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地利】里尔克(RainerMariaMilk,1875—1926)//豹

(2022-03-15 10:17:21)

 

【奥地利】里尔克Rainer Maria Milk18751926

 

 

·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人,本世纪最有影响语诗人之一,11岁上军官学校,历时五年的军生活使他备受煎熬。从此,他敏感的心灵便潜入孤独,无所寄托的精神开始了漫长的漂漂泊,忧郁成了他作品的主调。
两次俄国之行和在巴黎的经历,促使他严肃地思考生与死、流逝与永恒、人类的存在与命运等重大问题。与罗丹的接触导致他的艺术风格的根本转变,由早期偏重主观情感的抒发过渡到客观的忠实描写。以《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为代表的咏物诗达到了中期创作的顶点。其他作品《图像集》(1906)、《祈椅书》(1905)、长篇小说《马尔特·劳利得,布里格随笔》(1910)里尔克的晚期创作主要有《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诗》(1923)和《杜伊诺哀歌》(1923)这两部充满宗教秘主义的作品,深化了中期创作对人生的探索和追求力图为人类开拓一个光明的前景。

 

 

——在巴黎动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的脚步迈着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冯至译)

 

 

本诗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本诗的创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

本诗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全诗“圈出了豹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的想象”。“诗的中心含义在第二段第34两行,它们勾勒出这一尊贵动物的本质和命运:最充沛的力量和潜能,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通过铁栏后的关押,通过监禁,通过剥夺自由,而它是属于自由的。”

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灵魂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仅仅一幅图像:慢慢睁开的眼睛,然后四肢的”静寂’,最终‘心’——被监禁的动物的存在‘在那里’完整无缺。”

袁可嘉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他分析本诗说:“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诗人通过与“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被监禁”的感觉笼中的豹是诗人的化身。《豹》是运用客现见的忠实描写,反映了诗人新的艺术原则。



【奥地利】里尔克(RainerMariaMilk,1875—1926)//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