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红楼梦》王夫人和贾宝玉矛盾冲突的成因、特点和性质
《红楼梦》写的是王夫人和贾宝玉围绕婚配对象选择问题而进行的冲突,王夫人给贾宝玉选择的婚配对象是薛宝钗,贾宝玉为自己选择的婚配对象是林黛玉。那么,王夫人和贾宝玉为什么做出不同的选择?
首先,他们的婚姻观不同。贾母的婚姻观是才子配佳人,不讲究“根基富贵”,听任当事人自己选择,但最后要由家长拍板定案;王夫人的婚姻观是门当户对,父母包办,不给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贾宝玉的婚姻观是男女双方互为知己,心情相对,自己做主,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贾宝玉在自己选择婚配对象这一点上和贾母一致,但最后由自己决定婚配对象一条又和贾母不同;王夫人在家长拍板定案一条上和贾母一致,在不给当事人知情权选择权方面和贾母相矛盾。王夫人和贾宝玉处于对立的两极,贾母则介于二者之间,这是贾母开始倾向于支持贾宝玉而不支持王夫人,但后来又默认了王夫人的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王夫人和贾宝玉始终处于对立冲突的原因。
其次,王夫人和贾宝玉的审美观不同。在《红楼梦》之前出现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写了一篇“罗刹海市”,表现两种审美观的对立,海市国以美为美,罗刹国以丑为美。《红楼梦》之后出现的“病梅馆记”,也反映了两种不同审美观的对立,即以自然之美为美和以人工修剪为特征的病态之“美”为美的对立。《红楼梦》中的王夫人,以“粗粗笨笨”为美,以矫饰伪装为美;认为风流俏丽的人必不安分,亟欲除之而后快。贾宝玉则以美为美,以不加修饰的自然美为美,最讨厌的就是伪装和娇饰。
再次,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王夫人作为实权派,处于入不敷出、少人谋划、子孙不肖的贾府,考虑的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管家婆,使贾府长盛不衰,安定和谐。现任管家婆王熙凤虽是王夫人的亲侄女,却是贾赦亲儿媳,正如平儿所说,终究要过那边去;王熙凤把贾府上下左右关系搞得很紧张,也使王夫人因其风声不雅而深为忧虑。王夫人的大儿媳李纨尚德不尚才,难以充任管家婆之职,她连自己身边的丫头也“调教”不好,那能管好几百口的人家。因此未来的管家婆就只能是宝玉的配偶了,这是王夫人特别关注宝玉婚配对象的原因。与其说她为宝玉选择婚配对象,还不如说她是在为自己选择心腹管家婆更合适。贾宝玉是无才补天的顽石脱生而来的,他现在虽为贾政公子,却仍保持着先天顽石那种天性自由的性格。(贾宝玉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是主宰自己思想言行的自由,又是尊重他人人格的自由,是尊重他人自由的自由,这是他和杜丽娘那种要求满足人的自然欲望的自由不同的地方,也是和西门庆那种性自由不同的地方。)婚配对象的选择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旅程的选择。一个人如果连陪伴自己走过一生的伴侣的选择,都没有自由的话,也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自由选择和追求了。这正是《红楼梦》作者把婚配对象的选择作为小说切入点的原因所在。
第四,王夫人和贾宝玉各自选择的条件不同,这也是由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王夫人为贾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一个条件是娘家必须有钱。因为贾府现在虽有人做官,元妃又被封为贵妃,有权势,钱势却不能与之匹配。选择薛宝钗,不但不需要贾府接济,还会时不时的接济贾府。恰好薛家现今虽有财势,却少权势助威。两家正好优势互补(见张毕来《漫说红楼》)。再则,用贾母、秦邦业和刘姥姥的话说,贾府里的人都是“一双富贵眼”,谁有钱就服谁,谁娘家无钱,再有本事也未必有人服从,贾府是有钱就有权。王熙凤虽有一定的才干,但她在远见性方面不如秦氏,在调查处理矛盾纠纷方面不如平儿,在不殉私情、能拿出有效治家办法方面,不如探春。她却能在一段时间里赫赫扬扬,威重令行,与其娘家广有钱财分不开。正像她夸口的,把王家地缝子扫一下,就够贾家用几年了。而尤氏、邢夫人、探春等人,之所以在贾府无权无威,就因为娘家或生母贫穷困窘。宝钗虽为亲戚,在管家实习时尚能使上下人服,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薛家有钱,连爱挑人不是的黛玉也不敢对她说三道四。王夫人为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二个条件是德,即本人必须有封建阶级所要求的道德,并且能以封建伦理道德治家,处理上下左右关系。薛宝钗不仅自己装做很有封建道德的样子,在管家实习中也能做到深得众人之心。这种和谐的关系和安定的局面,正是王夫人所希望的。第三个条件是有管家才能。薛宝钗在代王熙凤管家时,探春提出类似于今天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她从“朱子治家格言”的理论高度给以说明和支持。她不仅为贾府敛了钱,还为管家婆子们增了收。从此大观园各负其责,主人不在家也有人互相监督,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在赠送薛蟠从老家带来的土产时,连赵姨娘这种“没时运”的人她也没拉下;她在不到六百字的管家演说中,七次提到姨娘,可见她对王夫人之忠。王夫人怎能不以她为未来心腹助手!而黛玉则只有写诗才能,她写的那些不拿稿费的诗对王夫人来说毫无用处。第四个条件是身体健康,贾府几百口之家,大小事情一天至少几十件,连王熙风这种男人万不及一的人,也劳累得不时要借病休息几天。薛宝钗家本来物质生活就很好,再加上常年服用各种营养长寿花蕊配成的冷香九,林黛玉怎能与她相比!作者曾写薛宝钗每天早晚省侯服侍贾母王夫人,日间同姊妹们陪坐说话,每晚女工必至三更,没有好的身体支持不下来。林黛玉本来身体就先天不足,到了贾府,在风刀霜剑中生活,心情压抑凄苦,正像她自己所说,整天药罐子陪着。纵然其他条件具备,也难胜任管家之职。
