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家

(2014-02-26 20:28:54)
陈志斌
工作创造生活
生活家

文/《金鹰报》记者 杨湛 图/文豪
●本周我们说故事,更说态度。这是一个疯狂发展的2.0年代,你我身边多的是独当一面的精英,不得不把工作当成全部的狂人。其实你也可以尝试让工作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并让家人乐于参与和享受自己的事业,这才是生活家的最高境界。很庆幸,本期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榜样。


陈志斌,中国十佳住宅设计师,在第15届APIDA亚太室内设计大奖赛上,陈志斌的设计作品《万科西街花园》一举夺得样板房类银奖。这是中国内地设计师在样板房类别获得的最高奖项。这个纪录直到2013年才被打破。
生活家
跟着电影去游历,当然少不了美国好莱坞。

生活家
和客户沟通需要诚意和技巧

生活家
美国盖蒂中心,可以免费参观。只要不赤脚,任何人都可以进馆。

一绺小胡子,一头卷发,一袭黑衣,只见其人,你会在心里蹦出三个字:艺术家。
当然,艺术家都是有些与众不同的,甚至有些怪癖的。
虽然事先强调我们只谈生活,不谈工作。但陈志斌依然三句不离本行。他显然不擅长说故事,所以你别指望他会聊高级客户的八卦,无论抛出什么问题,他都能扯到设计和艺术。妙的是,这种怪癖并不让人反感,金句频出的总结让人轻松,让人不着痕迹陷入他的设计理想国——工作可以创造生活。

生活里没有“纠结” 
我们的对话从王石开始说起。因为王石有句名言,工作也是一种生活。这位万科的精神导师,活得潇洒,又异常坚韧。 
陈志斌很忙,但很周到。在他的哲学里,家人和工作并列第一。他的生活里没有“纠结”,几乎没有关于事业和生活的矛盾。
当然他也很幸运,爱人是设计科的同学,相同的爱好和经历让工作和生活本身有了奇妙的交集。对于美的事务,两人不用说话,就能默契转头相视而笑。
虽然贵为中国十佳住宅设计师,但陈志斌也有“搞不定”的客户。
11岁的女儿完全继承了陈志斌属于天蝎座的“挑剔”和对美的追求,她想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空间,陈志斌没有自己做主,让女儿自己提思路,结果要求很多,某些甚至很抽象,比如飘窗上要有阳光有书籍有茶有咖啡,风格既不能完全童趣又不能太成人化,衣柜和书柜的连接更要妙不可言。两年过去了,出了三份图纸,陈志斌依旧没有在女儿眼睛里找到叫惊喜的东西。
虽然无奈,但陈志斌很是骄傲,因为玩着乐高建筑模型慢慢长大的女儿正领悟设计、领悟生活,正乐于参与和享受自己的事业。

人生必须干几件疯狂的事
自幼随军、爱瞎画画,应届高考一头撞入轻专,分配国营企业,待过设计单位,大商场、大酒店做过不少,却越来越看不懂设计……陈志斌这样总结他人生的前25年。
不过,陈志斌开始寻找创造另一种生活,却始于他最热血的年纪。他应该庆幸,自己及时顿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
那时有人说陈志斌是个疯子,干着很多疯狂的事。比如茶叶,他从不满足只是品味,组织了一帮发烧友到云南思茅附近的山林里找老茶树,先人工驯化,再压饼发酵。不过陈志斌却否认,这不是疯狂只是投入。对于喜欢的事,就是要弄清它的前因后果。对于最疯的事,陈志斌却承认那是13年前的北京。那是他生命里最为血脉贲张的岁月。
那是他爱上游历的开始。那一年他已然留着山羊胡和卷发,顶着湖湘设计新锐的头衔,操着热血文青的做派,极不情愿来到了皇城根脚下。那时陈志斌对于设计的理解,无关沉淀,就是堆砌。
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陈志斌兴奋和折服,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巨蛋”,赫尔佐格设计的国家体育馆“鸟巢”、国家游泳馆的水立方……前卫建筑带来的视觉冲击让陈志斌每天都处于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
最重要的是,陈志斌还认识了一群同样痴狂的小伙伴,他们像疯子一样创作,然后开车满北京跑,到处去看各种风格的优秀设计作品,从长城脚下的公社、SOHO现代城、新中央美院到香山饭店,只要有设计特色的地方他们都去。
很多年后,在一次给长沙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学弟学妹的讲演中,他如此解释那种疯狂的缘由,“在2000年以前,是没有设计的。为什么没有设计?在那个年代,能够找书抄就已经不错了,真正到了京城以后你才知道,那里藏龙卧虎,那才是真正发自于本土文化的沉淀。这种浸润太让我感动了。”
从北京回来,胡子没舍得剃,那大概成了他一种习惯甚至情结。

