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如动词的组合特征(二)
(2022-03-20 18:09:51)
标签:
语言积累记忆总结规律 |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如动词的组合特征(二)
陈晓云
本文所用符号:[状语]
3.名词前紧挨着介宾结构(介词词组)。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不能修饰名词,可在古汉语中如果介宾结构紧挨在名词前作状语,使名词居于谓语地位,那么名词一定活用为动词,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解析:名,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命名。
译文:石头被敲打,发出铿锵的声音,各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那么,这山单是用钟来命名,是什么缘故呢?
军中亦不敢
解析:目,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看待。
译文: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
解析:名,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取名。
译文:因为这个缘故为它取名叫“褒禅山”。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
解析:礼,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礼遇。
译文: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
解析:两个境
译文:魏国土地方圆不到千里,……南与楚国接境、西与韩国接境。
有背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析: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封王。
译文:(项王)又违背了义帝的盟约,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名,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命名。
译文: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就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解析:渔、樵,均是名词,这里均用如动词,捕鱼打柴。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
宰[以卓异]闻。(蒲松龄《促织》)
解析:闻,本是名词,名声。这里用如动词,闻名,扬名。
译文: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蒲松龄《促织》)
解析:富,本是名词,富人家。这里用如动词,成了富人家。
译文:唯独这位成家的儿子因为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而穷困,又因为促织而成了大富人家。
4.“所”字后紧跟的是名词,构成所字结构,则该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解析:志,本是名词,标记。这里用如动词,做标记。
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了。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罾,本是名词,鱼网,这里用如动词,用网捕。
译文: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放进别人所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林觉民《与妻书》)
解析:志,本是名词,志向。这里用如动词,胸怀志向。
译文:我从来没有把我所胸怀的志向告诉过你。
况田猎,虞人之所事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析:事,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过问。
译文:何况这狩猎,是看山人应该过问的,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解析:馆,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修整馆舍。
译文:因此派了官员修缮好来宾住的馆舍。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解析:货,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买。
译文: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析:职,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职掌。
译文:除非博士官所职掌,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统统送交地方官一并烧掉。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解析:将,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率领。
译文:现在按照实际情况察核他(的数字),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人。
所道攻燕,非齐则魏。(《战国策楚策》)
解析:道,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取道。
译文:要取道攻打燕国,不是齐国就是魏国。
,.
解析:梦,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梦见。
译文:便把他儿子叫来,叔孙豹一看,原来就是他梦中见到的那个人。
5.连词“而”+名词。即名词前有“而”字作连词。从语言的实践看,“而”不能直接连接名词,除了连接形容词外,只能连接动词。如“英将也驰而前”(《冯婉贞》)中的“前”原是方位名词,这里也用如动词,是“向前跑”的意思。连词“而”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必要的条件是名词前不能有动词,否则这个名词就作动词的宾语了。连词“而”+名词,举例如下: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解析:北面,方位名词,这里用如动词,就是面向北面,投降。
译文:为什么不解除军队,向他投降呢?
诚梯而下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解析:梯,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放上梯子。
译文:李进诚放上梯子让他下来了。
解析:墓,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筑墓。
译文:从这五个人被杀害,距离现在筑墓安葬在这里,那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解析:衣冠,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穿衣戴帽。
译文:孟尝君对他的办事速度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战国策·楚策一》)
解析:带下划线的“楚”“秦”,本是名词,这里均用如动词,分别表达是秦、是楚。
译文:“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
解析: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横木。
译文: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
庄子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解析:剑,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持剑。
译文:庄子登坛,曹子手持宝剑而顺应的参与其中。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解析:隧,本是名词,地道,这里用如动词,挖地道。
译文:如果挖地深到地下泉水处,然后挖一条隧道下去(与母亲)相见,谁又能说您(违背誓言)的不对呢?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
解析;蚕,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养蚕。
译文:不种田却有饭吃,不养蚕却有衣穿。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甲,本是名词,铠甲。这里动词,穿上铠甲。
译文: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全都穿上铠甲赶来。
陈晓云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淮南市三河镇壹代城14-2-904
邮编:232033
学校:安徽凤台二中
(本人不住学校,联系请用现址)
电话:13155455919
Q Q: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