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文选段对比阅读欣赏

(2023-12-13 17:43:06)
标签:

古文精典

阅读欣赏

阅读训练应考

分类: 文言文阅读训练

诗文选段对比阅读欣赏

 


 

阅读

一、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节选自《白氏长庆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二、明湖居听书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到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节选自清·刘鄂《老残游记》)

欣赏

两个选段都善于运用通感。

何谓通感?古代诗文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感,也称移觉。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在听说方面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觉范围的印象。这样修辞手法可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的效果。作者运用这种手法,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其他感官来体会所描写人和事物的美妙。

现举例说明。比如:《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的“大弦嘈嘈”本来是描写大弦的乐音沉重悠长,属于听觉的范围,而作者在这里将其描写成急骤的暴雨的形象,这属于视觉兼有听觉的范围。又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莺语”是黄莺的声音,可以听到的,属于听觉的范围,而作者将它描写成可以见到的形象,属于视觉的范围了。“幽咽”本是是低泣声,属于听觉的范围,而这里作者将它描写成冷泉在冰层下滞涩的流淌的形象,这又是属于视觉的范围。诗人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增强音乐的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叠音“嘈嘈”摹写乐声,又用“如急雨”,这样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使之形象化。“小弦”亦然。“嘈嘈切切错杂弹”,此间有“急雨”又有“私语”,两种旋律彼此交错,给人从听觉和视觉两种形象同时显露出来,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明湖居听书》中也有“通感”的用例,例举如下: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以上语段,其本体都是王小玉的说唱声,而喻体则是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让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王小玉声音的美妙。

人们感觉彼此交错相通,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人们说话和写作时,恰当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在可以收到新奇而生动,精练而深刻的艺术效果。

…………

两个选段都是描写音乐的,有的句子虽然不直接描写,但却能从侧面烘托。两个选段中,都有这样的表现手法例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3.下列对作者以及作品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白居易虽出身小官僚家庭,后家境窘迫,生活贫苦。但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年轻时就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名句,开始有诗名。

B.诗歌中有时用到称作“互文”的修辞手法。如《琵琶行》第一段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上,这时客人也下马了,主人也在船了。阅读时要注重合着理解。

C.刘鹗清末小说家。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

D.《老残游记》是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上,胡适对该书是颇为肯定的,说它“言人所未尝言”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概述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选段的作者都对音乐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前者琵琶女弹奏,器乐;后者王小玉演唱,声乐。

B.两个选段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或以声喻声,或以形喻声,或以感受喻声。除此以外,还运用了妙语点睛的表现手法。

C.两个选段体裁不同,前者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后者是古代小说。在语言上,前者是文言,后者是古白话。

D.两个选段写作的目的不同,前者通过音乐,意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后者只不过极力表现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

5.翻译《琵琶行》(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3.D(鲁迅)4.B(第二选段未有妙语点睛)5.见参考译文。

[《琵琶行》选段参考译文]

琵琶女转动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两三声,还没有奏出曲调就先有感情。每个弦音都低沉抑郁,每个声音都充满愁思,好像在诉说她一生的不得意。她低着头随手连续不断地弹奏,用乐声诉尽心中无穷的心事。她轻轻地扣,慢慢地揉,顺手下拨又回手反挑,起初奏《霓裳》,后奏《六幺》。大弦声音浊杂粗重犹如暴雨,小弦声音轻细好像切切私语。大弦重音和小弦轻音交错夹杂着弹奏,仿佛大大小小的珠子落在玉盘上发出轻脆圆润的声音。那声音像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像冰冻的泉水寒冷滞涩,琴弦似乎凝结,弦音似乎断绝,弦凝结难以畅通,声音突然停下来。另有一番深藏内心的愁思怨恨从琴上生发出来。这时虽是无声,其效果却胜过有声。忽地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流,又像铁甲骑兵奔突出击,刀枪相碰震动齐鸣,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乐曲终了,琵琶女收回拨子对着琵琶中心猛地一划,四根琴弦同时发出像撕裂丝绸一样的声音。东西两边的船上悄然无声,只见倒映在江心的秋月泛着白光。

 

 

陈晓云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淮南市

          山南新区壹代城14栋楼904室

邮编:232063

电话:13155455919

Q Q:  631377934

电邮:  631377934@qq.com

       sutang790@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