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南安王府到了一班小戏子,叫贾政去吃酒看戏,身为长兄的贾赦竟然为此事到贾政这边来请示:“明日二老爷去不去?”贾政像分派任务似的叫贾赦带上宝玉一块儿,宝玉听了“喜的了不得”,所有这些,不像是续八十回《红楼梦》,而是修正前八十回《红楼梦》。

贾政向甄府投靠来的家仆包勇打听甄宝玉的情况,包勇说甄宝玉已经“改邪归正”,能帮助老爷料理家务了。这是高鹗要把自己心目中的宝玉强加给曹雪芹,或者要把曹雪芹笔下那个离经叛道的贾宝玉修正成“改邪归正”的甄宝玉。和曹雪芹相比,这是明显的倒退。

前八十回的贾政连家政之事也不问不管,这一回的贾政突然亲自过问起水月庵的风月案来了,真是荒唐笔墨!

 

却说冯紫英去后,贾政叫门上人来吩咐道:“今儿临安伯那里来请吃酒,知道是什么事?”门上的人道:“奴才曾问过,并没有什么喜庆事。不过南安王府里到了一班小戏子,都说是个名班。伯爷高兴,唱两天戏请相好的老爷们瞧瞧,热闹热闹。大约不用送礼的。”说着,贾赦过来问道:“明儿二老爷去

标签:

文化

http://www.jyu.edu.cn/news/img/Logo1.jpg  
http://www.jyu.edu.cn/news/img/Logo2.jpg  
 
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学院新闻 → 陕西师大王志武教授来校讲学
 
标签:

文化

 

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主要观点述评

蒋正治

   由于《三国演义》本身内容的丰富与复杂,研究者们所选取的不同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者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差异等情况,因此,《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从大量资料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主要有如下观点:

1、  拥刘反曹说;

这种观点有人也称之为“尊刘贬曹”或“尊刘抑曹”,5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如吴组缃在《关于<三国演义>》(见于1959年4月9日、15日、23日,5月13日《北京晚报》)中认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首先就在于他接受了群众口头创作原有的“拥刘反曹”观点,并加强了它,使之更加鲜明突出。他又在《谈<三国演义>》(收入《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中说:“‘拥刘反曹’的思想,就是人民群众对三国争胜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愿望

标签:

知识/探索

《红楼梦》的主要矛盾冲突

世界上的事物尽管千变万化,总有一个主要矛盾在起主导作用;《红楼梦》虽然错综复杂,也有一个主要矛盾贯穿全书。这个主要矛盾历来论者多认为是贾政和贾宝玉围绕所谓功名举业所进行的斗争,宝玉挨打被认为是这一斗争的一次激烈表现。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就拿宝玉挨打来说吧,贾政开始训斥宝玉,本出于往日之习惯,“原本无气的”。接着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来追寻琪官,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呆”,再加之贾环一番“淫辱女婢,强奸不遂”的诬蔑不实之词,贾政这才“气的面如金纸”,下狠心置宝玉于死地。可见宝玉挨打根本与功名富贵无关。不错,贾政有时也说几句要宝玉读书的话,但没有一次认真检查过儿子的学业。平时在外,纵然寄回“万金”家书,也无一字提及宝玉读书举业之事。回到家里,不是同清客相公闲谈消遣,就是与其母共度天伦之乐,从不过问儿子的功课。而对宝玉那些与举业无关的“歪才”却颇为赏识,大观园题额、闲征姽婳诗、经常带宝玉会客作诗,就是明证。贾环贾兰叔侄较之宝玉是在举业上用功较多的。但贾政多次要求环、兰在作诗上学习宝玉,而从未叫

标签:

知识/探索

《水浒全传》的几个矛盾

《水浒传》存在许多矛盾。首先是题材和主题的矛盾。鲁智深救金氏父女,林冲反抗高俅的迫害,武松杀西门庆,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故事,本身都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迫害的阶级斗争色彩。但《水浒传》的作者却把它们作为忠奸斗争的题材来处理。第一回参政知事范仲淹起奏祈神禳灾和太尉洪信误走妖魔就定下了忠奸斗争的调子。作者又把四大奸臣之一的高俅和一心报效朝廷的忠义之士宋江作为全书的主要对立面,来贯穿其他一系列事件和人物,以突出忠奸斗争的主题。因为朝廷不明,奸臣当道,忠臣落草,天下大乱。这些乱子包括:奸臣扰乱国家纲纪之乱;乱自上作.忠臣义士犯上作乱之乱;盗贼谋反之乱;外族入侵之乱。忠臣为朝廷平了天下之乱,本当升官封侯,最后却被陷害致死,作者的结论是:“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宣扬功成身退。当然阶级斗争和忠奸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会有联系,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由于作者硬要用阶级斗争的题材来表现忠奸斗争的主题,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一些取材于现成的人物传记和故事所显示出来的客观意义

标签:

知识/探索

 

《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

在人物描写方面的根本不同

 

 

现在一般人都习惯于把曹雪芹的前80回《红楼梦》和高鹗补续的后40回《红楼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看待。当初高鹗补续《红楼梦》也是为了使表面上没有故事结尾的前80回变得有头有尾。而事实上后40回和前80回互相矛盾,难以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尤其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后40回只有前80回人物之名,而无前80回人物之实。

前80回《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是王夫人和贾宝玉。王夫人因其背景和性格的原因,似不如主要人物贾宝玉引人注目,所以很少有人把她作为主要人物看待。其实,在女尊男卑的贾府,贾母和贾政对王夫人都有几分惧怕;王熙凤探春等人则更是唯王夫人之命是从;贾府下层人物的命运都掌握在王夫人手中;像贾宝玉婚配对象的选择和决定这种牵动贾府全局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更是王夫人不容他人插手的大事。王夫人对贾宝玉来说,具有生母和贾府女皇的双重权力,王夫人选择薛宝钗的100条理由中,可能99条都是对的,但有一条不对,这就是她根据自己和家庭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当事人的需要,代替当事人强行择定婚配对象,而这一条就

标签:

知识/探索

 

《红楼梦》王夫人和贾宝玉矛盾冲突的成因、特点和性质

《红楼梦》写的是王夫人和贾宝玉围绕婚配对象选择问题而进行的冲突,王夫人给贾宝玉选择的婚配对象是薛宝钗,贾宝玉为自己选择的婚配对象是林黛玉。那么,王夫人和贾宝玉为什么做出不同的选择?

首先,他们的婚姻观不同。贾母的婚姻观是才子配佳人,不讲究“根基富贵”,听任当事人自己选择,但最后要由家长拍板定案;王夫人的婚姻观是门当户对,父母包办,不给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贾宝玉的婚姻观是男女双方互为知己,心情相对,自己做主,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贾宝玉在自己选择婚配对象这一点上和贾母一致,但最后由自己决定婚配对象一条又和贾母不同;王夫人在家长拍板定案一条上和贾母一致,在不给当事人知情权选择权方面和贾母相矛盾。王夫人和贾宝玉处于对立的两极,贾母则介于二者之间,这是贾母开始倾向于支持贾宝玉而不支持王夫人,但后来又默认了王夫人的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王夫人和贾宝玉始终处于对立冲突的原因。

其次,王夫人和贾宝玉的审美观不同。在《红楼梦》之前出现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写了一篇“罗刹海市”,表现两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