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心雕龙》的本体论(六朝唯美美学的体系性著作《文心雕龙》之四)

(2014-10-21 16:44:21)
标签:

情感

分类: 美学史

《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5篇,构成了《文心雕龙》的文的本体论。这5篇讲了三个关键,一是《原道》讲文来源于宇宙;二是《征圣》讲宇宙之文在圣人孔子那里得到了本质性的定型,《征经》讲这圣人对文的定型本质地体现在五经(书、易、诗、礼、春秋)之中。《征圣》《宗经》讲了圣人之旨与圣人之文,如何来源于天地而又体现了文的核心和本质,成为文的经典。三是《正纬》《辩骚》讲的是由圣人之旨与五经之文这一文的本质进一步显示为文之美,这就是在汉代纬书里的迷途和在楚辞里的正道。这样五经是文的本质性确立,楚辞是文的美丽性发展。作为文来说,抓住了这两点,就把握住了文的性质。而这两点(五经的内质与楚辞的外显)的文化合法性又在于宇宙之道的基础和圣人对宇宙之道的体悟。因此,文的本体论是由如上所言的五大篇章、四大环节(宇宙之道,圣人体道,圣人成文,屈骚发展)、三大要项(宇宙本体,圣人经典,屈赋光辉)这一种三层结构组成。刘勰的文的本体论对时代的超越,就在于他把已经发展到骈文这一历史顶峰的文,归在孔子五经的本质上和屈骚的美丽上。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心雕龙》的整个理论,落实到文上,主要有于两点:由圣人经典内蕴的本质和由屈骚之文呈现的丰富与美丽。

对于刘勰的文的体系来说,文的时代性如何得到宇宙论的和历史论的整体性说明,非常重要。把文归于孔子五经,各类文体就有了统一性,有了文化的思想内核,刘勰就是用这一文的思想内核,严正地反对当时已经甚嚣尘上的文笔的分裂,特别是反对内蕴在文笔分裂中的不顾文化思想内容的唯美倾向,竭力地维护着文的统一。这一对文的整体性和根本性的维护,在后来韩愈的古文运动中,有了另一种形式,就这一维护文的统一的内在精神来说,刘勰与韩愈是一致的。

对于刘勰的文的体系来说,有了屈骚的美丽,肯定了六朝的唯美走向和骈文的时代精神。因此,《文心雕龙》不把“屈骚”作为文体的一种放到文体论中,而是作为本体的一大要项,进入本体论里,实在是非常重要。有了屈骚的美丽,文的本质的另一方面,丽的一面,得到了肯定。把丽作为文的内质的本质性发展,而不仅是形式性发展。对文体的丰富发演化的整体思考就有了一独特的方向,同时对文之理的思考也有了一种独特的方向。正是在对丽的理论性肯定中,才有了《文心雕龙》的如是的理论体系和论述程序和论述方式。对丽的肯定,使刘勰与韩愈的古文运动和古文理论区别开来,而成为六朝时代之美的最好体现。

下面就具体地看看《文心雕龙》里文的本体论的每一要项:

《原道》讲的文的本体论,可以说是刘勰对中国文化之道的一大贡献。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在先秦形成,为百家所共论,在两汉形成了气阴阳五行的系统,一个包含美在内的复杂系统。魏晋玄学,用有无来讲道与世界的关系,道是无而世界是有,也用自然与名教来讲道与世界的关系,道法自然,名教即是自然的体现,既然名教本乎自然,一方面体现了名教的合法性,但另方面也可以说明名教是对自然的限制,从这一面讲,就可以要求越各教而任自然。在这里从王弼、何晏到嵇康、阮籍到郭象、向秀,产生了哲学多方面的思辩与智慧。从先秦到魏晋,道的本体论都在一个天地整体中被讲述,而刘勰则在六朝唯美潮流中,从美的方面来讲道。把文之美归于道之美。从本体论上讲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美的宇宙。正是这一美的宇宙必然要产生而且果然产生了美之文。《原道》呈现的是,人之文来自天地之文。天地之文是与宇宙一道产生的,天地之文即自然之美。自然本美乃宇宙之道

 

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地理之形,以盖道之文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皇,故形立而章成矣,声发而文生矣(《原道》)

