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曾国藩之六 曾国藩四拒称帝无二心
(2009-08-03 10:03:23)
标签:
杂谈 |
■刘绪义
“为官当学曾国藩,经商当如胡雪岩”,这两句话不知出自何处,但真实地反映出曾国藩处于乱世时的精明为官之道。曾国藩一无家学、二无根底,但其历尽宦海风波,终获成功,归根到底还是为官之道的成功。
不急不躁耐得烦
曾国藩有言,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意思是,只要安守本分,竭力任事,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崇。
曾国藩首先认为: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有一天,曾国藩接到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说,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苗头了,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
1862年,曾国藩率部追击捻军。一天夜晚,捻军突然来袭,湘军护卫仅千余人,湘军开始不耐烦了,惊惧不已。幕府文书钱应溥急忙报告,曾国藩说:“现已半夜,力战肯定不行,突围恐怕危险重重。但若我按兵不动,佯为不知,彼必生疑,或许不战自退。”曾国藩于是高卧不起,钱应溥也镇静若常。守护曾国藩的卫兵见主帅若无其事,于是也都平静下来,恢复常态。捻军见状,果然怀疑曾国藩布有疑兵,徘徊不定,不敢冒进,最终匆匆撤去。
厚饷养兵收军心
曾国藩一生不爱钱财,因而他在用人选将上反对选用为名利而来的人。但在用兵上,他却主张以“利”来获得军心,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因此他不惜财力,坚持实行厚饷养兵的统军方式,因而得到了一支勇猛无比的军事力量。
曾国藩认为,绿营兵腐败无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兵饷太低。于是,他给湘军的军饷是相当优厚的,湘军士卒的月饷几乎是绿营兵月饷的三倍或三倍以上。统计各项总的收入,营官每月为二百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人以上者每月为三百九十两,五千人以上者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者六百五十两。连曾国藩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过于丰厚。
曾国藩厚饷养兵的方法,收到了成效。湘军士兵的兵饷,除个人生活外,还可贴补家用,因此能够安心操练。同时,曾国藩也希望通过给予将领丰厚的收入,来减少克扣兵饷的事情发生,达到“养廉”的目的。
曾国藩如此厚饷养兵,自然“陇亩愚氓,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急出效命,无复绿营征调别离之色”。于是,当兵——卖命——发财成了湖南贫苦农民的一条新的出路,湘军也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武装力量。
四拒称帝无二心
曾国藩为官深得人心的一点是,他淡看名利。在他的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但他均予以拒绝。
有记载湘军攻陷天京后,曾国荃萌异志,曾向其兄劝进。曾国藩闻而彷徨无措。第二天早晨,答复曾国荃说:“人家待我们还好,何忍出此?”又据载,湘军攻陷安庆,广东按察使彭玉麟授安徽巡抚,迎曾国藩东下,船未抵岸,即遣亲弁以密函呈曾氏,内言:“东南半壁无主,老帅岂有意乎?”曾国藩阅而变色,急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虽然有名士相劝,但曾国藩主观上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他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满清历代都不多见,这显然与皇家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对满清皇朝,曾氏心存感激。淡看名利、忠心不二的曾国藩就此赢得了大家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