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学在全球化时代的转变(什么是美学:历史梳理  之五)

(2016-07-03 16:54:04)
分类: 美学理论

                      美学在全球化时代的转变

世界美学的演进,是在西方文化的主导下的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按西方美学的方式进行的,但西方文化一方面在自身的内在逻辑的推动下(体现为从近代思想到现代思想到后现代思想的演变)另方面在与各非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受非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具体体现为从英语世界的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到法语世界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到德语世界的海德格尔以及后来的形形色色的后现代哲学对非西方思想的吸收),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美学就有另一股潮流,表现为对近代美学经典模式的反叛,体现在美感的论说和艺术的论说上,与西方近代美学有根本的不同,这一潮流在20世纪末则声势剧增,与西方从近代美学模式演进而来的主流美学有了分庭抗礼之势。而这一美学潮流,是与各非西方文化在现代性以前的美学,在思维方式和美学模式上,有内在的一致。从而可以将之视为对西方近代美学的反转。正是这一新的美学潮流的崛起,给世界美学带来了新变。

从总体上看,可以把这一潮流的演进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美国的自然主义-实用主义美学,对美感和艺术的自然化和生活化。如果说,aesthetics(美感)在德国美学中的出现,是对英国美学中的taste(趣味)的泛审美性质进行了审美的纯正化,那么,自然主义-实用主义美学,正是要把由康德定义的纯正美感板回到原来的泛审美中去,桑塔耶纳(George Santayana的著作The Sense of Beauty(《美感》,1896),从书名上,就用泛化的sense(感受)取代了让纯正的美之aesthetics(感受)。又在书中明确地讲:美的感官不仅是眼耳,而且有味、嗅、触觉,连内脏也对美感有帮助。 [1] 同样美感并不拒绝与真和善合作,后二者对美的提升都有帮助。 [2] 承传桑氏美学而来的杜威John Dewey的《艺术即经验》(1934)里,把美感的泛化推进到艺术领域,正如其书名所呈现的:艺术不是与生活经验距离起来、区别开来的结果,而正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

第二步是在现代社会的演进中,生活与艺术相互靠拢,走向对方。挑战和颠覆近代美学关于美感和艺术的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引人著目的是两个潮流,一是日常生活中美的观念变化,二是艺术演进中,艺术性质的变化。在前一个方面,于英国,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工艺美术运动提倡制造具有美学质量的为群众享用的工艺品,把美带向行业和生活。有唯美主义者王尔德(Oscar Wilde)要人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鉴别美、欣赏美。有以布鲁姆斯伯(Bloomsbery)为首的文人圈在居室、服饰、行为、举止上,都讲究精美化和艺术化。在法国,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关注到,在都市的繁华中,成长出了一批新人群,他们力图把身体、行为、感觉、激情,总之把人的整个存在都变成艺术品。 这里的一个总基调,就是要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型的生活。在后一个方面,现代艺术在不断的演进中,产生了现成品艺术,杜尚Marcel Duchamp把一个普通便池送到美术馆,成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泉》,沃霍尔(Andy Warhol)把普通盒子送到展览会上,成为著名的艺术作品《布利洛的盒子》。这两个艺术作品在物质形态上与生活用品毫无差别,为什么它俩就是艺术,而生活中的众多便池和盒子就不是艺术呢?分析美学家迪基(George Dickie)和丹托(Denis Dutton)想出一个制度理论(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来予以说明,是整个由权威机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等形成的制度氛围让《泉》和《布利洛盒子》成为艺术。但是,现成品艺术的一个最大效应,就是在本质上抹去了艺术品和生活用品之间的物理界线,正是这点,让人重新去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思考艺术的美学原则。这一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接近,互渗、交织,不但在哲学界引起了相应的反响,从20世纪初英国哲学家摩尔George Moor强调日常生活应当是审美型的生活,到20世纪后期美国哲学家罗蒂Richard Routy要求善的生活标准就是扩张自我、实现欲望、追求新感觉、享受新品味,而且在20世纪后期西方进入到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之后,现实中的一切,城市、步行街、购物场所、商品包装、办公室布置、家居装修,娱乐场,旅游……无不被加进了美的因素。正是在这一氛围中,德国的韦尔斯Wolfgang Welsch、法国的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美国的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和舒斯特曼Pichard Shusterman,墨西哥的曼德卡Katya Mandoki,纷纷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 [3] 。曼德卡《日常生活美学》中对近代美学关于美感和艺术的定义逐一驳斥,可以作为这一美学的代表,他把近代美学关于美感和艺术的定义看成是应当被完全否定的传统美学的“神话”。 [4]

