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玉皇大帝塔】
--- 通天沟石塔 ---
乌马河,是流经我的故乡的一条长不足百里,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在太谷和祁县的地方史料上多有简略的记载。河水流经榆社、太谷、清徐和祁县,因为我的家在乌马河下游,所以尽管对该河很熟悉,却不太了解它。在百十里的乌马河两岸,却也同样残留着很多的名胜古迹,文物密集的著名古城太谷就在乌马河边,还有庞庄摩崖造像、白燕遗址等。沿河两岸不为人知的古遗址、古墓葬、摩崖石刻不可胜数,通天沟石塔就在其源头处。第一次看见通天沟石塔的形象是很早以前了,但是不认识它,后来看到《厚重山西·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选编》时,才知道这个塔在太谷。

【通天沟石塔·明、清·遥望通天沟】

【通天沟石塔·明、清·正面全景】
直到十余年后,因为我们要“走遍祁县”,在一次寻找祁县下凹石窟时,便一路追寻到了乌马河的源头处,通天沟石塔属于是“误伤”,因为它也在附近。
通天沟就是乌马河西源河沟,一段不长且大致平坦的河沟,隶属于“榆太祁”三个县,三个县段上分别有三两个很小的自然村,由于原住民搬离殆尽,下凹石窟和通天沟石塔无法向老乡打听,只好象无头的苍蝇,在莽莽大山里乱转。侥幸的是,第一次寻访就看见了遥远的山坡上苍蝇般大小的石塔。
后来又经两次寻访,找到下凹石窟时,才得知“通天沟”也是一个早已废弃的自然小山村的名字,而这座石塔就属于这个小山村。因为这个小山村早已被废弃,原住民一人未留下,房屋、田地也早已被风沙覆盖,所以“三普”给这个石塔命名时,就采用了据它最近(仅一千米)的太谷县侯城乡上黑峰村的名字,故也叫“上黑峰石塔”。

【通天沟石塔·明、清·远景】

【通天沟石塔·明、清·近景】
塔原本属于佛教体系的构筑物,但是随着佛教“进口”到了中国以后,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为了生根发芽,佛教几乎是立即就开始了“世俗化堕落”,到南北朝时已经基本站稳了脚跟,而到唐代时就实现华丽涅槃,完全成了“中国佛教”和“中国塔”。
随着“三教合流”,殆至明清,佛教差不多只能用“宗教”来形容了。塔则更是不可辨识了,所以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塔”?
面对通天沟石塔,你就知道“什么是塔”这个尚未明确的基本定义和基础理论是多么重要。我们来看看这座奇特的通天沟石塔,是什么样子。
其实,通天沟石塔的构制极其简略,是一座方形单层亭阁式石塔,通身用周围的本地粗砂石砌筑,“三普”测定它的高度是5.35米;塔基埋于地下不可见;露出地面的塔座由七层厚薄相同的矩形石块砌成,高、宽、厚均约1.6米,第7层稍薄石块叠出,形成塔座出檐;其上的方形塔身也是同样由七层矩形石块砌筑,但塔身中空,塔身里面砌筑着由一块巨石琢成的塔心室,大致朝西南向辟门;塔门为仿火焰门,形象程式化;门侧雕有对联:“始开衣裳主,运际升平王”,横批“如在其上”;在塔门上另外镶嵌了石匾曰“玉皇大帝”;塔身之上,也用薄石板叠出塔檐;塔檐之上,是收分成方锥形的塔顶,共垒砌了九层石块;塔刹是一颗相同石质的宝珠。
根据石塔上雕琢的对联、匾额等均无落款,塔身上也没有多少细部特征可供辨识其年代的情况,“三普”判定其为明代,大致是差不多。
因为塔身上的“玉皇大帝”题额太刺眼了,所以人们都叫它“玉皇大帝塔”。三教合流后,道教也建有塔,甚至儒教也有塔,民俗塔则更多,但是这个“玉皇大帝塔”着实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个事情似乎有点太博眼球了,一个源于佛教体系的构筑物竟至于到了这个状态。
不过,我看到它的第一眼,第一感觉它应该是一座“玉皇阁”,但是这构筑物它实在太象塔了,或者说,它的外观分明就是一座塔,问题是“什么是塔”?

【通天沟石塔·明、清·塔身细部】

【通天沟石塔·明、清·塔心室】

【通天沟石塔·明、清·塔座后部】

【通天沟石塔·明、清·塔刹】

【通天沟石塔·明、清·背面全景】
太谷县通天沟小山村是彻底堙灭了,无从打听这座石塔的来历及性质,但是与通天沟隔着两道深沟的祁县下凹村尚有原住民几人。到第三次寻找下凹石窟时,我们有幸遇见了一个牧羊人,他带着我们很快在通天沟石塔侧对面的悬崖上找到了已经坍塌的下凹石窟中的另一个窟,这个石窟坐西朝东,正好面对着通天沟村遗址,居高临下,村庄遗址的轮廓一目了然。
我们很自然地问起了对面山崖上的石塔情况,牧羊人说:我们村的这个石窟正朝着通天沟村,他们认为这个事情不吉利,可能对通天沟的运气和风水有影响,于是在对应的位置和高度上,建造了这座塔。
只不过,下凹石窟是北朝遗迹,而通天沟石塔仅只是明代遗构,甚至可能是清代的建筑。但是,这个事情也没什么蹊跷,可能是直到明代才有了通天沟村而已。如果根据这个说法,那么这个“玉皇大帝塔”它就是一座风水塔。
不管怎么说吧,既然没人知道“什么是塔”,而见到的人又都觉得通天沟这个构筑物是塔,那我也就当它是座塔算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