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本来面目(之六)----教育-考试-性灵与诗
(2014-01-27 17:33:36)
在以诗为魂的中国古代,教育也是用的诗歌的形式,小孩要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有诗的句和韵,最重要的是要对对子,对对子是诗的基础,《声律启蒙》里
“云对雨,雪对风,大地对长空,落鸿对去雁,乔叟对蒙童……”既在对,又是诗。三尺孩童在诗歌里面去得到熏陶。中国人的文化熏陶是通过诗的方式进行的。诗歌、诗性是中国人学习的最最重要的方式。今天我们的学习是西方式教育,西方式的学习就是要能够1234点地记下来,能够传授下去。而中国古人,就是叫你背,背会了之后总有一天你会体悟到的。小孩都是小时候就开始背,背《论语》、背《庄子》、背《唐诗三百首》……背完了、长大了,你慢慢去体悟。因为讲始终讲的是表面,最深刻的东西是靠体悟。中国的整个一套学习模式都是这样讲参讲悟的。学而优则仕。古代入仕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选拔管理人才的,但最重要的考试是什么?诗歌。为什么管理人才选拔更重视诗歌,而不重视考法律条文?对于中国型的治理来说,最重要的是活的灵性而不是死的书本。古代行政官员方方面面都管的,全部都管,通变就很重要。中国古代的法律也不是机械的,比如杀人就要判死刑,但是你为了你的父母复仇杀人,你就是孝,那就可以不判死刑。要通变,而通变要有灵性。对古人来说,灵性靠什么培养?靠诗歌。考你的诗歌就是考你的灵性。一个行政官员,没有灵性,就不容易办好事情。中国人在世界上是最灵活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私下讲“没有开不了的后门”,就在于中国人的灵活。西方的命运就是命运,是死的,不能改变的。俄狄浦斯要杀父娶母,这是命定的,改不了。他躲过去躲过来,最后还是杀父娶母。这是西方人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你去算命,算命先生一算,“你明年有灾啊!”你的反应是什么?“哎,可不可以解?”他马上就跟你说,可以解的:“哦,你是属金啊,你明年旅游一定不要朝西方去(西在五行中属金)。”中国人都是灵活的。中国人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命中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已经是命中注定了,但还是会有错过的时候,这是中国型的灵活性。《菜根谭》讲“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讲如果是在一个政治清明的社会,你要方方正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处在乱世的时候就要像圆球一样,滚过去滚过来,哪边都吃香。《菜根谭》紧接着讲,如果“处叔季之世”(即一个好的社会正在向坏的社会走,或者从坏的社会正在走向好的社会),就要“方圆并用”,一会儿要坚持原则,一会儿要开点后门。这是中国人的方式。灵性是靠诗培养的。诗歌总是伴随着中国的考试全过程。李白想出出去做官了,他很聪明不想去考试走另外的路线,但在这重大时刻,还是要做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般的士人,都是走正规的考试之路的,更要写诗了。如高适去考试,写了“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的明志诗。考试的过程中,要去找关系,叫“行卷”,比如白居易找关系找到顾况,顾况用其名开玩笑,说京城之居很不易,京城的米很贵哟。白居易就把自己写的《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献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一看,马上说:诗写得这么好,你在京城居住确是很容易的啦。考试成功了的时候还要写诗,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总之,诗歌伴随着中国人的整个生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