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词类活用教学八法

(2024-02-02 18:20:04)
标签:

素质

较真

词类活用

教与学

分类: 古今汉语

 

文言词类活用教学八法

 

                                  陈晓云 

 

  

      古人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常将一些实词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只有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辨认,才能克服阅读过程中的某些障碍。如果单凭课文注释和教师讲解去辨认,学生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时,就会受到阻碍。遵照叶圣陶老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导,我曾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文言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因此,从文言词类活用这一侧面,以扫除阅读障碍。具体说来,有以下八法:

 

   积累归类

指导学生积累词类活用的语言材料,凡在文言诗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的句子,都在笔记本上列表登记,表式如下:

活用词

 

活用义

 

   

  

名字、名称

说出

名作动

不能名其一处

《口技》

以绳捆绑

捆绑的绳子

动作名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

《童区寄传》

光亮、光明

照明

形作动

火尚足以明

《游褒禅山记》

灭亡

使……灭亡

动作使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

颜面、脸

当面

名作状

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尊贵

使……尊贵

形作使动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

老师

……为师

名作意动

吾从而师之

《师说》

数目字

统一

数作动

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

待一个阶段,可以指导学生将其积累带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根据实词原来的词性先分成几个大类,如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等,再把每个大类分成若干小类,如把名词的活用分为: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依此类推。通过积累和归类,可以使学生对词类活用的零碎知识,初步系统化,并将词类活用的知识,初步转化为能力。

 

   系列归纳

为了让学生准确地辨认活用的实词,利用积累的大量语言材料,从一系列的语言实际材料中推出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之前,老师先行示范。如先出示以下几个句子:

左右欲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劝学》)

      狼不敢,眈眈相向 (《狼》)

      云青青兮欲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子谓公冶长:“可……”(《论语·公冶长》)

     引导学生辨认加点词属名词动用以后,启发他们观察: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前面是什么词,他们自然不约而同地说是能愿动词。根据这种语言现象,让学生自己就可以归纳为: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也可以说,名词的前面带有能愿动词的则名词就用如动词。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启发学生从各个系列的文言句子中,找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的前前后后的用词标志,从而归纳出名词动用的一般规律。然后用掌握的规律,去辨认课内外文言中动用的名词。

      学生初步有了辨认活用实词的能力,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研究。例如:让学生把搜集来的并经归类的形容词用如名词的句子拿来研究,看有无规律可循,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各个小组的意见一致,都认为处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的形容词都用如名词,也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都用如名词。

     词类活用的其它情况,只要通过努力可以发现其规律的,老师都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自己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分析归纳,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名词作状语,动词用如名词,动词作状语等都可以这样做。

  

        抓住要领

许多古汉语专著以及教辅学辅类文章,把词类活用写得太繁,其实不少问题只要抓住要领,便能迎刃而解。如名词作状语,对中学生不必长篇大论,只需教学生抓住两个要领即可:其一是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不是构成主谓短语,就是构成偏正短语,这里的名词不作主语,就作状语,二者必居其一。例如:“廉颇为上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名词“廉颇”和动词“为”构成了主谓短语,这种情况的名词,充当主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中的名词“雾”不是陈述的对象,也即不是主语,而是用“雾”去修饰、限制动词“列”;“星”也不是陈述的对象——主语,而是用“星”去修饰和限制“驰”,从而是构成了偏正关系,“雾列”意思就是像雾那样涌起,“星驰”就是像流星一样飞驰。因此,可以认定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的名词,如果与其构成的短语是偏正短语,那么,处于这种情况的名词,便是状语。其二是看用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前的名词能否加介词。能加介词的名词就是状语,如:“得佳者笼养之”(《促织》)中的名词“笼”之前可以加介词“用”。“笼养”就是“用笼子养”。再如“东望愁泣,苦不自胜”(《柳毅传》)中的方位名词“东”之前可以加介词“向”。“东望”就是“向东方望”。因此,可以认定名词“笼”和“东”在这里都作状语。至于不能加介词的名词,就只能充当主语了。以上辨认名词作状语的两个要领,只需用一个便可。当然,用两个可以验证更好。

再如动词用如名词,只需教学生抓住一个要领便可,即:凡居于主语或宾语位置的

动词都用如名词,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中的“观”,本是动词,在这里它处于宾语的位置,用作名词,意思是景象。“畜积足恃”(《论积贮疏》)中的“畜积”本为动词,在这里充当主语,用如名词,意思是积蓄的粮食。

      如上所述,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要领,不要为繁复的语法术语所困扰,即可迅速而准确地辨认活用的实词。

 

   比较鉴别

有些实词活用比较相似,有的实词活用和正常用法也颇相似,这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兹举两例以明之。

     1.使动与意动。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秋水》)(“动”下画横线,“宾”下画浪线。)

