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选段对比阅读和欣赏
(2024-01-21 18:37:46)
标签:
美食素质迎考 |
分类: 文言文阅读训练 |
诗文选段对比阅读和欣赏
陈 晓 云
阅读
一、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节选自《白氏长庆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二、明湖居听书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到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节选自清·刘鄂《老残游记》)
欣赏
两个选段有相同点。其表现是:
1.两个选段都善用通感。
何谓通感?古代诗文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感,也称移觉。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在听说方面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觉范围的印象。这样修辞手法可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作者运用这种手法,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其他感官来体会所描写人和事物的美妙。
现举例说明。比如:《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的“大弦嘈嘈”本来是描写大弦的乐音沉重悠长,属于听觉的范围,而作者在这里将其描写成急骤的暴雨的形象,这属于视觉兼有听觉的范围。又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莺语”是黄莺的声音,可以听到的,属于听觉的范围,而作者将它描写成可以见到的形象,属于视觉的范围了。“幽咽”本是是低泣声,属于听觉的范围,而这里作者将它描写成冷泉在冰层下滞涩的流淌的形象,这又是属于视觉的范围。诗人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增强音乐的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叠音“嘈嘈”摹写乐声,又用“如急雨”,这样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使之形象化。“小弦”亦然。“嘈嘈切切错杂弹”,此间有“急雨”又有“私语”,两种旋律彼此交错,把人的听觉和视觉两种形象同时显露出来,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明湖居听书》中也有“通感”的用例,例举如下: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以上语段,其本体都是王小玉的说唱声,而喻体则是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让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王小玉声音的美妙。
人们的感觉往往彼此交错相通,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人们说话和写作时,恰当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在可以收到新奇而生动精练而深刻的艺术效果。
2.两个选段都善用烘托
两个选段都是描写音乐的,有的句子虽然不直接描写,但却能从侧面烘托。两个选段中,都有这样的表现手法。例如:
当《琵琶行》中的情节才到高潮时,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一点也没消失。诗人在段末独运匠心,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在此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环境中,读者对琵琶女的弹奏及其形成的音乐魅力,一定会涵泳回味从而激起万顷的感情波涛。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这一句也是侧面烘托。这是作者对王小玉的演唱技艺极力渲染和赞颂。
两个选段也有相异点,其表现是:
1.《琵琶行》有“互文”的修辞手法。如《琵琶行》第一段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上,这时客人也下马了,主人也在船上了。但《明湖居听书》没有“互文”的修辞手法。
2.两个选段,前者是琵琶女弹奏,弦乐;后者是王小玉演唱,声乐。
3.两个选段体裁不同,前者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歌行体,后者是小说。
4.两个选段在语言上,前者是文言,后者是古白话。
5.两个选段写作的目的不同,前者通过音乐,意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并抒发自己的不满;后者只不过极力表现王小玉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
新址:安徽淮南市
山南新区壹代城14楼904室
邮编:232063
电话:13155455919
Q
Q:
sutang79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