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心雕龙》的体系结构(六朝唯美美学的体系性著作:《文心雕龙》之三

(2014-10-15 19:29:14)
标签:

股票

分类: 美学史

    在《序志》里,刘勰自己谈了《文心雕龙》的体系: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理,苞会通,图风势,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文心雕龙》的整体,在两点上与中国文化的整体相合,一是按照中国文化的数的规律来组织篇目,二是篇目的数显为一个层套结构。全书50篇,合于周易的大衍之数。《周易·系辞上》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易学的揲蓍理论解释为,取“五十茎为一握,置其一不用以象太极,而其当用之策凡四十有九。”[1]在《文心雕龙》里,也是“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文心雕龙》的结构,与易的结构有了一个数理在的对应,与周易具有了相同的整体数理之美。这显示了刘勰在结构篇章中,文化的数理之美成为《文心雕龙》的设计理念。《文心雕龙》的50的整数,可以两分,一是分为上篇与下篇,上下各25,有一个整齐的对称。二是分为三,一是开章5篇:文的本体论,然后20篇,为各类文体,最后25篇,讲适用于各类文体的文的普遍规律。三分法,形成了《文心雕龙》的大结构。即本体论,文体论,文理论。本体论是一切文基础,文体论是文的本体论在文体上的具体展开,文理论,是在已经展开为各类文体的情况下,总结出适于一切文体的文的总体规律,以及构成这一总体规律的各个重要因素。在这一三层结构中,本体论是一切文的根本,是理解后来展开的文的基础,也是文的总规律的各个要素得以形成的基础。它需要一种宇宙论和文化论的视野。文体论是文的展开和丰富,它不但需要一种与宇宙论和文化论相关的接连,更需要一种各类文体之间的逻辑架构。这里具体的分类技术,概念厘定,历史演变,内在规律,都要一一考虑清楚。还要回应魏晋以来学术史的既有成果和讨论框架。文理论则要对文的形成的方方面面一一予以考虑,主要是要在文体历史演变的基础上,从各类文体已经达到骈文这一时代高并来予以把握。这样在本体论,文体论,文理论三部分中,又有其具体的结构方式。

本体论五篇,具体为三,以《原道》为一组,道之文即宇宙本体,以《征圣》《宗经》为一组,是人之文的核心,以《正纬》《辩骚》为一组,为人之文的丽显。这一结构,也暗合于周易里的“参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的数理玄机。

文体论中,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文。形成一个对偶结构。在前10篇的有韵之文中,后4篇是有韵无韵的结合,因此,细而分之,又可以分为6410的结构。但从文体,在20篇中,多有两种合为一篇,不从篇章而从文体上去看,则为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共有文体34种,34种之外,在上本体论中有屈骚一种,共35种文体。20篇之内,不但有两种文体共为一篇,在《杂文》里附列十六种:典、诰、誓、问、览、略、篇、章、曲、操、弄、引、吟、讽、谣、咏;《书记》中附列二十四种:谱、籍、簿、录、方、术、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状、列、辞、谚。这样,在有韵之文将末的《杂文》里,显出文体进一步划分的无限性;在无韵之文最后的《书记》里,显出了文体进一步可分的无限性,用二十四这一与一年十二四节气相合之数,显出的也有一种无穷圆转的意味。整个文体论20篇与文体论之外的《辩骚》也是一种文体,显示结构的自由与圆转;文体论内又含十六与二十四,隐喻结构的生成与无限。

文理论25篇,除去《序志》的总论,共24篇,是一年24节气之数,是流动无穷之数。24篇中,前19篇,从《神思》到《总术》为一大段,以作文之理为主,后5篇从《物色》到《程器》,为一大段,讲作文之外的其它文理,如文与自然的感应,文与时代的关联,文与作家的关系,文的交流与共感。《总术》与总体结构中的《辩骚》一样,虽然是以作文之理为主,但其功能是横跨两边的,一方面作为前面作文之理的总结,另方面作为又开启了作文之理之外的其它方面的展开。在作文之理中,包含着更为复杂的结构,其往复回环,可以作更为多样和更为圆转的理解。不在这里展开,将在文理论一节中详论。

总而言之,对于《文心雕龙》的总体结构,需要把握如下几点:第一,把文化的数理之美与文的内在规律相结合,是理解《文心雕龙》体系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文化之外的人不易理解的方面。从中国文化的数的象征,方可理解《文心雕龙》在整体何以作如是的分篇。第二,《文心雕龙》的分篇,是以周易为基础的中国哲学的数的伸缩变化为意旨的。整体的50篇,合周易的大衍之数;50篇进而分为上下两篇,上下两篇又各自进一步划分。上篇分为本体论5篇与文体论20篇,下篇分为作文之论19篇与其它之论5篇,《序志》1篇。各论之中又可进一步细分。然而其分合之精神,可以从《周易》的如下的话中去理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暑一寒,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成作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周易·系辞上》)。第三,周易的太极图,两条阴阳鱼互含,在边界相连上,一边变小消失则化入另一边,从而形成了头尾互连,双方呼应;在两方的内部,白的一面中有小黑圆,黑的一面中有一小白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而形成了各方的互渗。《文心雕龙》里,《原道》第一,开始一个宇宙之文的本体论,是全书的纲领,是从天而人;第五十为《序志》,是全书终,但又是全书的写作纲领,启动了从后向前的回环,是由人而天。二者为全书构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大圆。在上篇里《辩骚》是本体论的结束,又是文体论的开始,显示了本体论中有文体论,文体论中有本体论。呈现出一种中国式结构的圆转意旨。在下篇里,《总术》是作文之理的结束,又是文理的其它要项的开始,带有互渗的双重功能,显示了“变动不居,周流八虚”的意态。同样,在下篇的作文之理中,从,《神思》开始,是由前而后,次第演进,达到《总术》。《总术》不仅是结束,而同时具有一种向前返回的力量,呈一种由后而前的动势。从《神思》到《总术》形成又一个结构上的圆意。当这样从中国文化的精神去理解《文心雕龙》的整体结构,《文心雕龙》独特的整体性才会以一中国文化固有的方式显得生动起来。



[1] 郭,河洛精蕴注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第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