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山的端午节
(2011-06-07 14:52: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亲子趣事 |
端午节,照例带孩子到郊外,这一次,无意中撞到了一个圣泉山,撞到一个口头村,让我们好象是到了乡间的亲戚家,我以为这是一个一个农村开发旅游的经典。
圣泉山上有圣泉寺,以前还真没听说过,广告打的是:26元门票,含农家饭,这提法蛮有吸引力的,反正是踏青,那些声名远扬的景点反而不如这里的感觉自在。
头天后晌出发,到了怀柔正是晚饭时间,我们找一家干净的农家院住下,一打听,原来,门票的票根合15元钱,在指定饭馆吃饭也行,买山货、水果带走也行。而所谓的指定,就是口头村村民的家,有明显的号码编定从1到50来家。
早早起来吃了早饭登山,正是端午节的正日子,圣泉山上好不热闹。主山道早搭了架子,爬着葡萄和爬山虎,看那些藤的长势,应该有五、六年了。头顶则是挂满了热情的灯笼,灯笼上写满吉祥祝福的话语。而路旁密密地竖满了牌子,细看,有佛教故事,更多的是劝善、劝孝的标语和宣传画。看着这些布置,我不由得会想象,这口头村的村长,应该象个农民领袖那样一挥手,说,这条路上都挂满红灯笼,于是,长长的山道就挂满了红红的灯笼。
口头村在这一天安排了许多互动活动,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活动是端午习竞猜,我带女儿去猜,只要猜到五种就有奖,我们年年端午都带女儿采艾草,端午节的故事也讲了多少遍了,这个自然不难,奖品是小小的护身符,村民认真地告诉我们,是在圣泉寺开过光的。
前面一位村民在免费赠送艾草和菖蒲,给孩子耳朵上挂一些,或者爬山带着,或者下山来领了带回家去,虽然不相识,可来了圣泉山就是口子村的贵客,他脸上真诚而质朴的笑容让我着实感动。
再往上走,一些带工作证的大妈、大嫂在山道旁排开桌子,免费教大家包粽子,包好的粽子自然也是游客自已带走。
继续上山,山道旁是小动物园,几头小鹿让女儿欣喜异常。更多的是寻常的动物,有一组却极有意思,就是十二生肖动物展,小朋友不仅可以看动物,可以和其中一些小动物玩,还可以了解了十二生肖,虽然龙和老虎只是图片代替,我仍然感觉得到村民的热诚和好意。
的确,一路上感受到口头村村民的热诚。他们也许没有太高的理论,不懂得专业的服务,却以他们朴素的真诚,给了游客宾至如归的感觉。
圣泉寺并不太高,但对年近七十的姥姥来说,还是有些困难,兜兜爸爸陪她搭车上山。山路很陡,村里在景区开了一辆柴油车,专门送游客上山,十五元一位,车前贴着谢绝侃价,姥姥上车时,发现昨天住的农家院的老板娘姐妹两个正在车上,她们说端午节要去圣泉寺进香。司机不要老板娘的车钱,老板娘却执意塞了二十元钱,然后指着姥姥他们对司机说,这两位昨天住我们家,少收他们十元吧。司机也慨然应允。钱不多,但让你觉得农家的人情的炽热。
兜兜和妈妈、舅舅一路爬上山,在山顶和姥姥、爸爸汇合,前面还有段路,全家一起往前走,没走多远,就见老板娘姐妹提着篮子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红红的脸上洋溢着满心欢喜。
其实不光是她们,我觉得端午节这天遇到的所有口头村的村民,或者是说圣泉山景区的工作人员,全都从心里洋溢着幸福和欢乐。一个村子开发的景区,居然如此红火,连我都觉得为他们高兴。
而我们,尤其是还不到六岁的兜兜,在这里感受到了与城市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平时都市中少见的浓郁民俗,还有山里人特别的质朴和热情。
继续走山路,翻过了山口,小小的圣泉寺座落在一片郁郁青青的山凹里。圣泉山其实也并不险峻,无限风光在险峰,圣泉山的确算不上,可是这里的植被真的很好,小路上,青翠的酸枣树正开花,黄绿色的小花开满了枝头,刚看了终南行者的博客上写枣花的花期很短,才明白原来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的那首《浣溪沙》是在端午节前后写的,有一种与古人相通的感觉。那一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春天大旱,苏轼亲自到城东二十里到石潭求雨,大约是求雨成功了,苏轼到端午节的时候又亲自去“谢雨”,才有了这著名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自有野人家的生活方式,也自有他们的热情和浪漫。
正自想着,兜兜捡了一块石头片,问我是什么岩石,兜兜读的《神奇校车》里有一集《到地球内部》里面讲了各种岩石,她便开始“自觉”地辨认了。这一带是页岩,她便捡了一片,要拿回去“磨成一朵花”,我很高兴地支持她,并帮她背石头。前些日子,为了认识溶洞,我们特别带她去了北京石灰岩的最典型地貌—石花洞。我相信孩子的“后劲儿”,每周到大自然中去和每天背诵古诗词才是她更重要的功课,通过重点小学的入学考试不算什么,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创造力和理解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培养孩子的目标。
拜过圣泉寺,我们一路沿着清凉的藤架路下山,这条主山道的藤架已经长满了绿色的藤,象一条绿色的瀑布,顺着山谷缓缓泻下,道旁还有一条小水渠,清澈的溪流欢唱着一路飞奔下去,浪花也时时飞溅起来。兜兜要求趟水,我早有准备,从包里拿出凉拖,连我自己也忍不住踏到水里了。
圣泉山的端午节,最有农家的味道,最有生活的味道。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仅仅生活在功课和知识中,而是生活在现实和情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