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
在人物描写方面的根本不同
现在一般人都习惯于把曹雪芹的前80回《红楼梦》和高鹗补续的后40回《红楼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看待。当初高鹗补续《红楼梦》也是为了使表面上没有故事结尾的前80回变得有头有尾。而事实上后40回和前80回互相矛盾,难以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尤其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后40回只有前80回人物之名,而无前80回人物之实。
前80回《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是王夫人和贾宝玉。王夫人因其背景和性格的原因,似不如主要人物贾宝玉引人注目,所以很少有人把她作为主要人物看待。其实,在女尊男卑的贾府,贾母和贾政对王夫人都有几分惧怕;王熙凤探春等人则更是唯王夫人之命是从;贾府下层人物的命运都掌握在王夫人手中;像贾宝玉婚配对象的选择和决定这种牵动贾府全局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更是王夫人不容他人插手的大事。王夫人对贾宝玉来说,具有生母和贾府女皇的双重权力,王夫人选择薛宝钗的100条理由中,可能99条都是对的,但有一条不对,这就是她根据自己和家庭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当事人的需要,代替当事人强行择定婚配对象,而这一条就可以否决其它99条;贾宝玉选择林黛玉的100条理由中,可能有99条不对,但有一条是对的,这就是他根据自己追求自由的生存目的,自主择定婚配对象,而这一条就可以否决其它99条。当事人所选婚配对象也有不合适的(如薛蟠所选夏金桂),别人代选也有合适的(如贾琏之于尤二姐),但这不能作为剥夺当事人自己择偶权利的理由,二者不是一回事。没有权利就没有自由。这场选黛还是选钗的权利对抗权力的冲突,也是人的生存目的与生存条件之间冲突的表现。生存条件本来是为生存目的服务的,王夫人却要宝玉放弃生存目的,屈从生存条件,把人变成造粪机器,变成衣服架子,变成大观园的看门人。贾宝玉则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命运的自主。这就是贾宝玉和王夫人作为两个主要人物发生冲突的意义所在。可是后40回却把王夫人和贾宝玉都变成了次要人物。在宝玉婚配问题上,开始是贾母主动提出让贾政给宝玉相看一个女孩子,既未提黛也未提钗;接着,贾母为治宝玉因失玉所致之病,为使将赴外任的贾政放心,让贾政王夫人向薛姨妈求娶宝钗,薛姨妈征求宝钗兄妹意见后表示同意,于是两下一拍即合,大功告成。王夫人和贾宝玉在娶钗问题上和其他一系列问题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贾政在前80回只是个陪衬人物:他和贾宝玉的矛盾是维护还是亵渎封建家长尊严的矛盾(见王朝闻《论凤姐》),这一矛盾在宝玉挨打之后便中断了;贾政主宰不了贾府各种事态发展的方向和人物的命运,也不关心宝玉功名仕进,一切听任王夫人摆布;回到家中不是同清客相公下棋吃酒闲聊,就是与其母共度天伦之乐,抑或是会见无聊政客贾雨村。后来干脆“一应大小事务一概益发付于度外”。但后40回却把贾政作为主要人物,大写贾政对宝玉“应试选举”、“习学八股”的重视,亲自送宝玉上学,叮咛教师严管宝玉,检查宝玉功课作文;对于家事也是样样关心,迎春的嫁人,宝玉的婚娶,水月庵的风月案,都亲自过问;高鹗还大写贾政的官场活动,写他想当清官而因上了部下李十儿的当却不自觉地成了贪官,最后被贬回京等等。贾政由前80回的闲人和庸人变成了忙人和能人,他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后40回,他的德行为贾府赢得了功名和富贵,“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由于主要人物的改变,导致主线和主题的改变,使后40回成了《荡寇志》式的续书,和前80回已经没有内在的联系了。
