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2020-12-15 19:23:54)
标签:

书法

王羲之

分类: 翰墨春秋

金庸先生曾经写过十五部小说,其中的十四部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就组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极具文人的洒脱与浪漫。在中国书法史上,同样具有这样洒脱浪漫情怀的书家,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学者黄锦祥称颂王羲之:书圣书迹,神韵超逸,历久弥珍!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姨母)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已置身于新的历史层面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师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之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共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 [2]  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特别爱重此文,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命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除《兰亭序》之外,王羲之的传世作品还有楷书《乐毅论》,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以及草书《十七帖》等等,无不是让后世奉为珍宝的上乘之作。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关于王羲之,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小故事,足以见出他为人的随性以及对书法的痴迷。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323年,郗鉴还不是太尉是尚书令)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尚书令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鉴。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坦腹的典故。

 

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因而,用王羲之的字体来写“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应该是非常合适的。

书法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