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兰波(ArthurRimbaud,1854—1891)//空谷睡者

【法国】兰波( Arthur Rimbaud,1854—1891)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诗人兰波分成两个部分:谜一般的诗篇和丰富的人生构成的传奇。他为后来的世界确立了一种生存和反叛的范式,20世纪后“兰波族”成为专有名词,崇拜、模仿兰波的群体越来越壮大。二战结束后,作家亨利·米勒预言:在未来世界上,兰波型将取代哈姆雷特型和浮士德型,其趋势是走向更深的分裂。
兰波很早就开始写诗,并显露了超群的才华。他带着青春的朝气和探索精神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他曾想用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思索。
他的诗里有对美好童年的追忆,有对诗歌创造深刻的体验,有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有对现实感情的逃遁。他的全部诗歌都没有韵脚,只有语言的节奏和散文诗体的形式。他用启发人联想、多种意义的词语构成语言的新世界、新天地以及一种诗的幻境。他的种种尝试和对于语言的大胆革新对后来的超现实主又及现代诗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空谷睡者
这是一个绿色的山穴,
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楼挂在草尖,
阳光在傲岸的山头闪烁,
这是一个泛着青苔的空谷。
一位年轻的士兵,张着嘴,光着头,
脖颈沐浴在蓝色荠草的新绿之中,
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
在阳光垂泪的绿色大床上,面色苍白地睡去。
他双脚伸进葛兰花中,睡去了,
微笑得像个患病的娇童,他感到了寒冷,
于是大自然用温暖的怀抱摇着他。
芳香不能再使他的鼻孔抖动,
他安详地睡在阳光下,用手梧着心窝,
右肋上有两个红色的弹洞。
《空谷睡者》是兰波早期的一首名诗,诗的主旨是谴责战争的,但它却不同于一般反战诗歌,诗中既没有对战争义正词严的谴责,也没有雄辩滔滔的慷慨陈词。雄辩来自于这里的事物本身:一个人的躯体停在了阳光和草木的生机之中,在绿色、蓝色、黄色的渲染中,衬托出两个红色的弹洞。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颜色的点染、这些纯粹的、色彩明艳的颜色已经是印象画派的色彩了,但它的价值却又是象征的。绿色是大自然的平静,是野草的勃勃生机,血的红色的出现,表明他不只是追随波德莱尔的表达“歌唱绿色光荣”,他把自己的意义加给了这首诗。
这首诗除了颜色的鲜明以外,还有一种静中见动的特点,从大的氛围上看,整个山谷一片宁静,人也捂着伤口睡去了(其实是死了)。但景致却都是在动的,银色的褴褛挂在草尖,阳光闪烁,空谷泛着青苔……在这些动中又有一种反常的现象:本来该动的人不动了,而那些大自然的景观中的万物却在生机勃勃地动着,这正是对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战争一种无声的然而又是愤怒的谴责,同时也带给人一种对战争痛定思痛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