 

对于刘勰来说,宇宙之美最后是体现在骈文这一文之美的极致,骈文的特点是形、声、情的统一,而这形声情的统一,也在基于宇宙之美的本体论基础上的:

 

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青黄白赤黑)是也;二曰声文,五音(宫商角徵羽)是也,三曰情文,五性(喜怒哀乐怨)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情采》)

 

骈文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偶句,在刘勰看来,对偶也是建立在宇宙之美的宇宙本体论基础上的: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

 

在骈文的时潮中,刘勰给出了一个美的宇宙本体论,从天地之道之美到人文美到文之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当我们看到后来的韩愈等人把道归结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以一种道德之道作为文之道的本体时,两个时代的差异显示出来,两种宇宙本体论的不同呈现出来。

对刘勰来说,天地生人,人心生文。人产生天地,作为天地之心,当然要用人之文来反映天之文。正因如此,《原道》呈现了,人类社会伊始,从伏羲到炎皋到唐虞到益稷,到夏商周,最后到孔子,人之文,就从产生到发展到定型,都是沿着宇宙之道而来。如果说,后来韩愈以来的道德本体论,在历史叙述中,构成筑了一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那么,在六朝玄学的氛围里,刘勰讲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文历史: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原道》)

 

天地自然本身是美的,人之文是为了反映自然之文而产生的,而这一反映本身就是天地之道的反映,这一反映在从伏羲到孔子得到了完成。历史的叙述是一种围绕着美学的叙述,孔子的重要不是像韩愈以后所认为的那样,作为一个从唐尧到孔子的道德道统的完成者,而是如在六朝的共识中所认变的那样,从伏羲仰观俯察天地之文而划八卦到孔子因文而明道,是一个文的完成者。因此第二篇是《征圣》。

《征圣》说:“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辞矣。”文在圣人那里得到了本质性的完成,《征圣》通过孔子对文的运用和孔子时代人们对依照孔子精神对文的运用,得出自己的命题:圣人之文体现了文的本质性内容。对此刘勰总结为四点:一是“简言以达旨”,二是“博文以该情”,三是“明理以立体”,四是“隐义以藏用”。文之所显在于人内心的旨与情和宇宙中的理与义,而文的形式可以根据旨、情、理、义而多种多样,或简、或博、或立、或藏,文的丰富多样无非是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征圣让我们把握住了作文的本质。目前存留的圣人的只言片语虽然也反映了圣人的精神,但要对圣人的文的思想作一全面的把握,要从圣人花了大力气去整理并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的经典上。五经,既体现了文化的历史承传,又体现着孔子自身博古通今的博大思想,且具有一种体系形态。在这一意义上,圣人之文主要体现在经典上,因此,第三篇是《宗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也。(《宗经》)

 

刘勰看来,“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的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在文的本体论里,有两大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五经包含了文的基本内容:

 

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宗经》)

 

“《易》张十翼”,孔子作的十翼,解释易的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构成一个天人之际的解释系统,让人们看到文的系统性;“书标七观”,孔子说过,《尚书》六誓(《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秦誓》)可以观义,五诰(《酒浩》、《召浩》、《洛浩》、《大浩》、《康浩》)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从中可以领悟到历史演变的多面意旨;“诗列四始”,孔子删诗,让风雅颂各得其所,风诗体现四方各国的思想情感,小雅呈现下级官员的思想情感,大雅呈现高级官员的思想情感,颂是宗庙里的思想情感。通过诗,天上地下神人鬼的关联,东西南北中各阶层的思想,得到了体现。“礼正五经”,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春秋》五例”,杜预说:孔子作《春秋》,为例之情有五: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即孔子用春秋笔法显示了作文的基本技巧。在五经之中,文已经有天人,历史,四方,仪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及表现这些内容的原则、形式、方法。也就是说,五经中内蕴了文的核心内容。

第二,文体的发展和丰富是在五经的基础上产生的: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1]、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宗经》)

 

