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毕肖的记述,特色语言的描绘
(2024-03-08 19:18:34)
标签:
素质人物形象的描写评析 |
分类: 写作指导 |
声情毕肖的记述,特色语言的描绘
——《亷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表达技巧
陈晓云
如有邮件,请用以下地址
现址:安徽淮南市三和镇壹代城14-2-904
邮编:232063
电话:
Q Q:
电邮: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騒”。整部《史记》既是史学创作,又是文学篇章。从《史记》中节选的《亷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描写人物形象既有声情毕肖的记述,又有特色语言的描绘。
声情毕肖的记述
声情毕肖的记述,特别表现在第三段到第十三段。是写蔺相如完璧归赵。秦昭王提出要以十五城换赵王的和氏璧。赵王及诸大臣难以推测,左右为难,想找一个人出使秦国,一时又难以找到。后来总是找到了蔺相如。作者通过缪贤对蔺相如的一番介绍,既是侧面描写他的智谋胆识,也为赵王召见他这个寄人门下的食客创造条件。赵王接见时,蔺相如面对赵王及群臣棘手难决的问题,向赵王提出了有效的措施:第一,秦王要以十五城易和氏璧,因“秦强而赵弱”,不能不同意。第二,秦王得了璧,如果不给城,从道义上来讲就“曲在秦”,“宁许以负秦曲”。第三,相如愿奉璧使秦,如秦留璧不给城,“臣请完璧归赵”。秦王得璧之后,果然绝口不提十五城之事。相如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略施小计。将和氏璧拿回手中,然后抱着与璧共存亡的决心,与秦王周旋。秦王终于被迫“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争取时间,要秦王“斋戒五日”才得受璧。并暗地里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尽管他的性命处在极端危险的境地之中,但他并不怕死,他不卑不亢向秦王解释送璧归赵的原因。使得秦王无计可施,只好在朝廷上接见他,然后送他回去。结果正如蔺相如所料,秦王终于没有用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这部分,作者总是把人物放在最困难最危险的境地中,这声情毕肖的记述,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实乃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特色语言的描绘
本文语言精练,具有特色,极具表现力。人物对话见人见性,且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充沛的气势。如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中,前三段中先以气氛烘托,继之以侧面描写,最后以正面描写,便在斗争开始前就勾勒出了蔺相如的鲜明轮廓,语言十分精练。在写蔺相如献
璧时,有两处细节描写十分形象。一是蔺相如取回璧时“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一是蔺相如表示要与璧共存亡时,“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这两处细节描写十分细致而又传神地树立赵国蔺相如智勇双全的高大形象。最后一个故事是亷蔺交欢。由于亷颇不甘心于蔺相如之下,曾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显示亷颇居功凶狂地向蔺相如严峻挑战。蔺相如“不肯与会”,“每朝时,必称病”,见了亷颇就躲避。在与舍人进谏时,他反问舍人:“公之视亷将军孰与秦王?”这句话就表明了他的心迹。蔺相如不畏强势,却对亷颇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其原因就是蔺相如说的“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此话充分显示蔺相如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