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梵高奶奶”堪比中国版“蜡笔老新”

(2009-08-03 10:00:40)
标签:

杂谈

一位77岁的乡村老太太,从未出过远门,6年前才客居城市。她一生不曾识字,也没有学过绘画,突然有一天,闲暇时拿起孙女的蜡笔,竟一发不可收拾地创作了上百幅作品。她的画带给人们惊喜,也唤起了所有都市人压抑心中的乡愁……她被称为“梵高奶奶”。


 古稀之年开始涂鸦
常秀峰今年77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极力坚持下,她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不习惯都市生活的节奏氛围。刚到儿子家,老太太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太太常常产生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了闷在“小鸽笼”的生活。
第一次触画笔,其实是一次很偶然的经历。儿子儿媳工作繁忙,唯独有孙女可以聆听她倾诉,于是有机会她就向孙女谈老家里的老房子、庄稼地……老太太讲述的农村里的东西,城里没有。南北生活的差异,在南方生活的儿媳和孙女对母亲的生活无法想象,无法知道高粱地、芝麻花的样子。孙女对农村很多事情都感兴趣,总是有很多问题。常秀峰不识字,她于是想拿起蜡笔画画回答孙女的问题。
“刚开始,我拿着蜡笔,不知道咋用,是孙女告诉我怎么画横线、竖线。”常秀峰说。经过几天对蜡笔的熟悉后,一棵棵植物,一只只动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孙女乐了,老太太也开心极了。
以后的日子,常秀峰讲的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妇看见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儿媳妇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一出手竟然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常秀峰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儿媳妇发现,老人那些简单而来源于生活的蜡笔画,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小时候生活的种种回忆,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真诚、自然、纯朴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区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而且,老人的画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在老人的笔下,自己曾经居住并抚养5个孩子长大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顽皮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一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蜡笔和水彩笔成了常秀峰的伙伴。从2003年至今,她一共画了100多幅作品。
“梵高奶奶”网上一夜成名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2006年7月,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开博不到一个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幅画作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
2006年11月,常秀峰第二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活跃,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老太太对“红”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
 “梵高奶奶”依靠网络走红。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更是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当然,作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击出很多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比如,老太太画了一幅画,江先生将它扫描到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先生将老太太的一幅画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回来,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我放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老家的景致在她心里
虽然在广州生活了3年,但常秀峰很少画身边的景致。老人说:“广州的高楼走不进我的心,我画不出来,老家的景致虽然看不到,但它们在我的心里,想画的时候,那些花鸟树木、房屋老井就一点一点地从心里走出来,画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家乡的事儿。”
在距常秀峰的家乡方城县拐河镇不足两公里的地方,一条宽阔的大河横卧一侧,河道曲曲弯弯,河水清澈。岸边浅水处,十几棵柳树形态各异。顺着一条羊肠小道,走上了江家村人居住的山坡。院子里积满了发黄的树叶,一棵老榆树树冠擎天,两棵杜仲树才刚有胳膊粗。三间七成新的砖房坐北朝南,一座老土房紧靠其右。老屋虽空无一人,但土墙上满园春光的红对联却尚未褪尽颜色。这里简直与“梵高奶奶”的《江家老屋和古树》一模一样。
听说老太太常秀峰已成为网上红人时,江家村的村民们都吃了一惊。他们说,这么多年来,从没见过常秀峰画画,字都不识几个。不过,村里和她同辈的老太太杨前奉说,在村里,常秀峰的针线功夫那可是一绝,时常被人请去做衣服,年轻时候就心灵手巧。而且,还当过妇女主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