中的“封郑”,中的“少仲尼之闻”,动宾之间都不具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句中的“封”,疆界,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成为疆界,这是宾语“郑”呈现的状态,而不是主语“晋”所呈现的状态。由此可知“封”具有使动性,“封郑”就是使郑成为疆界。中的“少”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少仲尼之闻”就是以仲尼之闻为少,也就是认为仲尼的学问少。可见“少”具有意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明确以下三点:

     使动和意动的共同点是动宾之间不具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使动词表示使宾语怎么样或成为谁、什么;意动词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谁、什么。

     使动表达的一般都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或呈现的状态;意动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上的意念可以是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侧重于心理上的“意念”。只要抓住“意念”这个牛鼻子,即可与使动区别开来。

      2.动词连用的两种形式。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中的“跳”“往”“助”三个动词连用,“跳”是“往”的动作特征,“跳”是修饰和限制“往”的,“跳”作“往”的状语。“跳”和“往”共同修饰和限制“助”,一并作“助”的状语。由此可见“跳与往”、“跳往与助”之间是偏正关系,其结构是偏正式。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录后序》)中的“进”、“退”,两个动词连用,是并列关系,互不修饰和限制,所以“进”、“退”两个动词连用是连动式。

     “坐以待旦”(《孟子·离娄下》)中的“坐”是“待”的动作方式,所以说“坐”是动词作状语。“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中的“拱”是“立”的动作情态,所以说“拱”也是动词作状语。

     通过反复让学生比较,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认识到:

     文言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的,动词之间表示并列、先后的是连动式,表示修饰、限制关系的,是偏正式,前一个动词作状语。

     如果动词之间用连词“而”和“以”的,立刻就可以断定它们之间是修饰和限制关系,是偏正式,连词前面的动词作状语。

 

   逻辑划分

词类活用的情况头绪多、又易相混,可采取逻辑划分的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古代汉语中的动宾关系比现代汉语的动宾关系复杂得多。古代汉语的动宾关系除了具有像现代汉语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外,还有使动关系、意动关系,为动关系等等。关系如此纷繁,先把逻辑划分的方法交给学生。第一步按动宾之间是否具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一标准划分,如下:

动宾关系 :

一般的动宾关系(具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特殊的动宾关系(不具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一般的动宾关系是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它能支配的宾语,没有什么必要再划分,容易辨认。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复杂,需要再划分。按照动词(包括动用的名词、形容词等)和它的宾语之间的关系特征划分,如下:

 特殊的动宾关系:

使动关系(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

      意动关系(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

      为动关系(为宾语做什么、怎么样)

      对动关系(对宾语做什么、怎么样)

      最后,根据动词(包括动用的名词、形容词等)的不同类,还可以划分如下:

         使动关系: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关系:

         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为动关系       

         名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成语印证

为了复习和加深理解文言词类活用的知识,常常用成语来印证。现分述如下:(加点词是活用词)

     名词用如动词的如:不之地、春等。

     名词作状语的如:抱头窜、布等。

     动词用如名词的如:救、有等。

     动词作状语的如:坐以毙、候佳音等。

     形容词用如名词的如:被、取等。

     形容词用如动词的如:野、善善从长等。

     数词用如名词的如:举和等。

     数词作状语的如:申、思后行等。

     数词用如动词的如:誓死不、人等。

     使动用法的如风作浪、良药口等。

    11意动用法的如:兵神速、不下问等。

    12对动用法的如:士等。带有对(为)动词的成语不多见,点到而已。

    11至的各种活用的实词出现在成语中的还有很多很多,可让学生在阅读中留意,遇到就记在笔记本上,积累一批后进行归类。这样,既可加深对实词活用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对有关成语进一步复习和巩固,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古今对照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比比皆是,这种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里也不乏其例。除了现在使用的成语中频频出现,在不少名篇佳作中,文学大师们为了表达得生动活泼,增强表现力,也临时改变词性,予以活用。如:

     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下去一样。(《“友邦惊诧”论》)

 想象,我们的爱情多么东方,多么古老,多么年轻!    (余光中《莲花池》)

 你始终就没“”过!    (柯云路《夜与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问题的决定。  (报)

      风吹稻花两岸                      (电影《上甘岭》插曲)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    (贾平凹《丑石》)

      上述各句中加点的词是名词用如动词,是名词用如形容词,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是名词作状语,是使动用法,是为动用法。让学生在阅读中随时留意,摘记、归类。让学生明确这是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古为今用,为的是增强表达效果。

   

  集散结合

集散就是集中分散。分散,是指每学一课文言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一些词类活用的基础性训练和迁移性训练;集中,是指每学一单元或期中、期末集中地将所学过的词类活用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开辟第二课堂举行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并作相关的综合训练。习题的设计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先由教师设计,后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命题的材料从课内到课外。做到分散学、分散练;集中讲,综合练。达到巩固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讯地址:安徽淮南市三和镇壹代城14-2-406

邮政编码:232063

    话:131554559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