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荷尔德林(Holderlin,1770—1843)//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
【德国】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利德利希·荷尔林生于尼咯河畔的劳芬。他十分崇尚希腊古代文化,同时又富于浪漫派的气息。
荷尔德林的创作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潮流间的一座桥梁,他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支持者,对于法国青年的革命精神表示无限的钦佩,这种影响在他的诗歌中随处可见。
从荷尔德林对于完美形式的追求和对于希腊文化的歌颂来看,我们认为他是古典主义的;但由于他同时具有梦一般忧郁的渴望,热情的主观主义,深感现实和理想的不可调和,并想把已经消逝了的世界重新唤醒,我们又认为他是浪漫主义的。
荷尔德林的诗以内容深刻、形式优美和富于音乐性著称,他早期用德国古典诗歌形式写作。以后逐渐转向采用自由韵律和古希腊的诗歌形式。他早期的诗歌漾溢着革命斗争的热情。他的哲学诗以深刻细致为其特点。荷尔德林用古希腊诗歌体写的短歌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形式与民主思想的结合。他的作品在他生前不很受人注意,直到本世纪初叶,他才声誉鹊起,被尊为德国最伟大的诗人。
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
你们在上空的天光里遨游,
踏着轻软的云毯,极乐的精灵们!
辉煌的神风
轻松地触动着你们,
就像是女艺人的手指
抚着神圣的琴弦一样。
超脱命运的摆布,那些天仙们
像酣睡的婴儿一样透着呼吸!
神的精神
纯洁地保存在他们那
谦逊的蓓蕾之中。
开着永不调谢的花朵,
那极乐的眼睛
在静静的
永恒的澄明中张望。
可是,我们却被注定
得不到休憩的地方,
忍受烦恼的世人
时时刻刻
盲目地
消逝、沉沦,
好像飞瀑被抛下
一座一座的悬岩
一年一年坠入渺茫
许贝利翁是荷尔德林的抒情小说《许贝利翁》的主人公。一个流亡到德国的希腊青年,本诗即为该小说中的一篇插曲。于1798年作于法兰克福,是诗人最有名的一篇杰作。诗人在这篇诗中歌唱了凡人的命运,把它和极乐的不受命运支配的神的生活,作着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深沉的苦闷。音乐家勃拉姆斯曾将本诗谱成乐曲,脍炙人口。
这首诗的手法采用了对照法。第一、二节是描绘天界的情景。天神的上界神明高照,光明辉煌。在绿园茵茵、琴声袅袅之中,天神们尽情地安享天福,他们不知命运为何物,没有命运祸福的苦恼,他们极乐的眼神在恬静柔和的光辉中只将永恒观注。而与笼罩着神圣光辉的天界相反的是人间。人间,这大地上的世界是一副惨淡景象。现实中的人类背负着沉重的苦难,时时为纷乱毁灭所威胁,为贫困所逼追。现实社会令人室息,每一个灵魂都在为自己获得和谐完整而挣扎。但变幻莫测的命运总将人任意摆布或任意抛弃,人在命运中难以寻到自我和支配自我,人落到世界上和在世界上存在,都成了“偶然性”,不知自己的明天,就像水抛向危岩,长年向下落入未知的深渊,沉没在受苦的世界中,水世不得安宁;就像被天神打下深渊的撒旦,既不能回归天堂,也永远寻不到一丘可供安居的栖息之地。
人间世界的情景就是第三节诗中的主要内容。人间和天界两相对照,可见人的受难、哀伤、痛苦与神的安宁、冷漠、超然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这种对立事实上是统治者与一般民众的对立。诗人在这里是借许贝利翁的独白,对普通人民的灾难和人间的不公平表示着忧虑的同时,向统治者也发出了不满的质疑和控诉。
这首诗不仅在内容上采用对比手法,在音调上也有对比的鲜明特色。别外,这首诗所用的“楼梯”形式,节奏明快,奔泻直下,在创造天神的安然飘逸和人的受苦下坠时,恰到好处,具有特殊的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