游历也是生活
很多人提到游历,觉得不过是一堆可以向他人炫耀的数据或者风景照,比如你去了几个国家,我去了几个地方。这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去那个地方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怎样的胸襟气度去感受。陈志斌还会补充一点,最好和家人一起感受城市的温度。
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陈志斌每到一个地方都留下大量的光影资料和游历笔记。他会要求老婆的镜头对准城市的每一个细节,老婆的摄影水平被他磨练成了准专业程度。
比如,他会惊讶于欧洲人形形色色的阳台文化,会折服于意大利人极致的门上艺术,会思考美国的别墅为何无一例外都很简约,还会在瑞典人平常的家庭中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欧美人的生活,淡定的审美、朴素的唯物。“他们早就不追逐土豪式的夸张外形,不需要靠满屋堆砌的方式来显摆他有什么。”
游历成为爱好,成为生活中类似吃饭睡觉的元素,不过,朋友们却爆料与陈志斌一起游历得先练脚力。他可以整天游走,不知疲倦,要跟上他的步伐是件很辛苦的事,陈志斌却否认自己是急性子,只是迫不及待想要狠狠吸取每一处建筑的养分。但圈子里的人总喜欢跟着他走,陈志斌笑称是他的英语最好。
“别以为老外的英语就有多牛多牛。”2007年,陈志斌去奥地利留学,就发现那是个德语国家,能说的英语单词其实和陈志斌差不多。从住的酒店、到吃的米其林餐厅、甚至要去的项目,陈志斌几乎没有出过错。很快,他成了这个圈子里的首席导游。

女儿去哪儿
这些年,陈志斌足以成为“爸爸去哪儿”的典范。
女儿4岁开始,陈志斌就带着一起去世界各地游历,他的项目在哪,他的工作在哪,女儿就在哪。米兰设计展、美国家居展,女儿是常客。女儿上小学后,学习小提琴,加入了学校艺术团,开始反转要求陈志斌陪她去远方,美国肯尼迪、奥地利维也纳的音乐厅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从爸爸去哪儿到女儿去哪儿,陈志斌说,他很庆幸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自己也是主角。一家三口属于同一频段,用女儿的话说,“我们是一国的。”他开始承认,这是游历生活带来的某种默契。陈志斌说,总有一天女儿也会感受到游历是一种财富。 
人是需要一点游历生涯的,背起行囊,去尝试工作、生活以外的世界,以便获得日后的经验,这尤为重要。
如今,无论再忙陈志斌都会找一些时间和理由强迫自己停下来,四处走走。微信圈里,清华设计班里的同学吆喝一声,陈志斌就坐不住了。去年,他就游历了四国,每次都在异国他乡住上十天半个月。即将到来的4月米兰的设计周。陈志斌早已呼朋唤友,他们约好了这次要像背包客一样朴素出发。








■记者手记

设计就是做修养
陈志斌曾这样评价自己。
生于70年代,属牛,倔犟、厚道,能负重、善思考。
不过有人说陈志斌是个诗人,因为他处处充满诗意。他时常有作诗的雅兴,登高就会即兴抒怀。有人告诉我,在鸿扬成立十周年纪念晚会上,陈志斌即兴创作的诗歌引发了整个晚会的高潮。博客微信里的文字里,随便摘录一段都极古典高雅——
大雪飞洲,犹如素纱遮面,橘州汤池已然。泡温泉,瞰江山,其何去远方。
陈志斌不喜欢吃吃喝喝,憎恶自己熬夜的坏习惯,很少去酒吧那种喧闹的地方,却更愿意在街头喝上一杯咖啡,或是品上一口清茶。他最享受的就是下班后躲在家里看书,听听音乐,陪女儿玩游戏、画画。 
陈志斌还做着一切70后文青喜欢的事情,看电影、写影评,转发公知的文章,更是三联书店的忠实拥趸。
清华美院宋立民教授有言,“设计做到最后就是做修养。”想要提升修养就必须养成好习惯,人生才能沉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专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