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的“蝴蝶”还在飞――环县道情皮影的故事
(2011-12-28 01:36:11)
标签:
鏂囧寲 |
分类: 第三只耳朵 |
“老相爷,听我道来,头一天我从扬州过,扬州城的州官他观分明,他差来三班六房把贫道请,扬州城摆酒宴,贫道宴上坐,扬州城州官下边坐,开口叫声小道童,你把你的道袍卖给我,我赐你满斗金,满斗银,我说不卖不卖实不卖,他把我送出扬州城。”这是环县道情皮影戏《韩湘子卖道袍》的唱词儿。这些天做相关的节目,渐渐地咋出其中的味道。
我们是在一个冬日的黄昏到达的环县的,在太阳金色的余晖里,满大街看到写着“环县皮影之乡” 的标语,连县城的汽车站的栏杆都是皮影的造型。原来,就在2011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六届会议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到达环县当天晚上8:00钟,我们摸黑来到几座窑洞的院落,最大的一间亮着灯,今年七十多岁的史呈林老爷子和几个壮汉正在整理着皮影的道具。那些色彩鲜艳的皮影人物被挂在四四方方的“城”上,象花花绿绿的蝴蝶,准备好了在光影中随着抑扬顿挫的唱腔飞舞。
史老爷子本地非遗传承人,他今天端坐“城”中唱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趣的是,悟空三兄弟给师父磕头,祝的是师父万寿无疆之类的话。
发源于西汉时期、兴盛于唐代,到宋代达到极致的皮影艺术,作为电影出现之前最先进的光影声腔结合的艺术,曾经在我国26个省市广泛传播。而今天,只有在这偏远的环县──古豳地,我们才能在土窑洞里欣赏到这原汁原味的皮影戏。
灯光掩映下的小小布景上,唐僧师徒行走坐卧,翻转踢打,提袍甩袖,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上天人地,无不生动逼真,扑朔迷离。
演出完了史老爷子听说要采访,忙不叠地摇头,我没时间,孙子在家没人管,我还得回去生炉子,不过,递上一支烟,老爷子还是被我们按在了沙发上。几位壮汉有的吹唢吶,有的拉胡琴,都是因为在县城里打工,比较方便叫过来操琴伴唱的。也随意在周围坐下来。
“刚才唱的是三打白骨精,一本戏,是整个的西游记是一本戏。这唐僧取经万字山的一段。记的话,要怎么样记。用脑子嘛。当然是用脑子了,有什么技巧。
没啥技巧,记啥人人都记呢,那就要死记呢。小时候种田、放羊,也在一边唱嘛。唱呢嘛。是专门学还是干活之余学。咱们是个农民,这个是业余地。你不是家里传的吗?家里传也是农民,不是专门干这个活的。”
在环县,戏班子其实是一个自娱自乐的生活圈子。只有在农耕文化的生活状态下,皮影才是人们精神的享受和生活需要,当商品经济一天天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状态,皮影便土崩瓦解,只有这个相对偏远落后的北豳之地,皮影才最集中的保留了下来。
史呈林老爷子说不接受采访,聊起来还满能说的。
“因为我父亲是个唱戏的,我小时候喜爱这东西,就跟上。跟上耍呢,以后,慢慢慢慢,每天都唱?原来这地方唱地多,现在不能随便唱,谁叫都唱现在是没有要。没人要了,现在一个月平均能唱一次。以前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唱个二十多场。那是什么时候?七九年,八零年,八一年。”
问他唱皮影难不难?老爷子幽默地说:“难嘛?环县人走路地,放羊地,摸地的,接地的都会唱。容易嘛,学这个东西要有一定的天赋。一个要热爱这个事情。二一个还要有惊人的记忆力。三一个用现代的话来说,还要有音乐细胞,要能接受音乐。再一个还要一个高手师父,自己还要刻苦努力,一辈子还没学个啥。一本戏几十个人,生旦净丑一个人唱呢。现在记全的还有几个。现在能唱三十来本本戏。原来能唱四十几本本戏,现在还能唱三十几本本戏。”
虽然是窑洞里冬暖夏凉,可以这寒冬的夜晚,穿着羽绒服在土窑洞里听皮影戏,还是渐渐感到寒冷刺骨。史呈林老人却对这个演出环境相当满意了。
土窑洞的主人叫王姓百,是环县党校教师。就住在演皮影戏的土窑洞旁边的一个小窑洞。靠洞口一张大大的书画桌,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窑洞,上面堆了许多的字贴和画谱,翻开的一本是《张迁碑》。背后靠墙简陋的书架上,满是碑帖和画谱。
