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在中国文化中的起源、演进、定型及特点(之二) 美的文化族群起源:从羌到姜

(2014-02-24 20:33:42)
分类: 美学史

                         二 美的文化族群起源:从羌到姜

    羊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西亚约在一万年前已经放养山羊,东亚则五千年后完成驯羊。虽然中国新石器早期遗址多有羊骨发现,但尚不能确定为家养,青铜时代以后,从新疆到中原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中国的山羊分为ABCD四系,A系占流,很可能来自西亚。世界绵羊品种上千,西亚绵羊分为三个亚种,这三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分子遗传学不支持中原或东北亚作为山羊和绵羊的起源地,[1]因此,驯羊业从逻辑上是由西亚经中亚进入东亚,羌族与牧羊是在这一宏观历史演进的背景中,出现在中国境内的。因此,当远古中国进入农耕文明的时候,一方面以美丽的花瓣东西南北中地多元盛放开来,另方面这一多元花朵又是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进行的。而牧羊人的羌象征了这一互动,“美”正是这一互动中的美丽产物。

    《说文》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后汉书·西羌传》讲羌人的特点:第一,是游牧为主:“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第二,种姓众多而聚合无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首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第三,有别于华夏的习俗:“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其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详。堪衬寒岩,同之禽兽。”《后汉书》虽是出自六朝时的观察和总结,但这些特点却应为尚未进入华夏的远古羌人所具有。可见远古羌人是中原人对既遍布西边又由时聚时合的众多小团体呈现出来的广大人群之总称。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宠大的牧羊群体从西向东的大潮中,一方面区别于华夏,另方面又与华夏相融合,在与华夏相区别中,由羌变出了氐和戎,三种族名既可区别而为羌、氐、戎,又可以相互组合,为氐羌、羌戎、氐戎,三大总名又能下分为众多的分支。这里,最为重要的是,一支姓姜的羌人汇入到了华夏民族之中,成为华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史系统中,三皇在先,三皇中有神农,先秦文献中如《易传》、《礼记》、《战国策》、《商君书》、《管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等,均论及神农。《帝王世纪》曰:“神农,姜姓也。”《淮南子·主术训》讲神农的地域,“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至阳谷,西至三危”,与羌人所居甚有交汇。继三皇之后是五帝,五帝有各种说法,《吕氏春秋·十二纪》的五帝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炎帝排在第二。虽然《史记·五帝本纪》等其它几种说法没有算炎帝在内,但《史纪》讲了炎帝与黄帝同时,被普遍承认。《国语·晋语》曰:“炎帝为姜”。在汉人刘歆编《世经》之后,神农与炎帝合为一人。而二者之所以能合一并为古人所承认,在于炎帝的主要事业,与神农一样,是发展了农业。而且《帝王世纪》说炎帝是“人身牛首”,形象上也有由羊到牛变化,与这一美化相应,美字人头上的双角或四角,可以是羊角也可以是牛角。即美字在起源上,是牧羊人群的羊角,在进入农耕人群之后,可以是羊角(不忘本也),也可以是牛角(新本质的象征)。严文明说,应把神农氏理解农耕之族,而炎帝为神农氏的最后一位首领[2]。炎帝神农氏合一的后面有很多内容,其一可以读解为,牧羊羌人的姜姓一支进入姜水地域后,与当地的农业定居人融合,而变成了农业人。三代之前一些远古传说人物,如共工、四岳、夸父等、都被说为炎帝一系相关,《国语·鲁语》曰“共工氏之伯九有也”,九有即远古时的九州,学者考证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山,有游牧之性,但共工主要事业是治水,乃农业关怀的体现。姜姓族以崇敬的山为岳,《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四岳即四座大山,四岳为姜姓显示了姜姓向各处的演进[4]。夸父也是炎帝一支,《山海经·大荒北经》曰:“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后土在文献中既与炎帝有关,又与共工有关,《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虽突出农耕性质,但其仪式却以羊为主,《诗经·甫田》有“以我齐明,以我牺羊,以社以方。”[5]夸父逐日而跑,有游牧的速度,口渴而亡,与农业之水相关,夸父被黄帝部下象征旱的应龙打败,内蕴了水与旱的斗争。远古时代,姜姓进入神农炎帝,有三点是重要的:第一,农耕成为部族的鲜明特色,从而使姜区另于羌;第二,姜在走向中原和四方的发展中,与当时的各大部族都有复杂的关联,从而在《国语·晋语》中,炎帝与黄帝被讲成同源的两个分支:“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在《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中,东方蚩尤也被讲成阪泉氏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尤为九黎之主,因之,作为九黎之后的三苗,也在《楚语》中被韦昭注为“三苗,炎帝之后。”九黎三苗皆居南方,随之,楚和巴等都被认为与羌姜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6]。第三,姜虽然融入农耕文明,但又与所出之羌有密切的关联,且不断出现进入农耕复又退出的情况,顾颉刚考证,在春秋之时,晋秦周围充满了羌戎各部一百余国。[7]由此三点可体会羌以姜为象征进入中原而关联四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程,西方之羌与东北南各远古族群的互动也是非常复杂往还的。五帝之后是夏商周三大王朝的崛起,《史记·六国年表》曰:“禹兴于西羌。”《续古史辩》讲,禹来自于“羌族的九州之戎中的一支。”[8]至少羌文化在禹的兴起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商之时,羌是商必须认真对付的西方之族,敌对之时,武丁曾动员五族的武力去进行征服,和好之时,商王亲自出接羌方的来宾。商王朝廷中的服务人员充斥着羌人,被用祭祀的人牲中也多有羌人[9]。商与羌进行着多方面的复杂互动,商非常看重自己的中央地位被羌所承认,《诗经·商颂·殷武》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周的兴起,是姬姓之周与姜姓的太公结盟之后的伟业,周的始祖是姜嫄,与姜姓有关,周王多娶姜姓之女为后,姬姜世代通婚,周克商后的分封诸侯,姜姓的齐、许、吕、申封在东方。春秋时代,首次成为霸主的,是长期由姜姓所在的齐。