这里引文体25类,都分别归源于《易》、《书》、《诗》、《礼》、《春秋》这五经。虽然《文心雕龙》中所讲的文体并未列举完全,但其实是用一种列举代表的方式,说明一切文体都源于五经,从而“百家腾跃,终入环内”。总而言之,有了这“致化归一”的圣人孔子,有了这“分教斯五”的文化经典,就有了天下一切文的核心。而文的发展,也要由这一核心来说明。文的发展以这一核心为基础,在坚持这一核心的同时,要向什么方向去,实际上又向什么方向去的呢?这就是《正纬》与《辩骚》的内容。

《正纬》指出文在发展的一种错向,这就是两汉中对经加以注解和补充的“纬“的产生;《辩骚》显示文在发展中的应有正途,这就是屈骚的出现。经本有天人感应的神迹一面:“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正纬》)。但“纬”却在宇宙之真的基础上,加上了伪。我们知道,在今文学派里,纬与经一样,是有宇宙论的真实性和思想上的正确性的,而古文学派出来并取得学术上的主流地位后,讳就遭到了汉代经学中回归理性的反对。而这伪,从文的理论来说,违反了文的基本核心:事实之真与情志之真。刘勰指出了纬的四种“伪”,并对汉代学者桓谭、尹敏、张衡、荀悦对“讳”的批判,表示赞同。然而,刘勰又看到,讳在违反事实之真与情志之真的同时,却在文的美学性方面有所成就。比如,当其杜撰“羲农轩皋之源,山渎钟律之要,白鱼赤鸟之符,黄金紫玉之端”的时候,其内容绝对是假的,但又显出了“事丰奇伟,辞富膏腴”,因此,在刘勰看来,它“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因此,对刘勰来说,《正纬》就是要对讳的优点和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讳虽然“有助文章”,但“无益经典”。而对“有助文章”来说,屈骚达到了最高的成就,因此,《辩骚》成了文的本体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项。

对刘勰来说,屈骚的意义,在于其坚持圣人之文的精髓的同时,又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新变”。而正是这一“自铸伟辞”的“新变”,为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丽的追求)和榜样(多样丰富)。因此,文的本体论,如果说,宇宙之道与圣人之文是内在基础,而屈骚则达到了完成和完美。

由于屈骚是文的新变,因此两汉学人对屈骚的出现感到困惑,争论不已,刘勰引了最典型的屈骚评论者刘安、班固、王逸、杨雄、孟坚的观点,但在刘勰看来,他们不是“褒贬过声”,就是“抑扬过实”,都“鉴而弗精,玩而未核”。因此,刘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 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恕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羿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

 

这里既有“同于风雅”坚持圣道之文的一面,又有“异乎经典”开创新辞的一面,但正是后一面,使屈原成为“词赋之英杰”,攀上了文的高峰。而且,前面讲的“同于风雅”的四面,是从沿着汉代理论家的视点,从理的层面讲的,那么对于文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理的层面,而是“志”与“情”的层面。转入这一面,屈骚的伟大就更加显示出来了:

 

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采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辩骚》)

 

    这里“哀志”“伤情”“惠巧”“耀华”“放言”“独往”,都是从文的根本性,而不是从理的根本性讲的,因此,一旦进入这一层面,屈骚的伟大性就完全显示出来了,因此刘勰用了最高的赞誉来定义屈骚:“取熔经意,自铸伟辞……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惊采艳艳,难与并能矣!”(《辩骚》)屈骚的伟大,还在于从文的一面继续看去,其对于作文的主体心理(“叙离情,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和写世的客观描绘(“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正是这里,屈骚得到后人的大量效仿,所谓“衣被辞人,非一代也。”屈骚的伟大更在于,其文中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样各色人等,都会从中有所得:“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辩骚》)屈骚从“新变”上成为后来的榜样。其榜样性在三方面:内容上有真挚的思想情感,题材有多样的描写手法,表达上有美丽章节句词。因此,文的本体论,从宇宙本体到圣人之文到“取熔经旨,自铸伟辞”的屈骚,就完成了。同样重要的是,有了“金相玉式,艳溢锱毫”的屈骚,文体的发展方向——丽,就有了理论上的根据。这是刘勰一定要把屈骚放到文的本体论中的原因。


[1] 此处“铭”重复,有误,周振甫说:应为“盟”参周《〈文心雕龙〉译注》该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