书画桌里面,有一小块空地,一把破旧的椅子,一个小火炉,再往里是一张凌乱的床,我的目光越过床,里墙上贴了些字儿,有很艺术的条幅,也有明显是孩子不成熟的笔迹,比较有特点的是一个写着“百姓戏院”的斗方。
用王姓百的话说:“无论是书法还是皮影,不仅仅是使用的东西,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古到今,表现中国人的精神的东西。不管他用还是不用,他作为中国人研究世界的方式,它不可能灭亡。中国人研究世界的方式与西方不一样,西方靠逻辑推理,中国人靠感悟、品味,比如这幅字,许多人让他说说不出来,主要靠体会。”
“皮影也是这样,按理来说,它不会灭亡,只要人们看到它的优秀之处,应该说不会灭亡。现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我们要探求新的制度下。
比如我们做的这个窑洞,这个点,有电视台记者来录音录像,这算是一个特殊的观众群。旅游团来,作为旅游的一个看点。海外的,前两天台湾有两个人,从电视上看到,专门买飞机票到这儿来看。个性消费,还有一个是学校,学生娃特别喜欢。再一个是政府接待,把皮影戏作为政府接待客人的一个市场。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皮影戏有观众,演员只要有戏演,有收益,就能传承下去。我现在做这个地方的主要目的。民间皮影剧院。探讨新的市场条件下它传承的形式,制度模式。这是我做这个的主要目的。”
王姓百认为皮影戏囊括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事情,通过皮影戏都可以演绎。我立刻想到了刚才史老爷子的唱词,不仅是历史,老百姓的心愿和寄托也都包含在如醉如痴的唱腔中了。
在没有电影电视之前,皮影是土电影。这个发源于西安的古老宫廷艺术,慢慢流传于民间。如今,好多地方经济发展很快,皮影都土崩瓦解了,而因为比较偏僻落后,保留了几十个戏班子。王姓百感慨地说,环县这么小地区域,有这么多的戏班子,有必要保护起来。
除了史呈林,环县国家级皮影制作大师高清旺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还比较年轻,却在皮影雕刻制作方面独树一帜。“我从十七岁,念了高中一年,就开始学艺。我外公是环县道情皮影老艺人,唱戏的,您也唱。晚上唱戏,白天雕刻。从艺快三十年了。”
史呈林和高清旺这些老民间艺术家的坚守,让我开始慢慢感悟到环县人的性格,在这片荒凉而厚重的黄土地上,我无法说清究竟是这里独特的性格形成了道情皮影戏,还是道情皮影戏培养了这种质朴而坚韧的性格。
王姓百告诉我们:“有庙会这样一个制度形式存在,有人看,他要唱,没有人看,他也要唱。我追踪过一个戏班了了,冬天的时候,跟庙会,跟了十几个高会,很少有人看,有时纯粹没有人,一个破庙,一个烂房子,他们都会唱。现在,有些庙会都不存在了,新的制度是啥,我们探索这个东西。”
王姓百,从小就在祖父的要求下学习书法和国画,到现在,他仍然把写字、画画当作是自己关注世界的一个方式。而他递给我的名片上写的却是“王雪琴”的名字,环县夜明珠道情皮影传播有限公司和环县北关宋塔公园原生态文化保护基地。
王雪琴正是王姓百的妻子,目前在北京陪读。小女儿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从环县回到北京,我第一时间播通了王雪琴的电话,她的声音好疲惫,在陪读的同时,她在北京一家琴行打工。而王雪琴更多的精力,是遥控经营着家里的环县道情皮影传播公司。
在北京的录音机房里采访王雪琴,她却是开朗而善谈。“够难的,三个孩子,两个上大学,一个在读音乐学院附中。挺困难的,还在走着。明珠公司勉强还有些收入。他一个月可能有三千块钱,我们都没见过,我们搞这个贷款,他的存折一直在银行押着。每年清了利息,还押着。现在还押着几十万。不过你做事情还是满有魄力的。
这么在北京陪孩子读书,打点工,家里怎么打理呢。上货什么的,我在北京做,其他的,他爸爸看着。老客户还得我上手。我着急,孩子上的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不容易。”