    总而言之,自姜从羌中分出而进入农耕文明以来,从神农到炎帝,由夏到周,几千年中,不断演进,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炎帝后姜姓国》共75国,雷昭声考定其分布在中原(伊、耆、姜、封、逄、汲、许、杨、柜、泉、皋、雒、陆浑、九州、赤狄、留吁、戏、向、甘)、东部(齐、焦、艾、隰、柯、丙、高、棠、檀、若、井、剧、甗、崔、卢、章、高棠、闾丘、廪丘、梁丘、虞丘、移、潞、淳、怡、州、薄、纪、酅、纪彰、黑齿)、南部(厉、江水、吕、甫、申、谢、析、氐、露、隗氏、随)、西部(玄氐、骀)、北部(狄历、啬咎、皋落、孤竹、阪泉、小颢),以及地望不明的、北齐、殳、甲氏、舟[10]易华讲,炎帝族裔以氏命名的:有邰氏、列山氏(骊山氏)、夸父氏、太岳氏、孤竹氏、彤鱼氏、姜戎氏、互(氐)氏、人氏、灵氏、并氏、午氏、丙氏、赤氏、信氏、井氏、箕氏、甘氏、莱氏、戏氏、殳氏、延氏等,以姓命名的,有:齐、吕、许、申、高、谢、邱、丁等百余姓[11]。何光岳《神农氏与原始农业——古代以农作物为氏族、国家的乐称考释之一》中,考出了由神农氏(姜姓)而来的氏族或国家241个[12]。这些不同的说法呈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姜之众族在历史的演进中,业已成为华夏构成的内在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由羌到姜,与其它进入中原的各族互动,一道形成华夏的进程中,华夏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形成,而美正是这一远古中国审理美观念演进的文字凝结,而且在美字中,内蕴了这一进程的内容。



[1] 参 易华《夷夏先后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第110~113页

[2]参 严文明《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载《协商论坛》2006年第3期

[3]参 王震中《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区考辩》载《人文杂志》1985年第3期;朱红广《共工氏地望考辩》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参 刘毓庆《炎帝族的播迁与四方岳山的出现》载《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5] 毛传对此句的注释曰:“器齐曰明……社,后土也,方,迎四方气于郊也。”郑笺曰:“以洁齐丰盛,以我纯色之羊,秋祭社与四方,这五谷成熟,报其功也。”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838页

[6] 参 一之《楚人源于羌族考》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彭官章《巴人源于古羌人》载《吉首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7] 参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8] 刘起纡《续古史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30页

[9] 商与羌的互动,参前注中顾颉刚文里的第二节“羌的由来及其在商的活动”。

[10] 参 雷昭声《炎帝千年前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第234~236页

[11] 易华《夷夏先后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第196页

[12] 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