第三步是对传统美学的全面反传和深度思考。20世纪末期,继续发展如火如荼的生活美学,再产生出与之关联而又与之相区别的身体美学。舒斯特曼在《实用美学》(1992)提出:身体美学应当成为一个学科。其思想与法国的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福柯Michel Foucault、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关于身体的美学思想,以及生活美学各派关于身体之美的思想,有多样的对话关联,并共同形成了庞大的身体美学的语语谱系。 [5] 最重要的是,是生态型美学的崛起,它从三个领域同时产生出来,一是景观学科(包括北美的Lalandscape Architecutre学科和西欧的Landscape Ecology学科)中用生态的观点来看等自然景观而出现的新理论,二是从美学产生了环境美学,以美国的伯林特(Arnold Berleant)、加拿大的卡尔松(Allen Carlson)、芬兰的瑟帕玛(Yrjö Sepänmaa)等为代表,用对自然的重新反思,来反对近代美学的理论核心。三是文学理论中产生了生态批评,布伊尔(Lawrence Buell)、格罗费尔蒂斯(Cheryll Glotfelty)默菲(Patrick D. Murphy)等为代表,用生态的观念来重估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态度 [6] 。这三个领域共汇集,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型美学。如果说,生活美学和身体美学是把西方美学从艺术领域扩大到社会的广大领域,那么生态型美学则把西方美学从艺术领域扩大到自然的广大领域。在生活美学、身体美学和生态型美学这三大最新美学潮流里,都对近代美学关于美感和艺术的定义进行了根本性的否定。就美感而言,第一,美感不是超功利的而就包括功利在其中;第二,美感不是悬搁欲望的而就内蕴欲望于其中;第三,美感不是超越概念和知识的而是与之相包含相配合的;第四,美感不是超道德的而是与之相互含相配合的。就艺术而言,第一,艺术不是与生活对立的而是与之互含互渗互合的;第二,艺术不仅是对美的形式的欣赏,而包含着欲望、知识、道德的内容。总之,美不是区别于真和善而获得自己的定义,而与之相关联而获得自己的定义。

这三种美学思想的转变,代表是的西方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西方美学从古代美的本质到近代关于美感和艺术的定义,都是在西方的思维方式上进行的。这种思维即通过把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而对之进行定义,正如科学实验室把一事物放进实验之室里与外界隔离开来进行研究以得出关于此事物定义一样。而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型美学则反对这一定义,认为不能将之与其它事物分开而要关联起来,才能得到该事物的本质。西方思想的演进,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到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到卡尔纳普、胡塞尔、弗洛依德、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现代,都是西方型思想,而到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福柯、加达默尔为代表后现代思想,则转到了与非西方思维有些类似的思维。从更大的范围讲,西方思维在进入近代以来,在与各非西方思维几百年的互动中,在后现代时期,从西方思维转到了与非西方思维有相通的思维上,三大美学流派与后现代思想同步的转向,是世界美学的一件大事。然而,西方新近的转变,虽然与非西方思维有相通之处,但在根本性质上,与非西方思维仍有巨大的不同。从世界美学的演进来看。前现代时期,西方美学与各非西方美学各自独立发展。进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之后,西方型美学影响了各非西方文化,各非西方文化都紧跟西方型美学,而建立了自己的现代美学。虽然努力在现代美学中突出各文化自身的特点,但还是将这一特点纳入进西方美学的总范围之中。而今,当西方美学以三大美学的引领,正由西方型美学进入非西方美学(同时正在与以分析美学为代表的英语美学和以现象学和结构-符号理论为代表的欧陆美学进行着剧烈的战争),引起了世界美学的大变动,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起了各非西方美学的热烈响应。近年来国际美学学会的会议的主题,都围绕着与之相关的主题,其会议的论文集的名称,2012年是《自然和城市之美的新形式》,2013年是《美学的全球话语》,2014年是《全球化世界的艺术与美学》 [7] 。西方美学要以怎样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转型,以及在西方美学转型的带动下,各非西方美学要进行怎样的转型,还在刚开始的演进之中。但这一场从西方开始而波及全球的美学大戏,将让整个人类,包括西方和非西方,重新思考美学的历史,重新思考美学理论的形态,重新思考人类的美。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美学? 美学呈现为一幅不断演进的图画——在人类初期的原始时期(特别是进入仪式时代),产生了美和美感,其标志是有了实物的确证,即精美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以及精美的仪式地点、美化的仪式服饰、美妙的仪式舞乐。在早期文明的神庙时代,美和美感的存在有了思想上的确证,即各文化中“美”字的出现,表明人类对美的事物,确实是在用“美”的角度进行思考。在哲学突破的给人类带来理性思考的轴心时代,美学作为对美的理论思考产生了出来。这时,美学理论呈现为两大形态,西方型美学和非西方型美学。在进入现代化时代之后,西方型美学主导了世界美学的演进,影响了各非西方美学在现代时代的演进。在后现代-全球化时代,西方美学开始了新的转型,从而激发着整个世界美学产生新的转变。人类到目前为止的美学演进,是当下对美学进行新的理论思考的基础。

 

 



[1] 桑塔耶纳《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36

[2] 桑塔耶纳《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43143

[3] 张法《西方日常生活型美学:产生,要点,争论》载《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

[4] See  Katya Mandoki: Everyday Aesthetics: Prosaics, the Play of Culture and Social Identities,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P15

[5] 张法《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载《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

[6] 张法《西方生态型美学:领域构成,美学基点,理论难题》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

[7] Jale Erzen & Raffaele Milanied, Nature and the City Beauty is Taking on a new Form, Allegato alla reivista paroln 22, Luglio, 2012. Jos de Mul & Renee van de Vall, ed:  Global Discourses in Aesthetics,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3. Raminder Kaur, Parul Dave Mukherjied: Art and Aesthetic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Bloomsbury Academic,New York,20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