地,也是我们这次《书香两岸》读书会送书的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中学所在区域了。

庆阳市西峰区虽然地处陇东,但距离西安更近些,我们的行程也是先到西安,再乘车西行,一路上,尽是与陕北黄土高原一样的风光,一片比一片高的原上,冬小麦郁郁青青。地方志记载,西峰区所在董志原是天下黄土第一原――“中国黄土高原上最大的一块原面,世界上黄土最深最厚的地方。海拔1200-1400米,面积136万亩,黄土深达80-240米,世称"山顶平原"、"陇东粮仓",具有十分雄浑独特的高原地貌。”

送书活动结束之后,冒着大雪,我们在后官寨中学金玉清校长的陪同下,去一些学生家进行家访。虽然生活条件颇为艰苦,孩子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帮助家里务农。

这里和关中平原一样,习惯把玉米挂在树上和房檐上亮晒,走进任何一个农家,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挂得高高的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以及烧秸杆留下的淡淡的烟薰味儿。

黄土高原与一般的山区不同,一般山区底下是平的,一座座山峰耸立。而黄土高原的地形是原的顶上是平的,厚厚的黄土堆积的原上,是成片的耕地。如果有流水侵蚀,原上的就会有裂缝,裂缝会随着流水的侵蚀越来越大,变成沟,沟继续被流水冲刷,直到黄土层下面的岩石层,形成谷底狭长的小盆地。而这里主要的农事生产都是在高高的原上进行的。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在当地采访,当汽车爬上高高的董志原上时,一行人都不由自主地为眼前壮美的景色所惊叹。正是雪后天晴,站在如此厚实的黄土地上,放眼望去,沟壑纵横的原,正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的宏伟,让人忍不住想扯开嗓子喊上两声,而蔚蓝的天空飘过几缕轻巧的云,又让人想振翅高飞,直上云霄。

在我的印象里,黄土高原一直都是靠天吃饭,厚厚的黄土地没有存水的地方,所有的水都是来自老天下雨。风调雨顺,粮食就丰收,赶上干旱或者洪涝,生活就变得非常艰难。难怪《诗经·豳风·七月》里充满了苦难,也难怪《诗经·豳风·鸱鸮》里充满了哀怨。

然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却是世世代代唱着高吭的歌谣。单调而苦难的生活中,总是藏着火红的希望。从朝天高歌的唢呐声中,婉转绵长而不失高吭的道情声中,从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徒手秧歌之乡、窑洞民居之乡,环县皮影之乡的命名中,我们都能看到土地的生命。就象一片高高的土崖上,总会看到红艳艳的山丹丹花,盛开在明亮的阳光下。

忽然觉得,陇东之后最难忘的一个瞬间,是与后官寨中学一个九年级学生的拥抱,只是一个瞬间,我却分明感受到了那孩子深切的热情,顽强的生命和对未来强烈的向往。

我好象一下子接通了“豳”的地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