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诗共舞
(2011-06-03 08:02:20)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乐享书香 |
以前,我与现代诗接触很少,或许一个人与某种文体也是有缘份的。诗,总是时代变动的急先锋,当一个时代发生巨大的动荡,诗歌进入繁荣的时期。而我上学的时候,正是诗歌相对沉默、相对扭曲的时代。我爱上文学,却没有爱上文学殿堂中最先盛放的那朵花。我以为,它太脆弱,太造作,也太短暂了。我偏执地以为只有古体诗才能在文学星空中的闪亮。
这个观念的改变,缘自半年前对诗人舒羽的访谈,只需静思,只需倾听内心的声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就象每一棵小草都会开花,只需细心地捕捉。
这次参与2011端午诗会的工作,我一首一首细细品读那些将在诗会上呈现的作品,蓦然发现,那些跳动的文字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意向,原来诗一直都在这里,它那么美好,以前我竟然视而不见。
终于,在这样一个夏日的午后,在典雅而凝重的四合院,在海棠树上结着青果子的绿荫里,我看见了那些端庄而空灵的方块字,带着远古的情愫和远方的爱恋,在空气中自由地飞舞。他们轻轻牵起我的手,拉着我翩翩起舞。那空灵的感觉,真是无限美妙。
表演艺术家石维坚、李野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演播艺术家陆洋、于芳,以及青年一代优秀的主持人激情的朗诵,一次次把我们带到汤汤的大河,高高的山岗;也一次次让我们忘记了身在何时何处。
端午节是兼顾生死的节日,在缅怀逝者的同时,关注生命的价值。它的起源应该是在屈原之前,本是人们在进入夏季以来驱除瘟疫的节日,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都是为了增强身体对外邪的抵抗能力。而吃粽子,赛龙舟才是后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习俗。而诗歌,是屈原留给这个节日最华丽的篇章。
端午节是一个诗人的节日,人们习惯了这一天以诗的形式与先人沟通。是屈原的英魂一直在看着我们吗?是郭沫若的激情一直在小院中回荡吗?小院里200多位诗人无不沉醉—是,所有参加端午诗会的朋友,无论他以前写不写诗,以后读不读诗,这一刻,大家都是诗人;这一刻,我们一起与诗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