前80回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除了王夫人和贾宝玉这一主要矛盾冲突外,还有背景性冲突(亲疏、嫡庶、主奴、贵族家庭与封建皇室、贵族和农民等矛盾冲突),从属性冲突(宝玉与袭人、宝玉与宝钗、宝玉与黛玉、黛玉与宝钗、黛玉与王夫人等矛盾冲突),交叉性冲突(王熙凤、探春、李纨既与王夫人又与宝玉的矛盾冲突),转化性冲突(贾母开始倾向于支持宝玉选择黛玉,后来又默认王夫人对宝钗的选择),这些矛盾冲突与主要矛盾冲突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矛盾冲突网络,各种人物就像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样,也在这个矛盾冲突网络上有自己的特定位置,并与其它人物发生关系,从而显示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走向。而后40回《红楼梦》中这个有机的矛盾冲突网络消失得无影无踪,贾府这个被温情脉脉面纱所掩盖的“一个个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探春语)的封建贵族大家庭,变得人人通情达理,和谐融洽。王夫人和贾宝玉好像从来就不存在选钗与选黛之争;前80回后期贾政与贾赦、邢夫人与王夫人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看不见了,贾赦经常去贾政房中请安议事叙寒温,邢王二夫人亲密无间地说笑话;宝黛之间没有矛盾,宝钗给黛玉寄知音书子,黛玉视宝钗为知己而写4首词曲回赠;王夫人和黛玉也没有什么矛盾,王夫人给黛玉送兰花,不同意瞒黛娶钗,怕黛玉知道后“倒不成了事了”,还和贾母去看望黛玉,为黛玉之死“掌不住哭了”;宝玉和宝钗不但没有什么矛盾,还认同了金玉姻缘,娶钗娶黛都无所谓,娶钗胜于娶黛,把对黛玉之爱略移于宝钗,与宝钗恩爱缠绵,惹得因夫妻关系不睦的凤姐眼红难过;过去从不把黛玉当回事的探春经常看望黛玉;如此等等。只有赵姨娘是众矢之的,作者也让她不明不白的一死了之。高鹗笔下的各种人物都成了离开自己在现实矛盾冲突网络中所处的特定位置而游移不定任凭作者驱使的散兵游勇。他们的性格完全被作者作了随意的扭曲的描写。
后40回性格扭曲最大的人物是贾宝玉。前80回的贾宝玉是个外柔内刚的人,而后40回的贾宝玉却变成了一个外柔内也柔的人,就像一个没有主心骨的软面团。他因迎春嫁给孙绍祖竟然去潇湘馆林黛玉那里大哭起来,后来他又因探春远嫁而“哭倒在坑上”,这是对77回所写晴雯被逐后宝玉倒在床上哭了起来的拙劣模仿。后40回的宝玉一会儿骂孙绍祖“没人心的东西”,一会儿骂贾芸“混帐”,前80回的贾宝玉又何曾以此语言骂人?87回作者写他偷看惜春妙玉下棋时突然哈哈大笑,把两人唬了一跳,活像薛大傻;109回又写他背着宝钗调戏柳五儿,让人想起为李瓶儿守灵时与奶子如意儿勾搭的西门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77回王夫人抄捡怡红院时曾说柳五儿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又连伙聚党遭害这园子”。后40回却写柳五儿进怡红院伏侍贾宝玉,这不是活见鬼吗?)元春归省时贾宝玉视有为无,心里挂念的是穷朋友秦锺。而85回却写宝玉为其父“报升郎中任”而贺喜;还有,为巧姐讲解《女孝经》、《烈女传》也非前80回的宝玉所愿为。高鹗把宝玉的功名仕进看得重于自主择偶的权利,贾政要他读书科考,他就以功名报答父母之恩,这与前80回那个视劝他读书仕进之人为“国贼禄蠹”,把维护和坚持自主择偶权利看得高于功名仕进的宝玉风马牛不相及。前80回中,读者通过晴雯之死完全可以想像黛玉之死的悲惨程度。黛玉死了,在57回就发誓与黛玉生在一起,死了一起化灰化烟的宝玉也不会苟活于世,而不会像未定情前的31回所说的那样,黛玉死了他去当和尚。而高鹗却让他在黛玉死后过了一把与宝钗结婚的瘾,又过了一把科考高中的瘾,两把瘾过完再去当和尚,这不是糟蹋宝玉的形象吗?总之,后40回的作者把一个有灵性的宝玉写成了一个呆头呆脑的宝玉;把一个有雅情雅趣的宝玉写成了一个粗俗鄙陋的宝玉;把一个痴心不改自己的自由选择坚持自己自主权利的宝玉,写成了一个放弃人生追求、随事俯抑、昏昏噩噩、没肝没肺的傻爷。