我在想“礼失而求诸野”这句话。2500多年前,孔子已经认识到文明的失落需要到民间去找寻。如今,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皮影戏在陕、甘、宁三省、区交界的北豳之地,保留了最丰富的遗产。而这对黄土高原最边缘的夫妻,却已经分居七年,妻子在北京陪读,让女儿受到最优秀的钢琴训练,丈夫在窑洞里写字画画,坚守一个叫“百姓剧院”的皮影演出剧场。
在夜明珠道情皮影展览土窑中的桌子上,我看到厚厚的一沓论文,标题是环县皮影生态文化保护的实践。这也正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惑。
在北京遥控着夜明珠公司的王雪琴说:“我原先想养个戏班,不敢养,养不起。一个月最少一千五到两千块钱,基本的生活费。养不起。她们两口子把自己在环县的两套房子都卖了,住在哪儿?就是租的窑洞。八间窑洞,能用的是四间。一片院子,07年租的,想搞一点原汗原味的,原生态的窑洞演出。一个是收藏皮影,一个是孩子上学,我们把家里两套房子都卖了。”
说到这儿,王雪琴叹了口气,“保护的事儿,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不是我们能做的事,虽然我们一直说着呢,但是我们做不到。这需要资金,不是小打小闹,卖几个皮影,混饭吃就行了。我们的资金卖的新皮影都压在旧皮影上了。我们收藏了好多旧皮影。”
一对卖了房子租窑洞开“百姓剧院”的夫妻,一对贷款收藏皮影的夫妻,他们在坚守着某种东西,或许已经不仅仅是传统了。言谈中,我们感觉到了王姓百与王雪琴竟是互相欣赏。丈夫觉得妻子特别能干,妻子则认为丈夫有智慧,有思想。当年,是王姓百着两个学画儿的大女儿和学钢琴的小女儿,揣着两万元贷款,王姓百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旁边租了一间小平房,住了一冬天,他毅然决定把小女儿留在北京学琴,并要妻子到北京陪读。王姓百的想法是那么不合逻辑,夫妻两个却坚定地走了下来。他说一定要带孩子到北京去看看。看人家钢琴是怎么教的,画是怎么教的。
而对于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姓百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皮影戏有没有创新的发展的必要,保护古老的形式就行了。因为现在看点都变化了,角度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看的是古老的形式。过去说教的作用不存在了,所以现在看的人,专家学者,学生,有文化的人多了。作为传统,皮影从多角度,文学的,艺术的,表演的角度,当代艺术需要吸收的地方很多。他优秀的地方很多。从音乐上说,即使不看,一听很舒服,这是一种乡音。从我自己,对皮影雕刻,表演都很喜欢。中国自己的东西,地域风味比较浓厚的东西。
曾经以为环县是以四面环山而得名,白天地环县各处走走,才发现环县根本就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而围绕县城的,是一条名为环江的大河。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山、川、原兼有,梁、峁、谷相间。地形的多样化,造就了文化的的多样化,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千百年来在这里璀璨交辉,形成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形态。
环县皮影历史悠久。清末民初的皮影艺人解长春在皮影的制作和演唱诸方面,作了大胆的改进,形成了今天以道情为主体的独特唱腔。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在北方流行,发展为戏曲道情。由于它唱腔上的高亢抑扬,如吟如诉,其中更兼“麻黄”拖腔烘托,带来表演上特有的外方里圆“身段”和强烈的“一摇三晃”韵律,成为皮影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王姓百说,皮影戏攘扩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整部历史,各个方面都包括了。整个封建社会那些事情,通过皮影戏都可以演绎。
