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典诗歌的本来面目(之八):诗与中国的宇宙之道同韵

(2014-02-09 11:30:57)
分类: 艺术研究

    诗在中国文化中何为成为文学的核心、成为艺术的核心,并灌注到艺术的各种门类中去,贯穿到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去,这是与中国文化的根本性质相关。

    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为,最高的真理是用语言说不出来的,因此,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一旦您说出一个规律(道),这个规律只是具体的规律(可说的具体之道),而不是最后的根本的规律(永恒的常道)。因此,孔子曰:“予欲无言”(《论语·阳货》)。中国文化的宇宙,不像西方那样是一个实体的宇宙,而是一个虚实相生的宇宙,中国哲学认为,宇宙和事物都是由“有”与“无”两个部分构成的,“有”是外在、显形的、实体的,从而是讲得清楚的,可道的;“无”是内在、隐形的、虚体的,是无法用语言讲,而只能去体悟的。事物的深处,宇宙的根本,是与无相连的。因此,老子的“可道”,讲的是事物和宇宙的“有”的一面,孔子的“无言”讲的是事物和宇宙的“无”的一面。事物和宇宙的无的一面,不可言说却可以把握,这就是用超越语言的心去体悟。孔子曰:“天何言焉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论语·阳货》)。这宇宙之无,正是从四时运转、万物的生灭中呈现出来,人可以由这呈现之“有”而体悟和把握后面之无。《庄子》中的轮扁讲到造车工艺的内在精微之处,是“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庄子·天道》)。人可以通过心的体悟而把握这工艺内在的精微。而在中国文化中,诗正是超越事物和宇宙的外在之有,而达到内在之无的方式,诗的特点,不但有“情必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表现“有”的一面,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的体现“无”的一面。因此,面对中国文化中的宇宙和宇宙中的万物,诗的运用都可以得心应手地进行表现。

    中国文化中的人体,不像西方那样,是一个实体性的人体,而是一个虚实相生的人体,具体来讲,是由神骨肉三层构成的。肉(包括肌肤、气色、容仪、言辞等)是外在之“有”,骨(包括筋、血、脏腑、经胳等)是内在之“有”,神(包括精、气、情、韵、魂等)是内在之“无”。认识中国的人体,重要是通过外在的“有”而体悟内在的无,在中医里,就由闻(听其言)望(观其容)切(把其脉)而体悟出内在(包括骨与神两层)的状况;在艺术,则是通过外有形貌而把握住内在精神。这就是“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特别是对于“言所不追,笔固知止”(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超绝言象的神情气韵之无,诗的“言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序》)的功能可以发挥出来,通过诗,完全可以做到“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皎然《诗式》)的境界。

    由于中国的宇宙是由有与无两部分构成的,是一个虚实相生的宇宙,语言只能把握“有”的部分,而难以把握“无”的部分,面对客观世界是“言不尽物”,这就是庄子讲的“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秋水》)。面对主客的世界,是“言不尽意”。这就是《周易·系辞上》讲的“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此文中孔子进一步讲“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而诗,正是运用本不能尽物和尽意之言,而达到了物之深和意之微的方式。正是诗,可以达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意外之致的境界。因此,诗,由于是反映和表现中国虚实相生的宇宙、人体、事物的最好工具,从而是被运用于艺术的各个门类之中,运用于文化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诗不仅是文学,更是文化,这不但使诗走向文化的各个方面,也使文化的各个方面走向诗,从而使诗成为文化之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