贾宝玉为自己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一个条件是面貌好看,赏心悦目。选择终生伴侣毕竟和选择朋友不同;宝玉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不少是讲才子配佳人的;宝玉在“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闺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这里的“远亲近友”当然包括宝玉姨妈家的薛宝钗,说明薛宝钗长相不如林黛玉。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二个条件是互相了解。他和林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日则同起同坐,夜则同止同息,比别的姊妹关系更显亲密。宝玉选择婚配对象的第三个条件是,对方不能说要他走仕进之路或多与做官为宦者打交道一类“混账话”,否则就是入了国贼禄鬼之流。林黛玉不说这些混账话,因此互为知己。第四个条件是处于被人瞧不起的地位。宝玉交的三个男朋友秦钟、柳湘莲、琪官儿地位都很低下。他平时所喜欢亲近的是所有的女孩于,而特别关心的却是平儿之类地位特别低下的。他在初会秦钟时油然而生的那种“老天不公”的感慨,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在贾府,林黛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低贱的,所以有人敢于把她和当时最被人看不起的唱戏女孩子联系起来,而她自己也感到别人这样看她,是欺她为“贫民丫头”。正如紫鹃所说,只是因为贾母的健在,她才保持着小姐的身份;若无贾母,也只好任人欺负罢了。作者每写到诸如平儿、尤二姐之类不幸女儿的命运时,总要写宝玉联想到黛玉,这决不是偶然的。宝玉正是要选择一个地位低贱但心境高邈的林黛玉,他空虚的感情生活需要黛玉这种人来填补,就像贾母需要刘姥姥来调节生活一样。只不过前者永远,后者短暂罢了。
王夫人和贾宝玉矛盾的特点是什么呢?又统一又矛盾,也就是“离不得的见不得”。
王夫人对儿子的不满不是走不走仕进之路的问题,因为这对贾府并不重要,贾府的荣华富贵不是那个人仕进做官取得的,也不可能靠那个几孙仕进做官所能保持。对王夫人来说,宝玉能仕进做官最好,如不能读书当官也无所谓,只要不惹事生非就行。她对儿子最不满的就是整大和女孩“厮混”,这是既不利于宝玉的名声,也不利于她的名声。但因为宝玉和贾母住一起,有贾母护着,作为儿媳的王夫人又不好深管,因此就更让她没有一天不忧心。贾政打宝玉虽出乎她之所料,却也等于替她教训了宝玉;但她又不愿意贾政打死宝玉,因为打死宝玉,等于绝了她。在贾府这样的大家庭,作为一个女性当权派,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须要有男孩,那怕是一个傻小子,也比聪明超群甚至当上贵妃的女孩对她更有用。王夫人本来喜爱的贾珠死去了,不喜爱的宝玉却活下来了,真是爱不是,恨又不是。
贾宝玉对王夫人也是“见不得的离不得”。宝玉深知金锁要与有玉的作为正配的神话是王、薛二姊妹的得意杰作,王夫人是她选择林黛玉的最大障碍。只有贾母在开始一段时间里是他们的唯一靠山,所以当他和黛玉闹别扭和解后,便拉着黛玉去贾母那里,而不去王夫人那里。当他意识到金钏儿之死、晴雯之死都与黛玉有关时,这种视王夫人为最大障碍的看法就更明显了,这一点在“芙蓉女儿诔”中就有所流露,“钳诐奴之口,岂讨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前者还可说指袭人之流,后者就不仅是指王善保家的了。王夫人驱逐晴霎,不正是悍妇的一场绝妙的表演吗?
但贾宝玉又离不开王夫人,离不开王夫人所主宰的包括他也生活其间的生存环境。贾宝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连小红这个服侍他多年的丫头都不认识,可见服侍他的人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要他像司马相如偕卓文君私奔不可能,要他效法张生与鸳鸯私结夫妻也不可能。他还要依靠现存的生存环境维持生命。
王夫人和贾宝玉虽处于矛盾冲突状态,但从未发生过类似于宝玉挨打那样的剧烈对抗,但他们的矛盾冲突虽不剧烈但却深刻,难以调和。《红楼梦》表现矛盾冲突的特点正是这样,剧烈冲突的矛盾未必是带根本性质的矛盾,带根本性质的矛盾反而不一定“针锋相对”,“刺刀见红”,这是《红楼梦》写矛盾冲突和《三国演义》、《水许传》、《西游记》一类情节小说不同的地方。
王夫人要以牺牲儿子的自由追求、自由选择保持现有的生存条件;贾宝玉却不顾生存条件而坚持自己的自由追求、自由选择。前者未必如愿以偿,后者也难心想事成,王夫人和贾宝玉矛盾冲突的实质就是自由追求的人生目的因为生存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实现的悲剧。这决不是“爱情婚姻悲剧说”、“贵族家庭衰亡说”所能概括的。
(原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3年4月30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