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魏尔伦(Panlverlaine,1844—1894)//诗艺

【法国】魏尔伦( Panl verlaine,1844—1894)
法国象征派重要诗人。他1866年的第一部诗集《忧郁诗集》显示了诗人的独到之处。他用委婉的手法描绘不幸的爱情及作者内心的惶惑。1869年《华宴集》发表,作者用富有流动感、音乐感的自由韵律,细腻的笔触,描写各种场景抒发忧郁的心情。《智慧集》大部分写于狱中,可以看作是他内心生活的写照,代表了诗人的最高成就。
魏尔伦非常眷恋早已失去的纯真,向往单纯、宁静的生活。魏尔伦的诗歌音韵和谐优美、感情抒发委婉含蓄,仿佛是心灵的叹息。他在诗艺中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音乐高于一切”;强调诗歌要“把模糊与清晰有机结合”;反对诗歌中的雄辩与直白。《诗艺》被公认为象征派诗人的一部宣言。
诗艺
音乐离于一切,
最好用单音节,
朦朦与大气一体
轻盈无半点形迹。
词不论雅俗
挥洒各自如
最难得的是灰色的歌,
把模糊与清晰有机结合。
这是面纱后面的秀媚眼睛,
这是正午颤抖的光尘,
这是温馨的秋空中
闪烁着熠熠星光的蔚蓝。
我所追求的是莫名的色调,
不是颜色,只是色调,
啊,只有用色调
才能写梦中梦,笛与角。
让残酷的思想和亵渎的微笑
远远避开无情的屠刀,
它们能使苍天落泪,
将它们入诗就象用大蒜调拌菜肴!
捉住雄辩,绞住它的脖子!
坚韧不拔地努力,
使诗韵变得稍稍平易,
如果不下功夫,它又何处去?
啊!谁会说诗韵的错误?
怎样的聋孩子,怎样的疯黑人
为我们锻制出这假而空
的首饰,不值一文!
还是要音乐,永远要音乐!
让你的诗句插上翅膀,
让人们感到它逃脱灵魂的羁绊,
在另外的爱情天地里翱翔。
让你的诗句成为真正冒险,
在抽搐的晨风中缤纷
那晨风吹开落荷与百里香的花朵,
舍此一切都是文学赝品。
魏尔伦的《诗艺》作于1874年,选自诗集《今与昔》。魏尔伦以诗歌的形式阐述了自已的诗歌理论,因而这首诗被公认为象征派诗歌的一部宣言。
作者提出“音乐高于一切”。诗人所说的音乐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使诗歌具有音乐效果。为此,要使得词的发音响亮,相互呼应,产生一种共鸣的效果。其次,诗歌要易于上口,为人们传诵,而实际上魏尔伦是十九世纪末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也正是音乐性使其诗歌具有暗示性,即所谓“灰色的歌”。紧接着作者提出“词不伦雅俗,挥洒各自如”,这表明作者将书面语与口头语、雅语与俗语相结合的愿望。
“最难得的是灰色的歌,将模糊与清晰有机结合”。这里作者提出关于诗歌基调的看法,强调诗歌要含蓄、蕴藉、若明若暗,避免平铺直叙。当然并不是说滥用字义含混的词,而是要避免用通常的字眼,这样诗味才浓郁。
作者不否认“残酷的思想”及“亵渎的微笑”,只要避开韵脚也能写出好诗。能使“苍天落泪”,当然诗歌的格调自然不是“阳春白雪”,因为智性的介入碰撞了心灵的诗意冥想。
作者肯定诗韵对一首诗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并不是全能的,而且远不是诗歌音乐性的主要因素。如果押韵及为符合诗律,而并非为了诗句和谐,那就如同“聋孩子”、“疯黑人”锻造的假首饰,没有任何价值。
接着谈到诗歌的目的与作用。“让人们感到它摆脱灵魂的羁绊,在爱情的天地里翱翔”,关于这点,波德莱尔有一段可以说明:“通过诗和透过诗,通过音乐和透过音乐,灵魂才隐约地洞视到处在坟墓背后的辉煌。”接着作者又提出诗歌是自由而清新的世界。
魏尔伦被后来的年青诗人尊为“诗人之王”,就因为他不仅创作了诗歌,而且还有自己的理论——《诗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