除了贾宝玉,性格被扭曲的人物还有贾母。前80回的贾母对贾宝玉婚配对象的选择有三次重要表态,第一次是清虚观打醮,利用婉拒张道士提亲的机会借题发挥,倾向性明确但又引而不发的含蓄的表示了她的态度;随着贾府事态的发展,贾母看到选择林黛玉已不现实,但又不愿意认同王夫人选择的薛宝钗,便用欲为宝玉求配宝琴的方式表示了自己的态度;直到抄捡大观园,在年老力衰无力左右贾府局面的情况下,才不得不违心地默认王夫人对晴雯的驱逐和对袭人的提拔,实际上也就等于默认了王夫人对薛宝钗的选择。贾母对宝玉婚配对象选择经历了一个大转变的过程,但从未具体表明赞成贾宝玉选择林黛玉还是王夫人选择薛宝钗。而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没有自己的基本立场,辟如对外孙女,即使在木石姻缘、钗正黛次不能变成现实的情况下,对外孙女还是“心肝儿肉”一样疼爱,对外孙女的前途充满担扰,对外孙女的声誉竭力维护,这才是前80回那个有大家风度、表态做事留有余地但又不失基本立场的贾母。而后40回的贾母却充满了小家子气,整天絮絮叨叨,说三道四,在宝玉面前褒宝抑环,在薛氏母女面前褒钗抑黛,就连黛玉死后也不放过说其坏话的机会,对外孙女非常薄情,活脱脱一个碎嘴小女人。79回迎春嫁孙绍祖,贾母不同意,但贾赦坚持,贾母因年迈,又是隔代,便没有再加深管,这就意味着后来她不会像清虚观打醮时那样深管宝玉择偶之事。而后40回的贾母却像吃了返老还童丸一样,和两宴大观园以前一样精力充沛,事事插手,竟然亲自主张娶钗瞒黛。她一会儿说黛玉小心眼死得早,一会儿又说是她害了黛玉,也是自我矛盾,说明高鹗对贾母的性格把握不定。
性格被扭曲的人物不止宝玉和贾母。后40回还把前80回那个宣称不管阴司地府报应,“我说行就行”的凤姐,写成了一个又遇鬼又信神,又求签又问卦的迷信婆;前80回的凤姐按其性格本性,应该支持贾宝玉选择林黛玉。但她为了效忠王夫人,却违心地支持选择薛宝钗,还一有机会便羞辱林黛玉。她自从先后见弃于贾母和王夫人后,再加之平儿的两次谏劝,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而是要得乐且乐,当好好先生,“反正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连抄捡大观园那种王夫人亲自督办的事,她都袖手旁观,根本不会像后40回所写的那样谋划主办掉包计这样的闹剧,也不会在此前给黛玉送钱使,更不会在黛玉死后为之痛哭;还有,前80回那个因不说“混帐话”而被贾宝玉视为知己的林黛玉竟然两次三番地鼓励宝玉读书仕进。因肺痨耗尽津液哭不出眼泪的黛玉,动不动就“籁籁滴下泪来”:后40回把不苟言笑,做事凶狠,一怒死金钏儿,二怒死晴雯,不但要剥夺儿子的自由选择权,还要剥夺儿子选择的黛玉的生存权的王夫人,写成了言行随和、没有主见、无可无不可、一切听从贾母之命、很有同情之心的老好人;当年因担心黛玉前途而试宝玉的紫鹃竟然说黛玉难伏侍。“此丫头不是彼丫头”,高鹗笔下的这些人物已不再是曹雪芹笔下的那些人物了。
在前80回,诗词曲赋是作者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命运的重要手法之一,贾宝玉的“四时即景诗”、“芙蓉女儿诔”等都是如此。尤其是林黛玉,她的“葬花诗”、“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柳絮词”及诸多赛诗联句都是她心灵的写照。后40回很少有人作诗言志,作诗表情,作诗明心。黛玉未作一首诗,却令人莫名其妙地弹琴谱曲。前80回写医生看病,详写其所开处方,以表现其医术和病人的病因及性格,后40回却回避具体处方而大写不能表现病人生理心理特点及医生医术的病历。前80回写凤姐的手法之一是说笑话,后40回凤姐仅有的两次笑话,说得味同嚼腊。高鹗的知识和才能远没有曹雪芹那么全面和精深。
后40回之所以能随前80回流传至今,一是程伟元最先把高鹗续书与曹雪芹前80回原著对接缝合,用活字板排印,比抄本流传广,时间长,从而造成一种不好再把二者分开的既成事实。二是程伟元宣称后40回是从旧家鼓担上收集整理而来,给人造成一种模糊印象,好像它就是雪芹原稿,或者是雪芹原稿的修订,抑或是根据雪芹创作提纲写成。第三,后40回画蛇添足的补续迎合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不管需要与否,要求故事有头有尾的阅读欣赏习惯。至于说到它的水平,倒是可以用“狗尾续貂”四字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