皮影戏源于中国,发源于西安,它是宫廷艺术,电影的鼻祖,没有电影电视之前,它是土电影,在当时是先进的文化,在民间演不起。源于宫廷,发展于民间。其他地区发展了,都土崩瓦解了,环县因为比较落后,保留了几十个戏班子。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也许是最得中国文化虚实意韵之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三十年前,环县的农村,每逢节庆庙会,丰年喜庆以及村民的婚丧嫁娶,都要演皮影戏热闹热闹。环江两岸处处都有皮影艺人的足迹,环城内外人人都以能唱几段委婉缠绵的道情。如今,眼看着本地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即将被商品经济的大潮席卷而去,焦急的,不仅仅是王姓百和王雪琴。很多人为保护这些遗产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环县三十里铺小学,一个学生不足百人的小学校,我们听到了孩子们用道情唱出的环县皮影戏的辉煌。
从2006年开始,2006年,环县道情皮影传承文化保护暂行条例颁布,环县教育局开始推行皮影进课堂的活动,编印了环县道情音乐欣赏和皮影雕刻的课本。三址里铺小学与当地老艺人签定了教学协誃。胡师父每周到学校三次,一次给低年级上课,一次给高年级上课,还有一次是给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小灶。
韩校长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从06年开始,上了五年了,有的同学已经毕业了,一到三年级一个班,四到六年级合到一个班,每个班每周一堂课,六年基础把道情掌握,六年级掌握的还不错。07年,08年,09年,环县道情展演基本都得了奖。能掌握一些,毕竟是学生,其实是一个启蒙,给他们播重了小小的种子,提高兴趣,最经典的几个曲牌。只要从小播下道情一个种子,也是我们学校一个特色。”
我问韩校长,“老爷子七十一岁了,他教不动了怎么办?”
没想到他早有打算。“现在,老爷子除了照顾老伴,做点农活,他不出门。老爷子教不动了,这里还有环县道情皮影的曾孙,解智林,住在不远,我和他初步协商,你既是解家的继承人,他四十岁,孩子也上学,他也养家糊口,等老艺人教不动了,他也老了,他也可以来了。07年毕业一个学生,张国翔,初中毕业已经跟班学艺去了,解智林如果教不动了,他还能来教。初三毕业没考上,家里人让他打工挣钱,他说在三十里铺跟胡师父学了道情,现在要学道情,已经跟班学艺,听学唱的不错,可以把道情传承下去。”
韩校长的话,让我们吃了颗定心丸。毕竟,文化是活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有机形成的链条,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而在王姓百看来,演出必须要有一个地点,窑洞就是皮影存在最好的地点。环县皮影艺术是有传承的,体现它最好的方式,还是在原乡文化土壤上,真正能感受到它的价值,还是要到它的原生地来。
这是传承,留下来的,真正体现它,最好的地方,还是在这个地方,拿出去是一个方式,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味道,还是要到这个地方来。文化生态的重建,应该怎么做。一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链条,它是活的东西,也周围环境关系非常重要。
演出必须有地点,窑洞就是最好的演出地点。窑洞有它的优势,有弱点,作为窑洞民居,也保护。这和皮影的保护是一样的。
即使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也可能会引起一场龙卷风。何况那些老艺人的坚守,何况王姓百王雪琴夫妻以“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担当逆流而上,何况象三十里铺小学那样的无数孩子的专注的学习,环县皮影戏已经从灯影下小小的“城”中飞得很高很远了,已经引起了遥远的呼应。歌星周杰伦最新出版的流行歌曲专辑中,怎么就有了一首主打歌《皮影戏》:“微薄的身躯,刻划出厚实尊严,小小屏幕,撑起大大一片天;皮影似神仙,我身轻如燕,在你面前忽隐又忽现,飘逸在云和雾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