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

(2022-06-22 21:08:28)
标签:

杂谈

【元代屋顶上的金代脊刹】
--- 定林寺 ---
    晋东南潞泽之地,是中国木结构海洋的最深处,云集着数以百计的早期木结构经典之作。而高平,至少现在是潞泽早期木结构金字塔的天花板。高平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除羊头山石窟以外,全部是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而遍布高平市境的还有众多的省保、县保木结构不为人知。其中,有一处叫做“定林寺”的寺庙,似乎不被发烧友和寻访者注重,因为在公元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国保”名录中,它不仅名列最末二名,而且其主体建筑的年代仅被判定为“元”。这在早期木结构云集的潞泽地区,尽管它近距高平市区,寻访难度不大,也自然少被人注目,其知名度甚至都不如同地域的那些真是元代的房子。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国保”标志碑】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清·前院鸟瞰】
    时已隔十年之久,虽然是亲到了定林寺现场,但对它广达6300平米的面积都没什么印象了,因为当时是傍晚时分,时间上稍显仓促,所以只草草看了定林寺核心价值所在的雷音殿,其他构筑物都是一扫而过。
    定林寺,位于高平市东南十余里米山镇北大粮山东侧,庙院坐北向南分二级,为三进院落;主院东侧还有个禅房院。定林寺主院分前后两院,前院二进,后院一进位于高台之上。前院的山门是一座高耸庄重的明代楼阁,名叫观音阁,但不如开化寺、崇安寺或崔府君庙的山门那样雄伟,这种把山门搞成傻大个楼阁,似乎只晋东南这样干;院内的主体建筑就是雷音殿。
    其实,雷音殿前的东西配殿叫做观音和地藏殿的,据说也是两座元代木结构,可惜当时关闭,未能看到梁架,仅从其前檐下的铺作,尤其是补间的“立枓”看上去,大概是不差。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山门及外观】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山门观音阁内侧】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雷音殿】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清·被盗的宋代塔幢】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清·雷音殿脊刹】
    雷音殿作为寺庙主建筑,在高平可能是个“惯例”,比如附近的马村吉祥寺、市区边上的金峰寺等,主殿也叫雷音殿,至少我在别的地方没见过这种情况。
    定林寺的这个雷音殿,除了木结构主体以外,还有几个极其重要的附属物,一是殿前月台边的两座宋代塔幢,分别刻立于太平兴国二(公元977)年和雍熙二(公元985)年,均为青石凿刻,高约四米,极其精致美观,可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盗,至今杳无音信;二是殿前金大定二(公元1162)年的《重修善法罗汉二堂并功德记碑》;三是殿顶的琉璃脊刹,上面明确题记为“金泰和四(公元1204)年”,但该脊刹已毁,不知道是被盗了还是自然掉落摔废了;四是雷音殿后门的门砧上有“元延祐四(公元1317)年四月初十”的题记。
    其中,“金大定碑”中虽然没说雷音殿的建造年代,但是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定林寺的沿革,重修记事最早已到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 933年),当时叫“永德寺”,可见此庙历史久远。后来,宋金元明清一直有修缮。
    而直接标识雷音殿时代的证据,就是殿顶脊刹“泰和四年”和门砧“延祐四年”的明确题记。脊刹和门砧,从构造性质上讲,都是可移动构件,原则上说,它们的题记都只是雷音殿建造年代的旁证,但不知道“国保”为什么舍金取元。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
【定林寺·金·“金代重修碑记”】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雷音殿内景】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雷音殿梁架】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脊槫下的构造】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雷音殿后槽构造】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雷音殿后槽丁栿】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清·雷音殿转角铺作后尾】
    “舍金取元”的结果,就导致了博文题目说的“元代房子的脊刹是金代的”。这从逻辑上似乎没毛病,因为脊刹是可以移动的,它甚至可以被安放在现代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更不用说元代的房子上了。但是,也可以这样设想,一座房子已经到了需要重建的地步了,暴露在房顶上被日晒雨淋的易损构件脊刹,居然还能完好再利用?这符合逻辑吗?
    那么,定林寺雷音殿到底是什么时代的房子?我们可以做横向对比,因为在定林寺周围有着很多金元时期的木结构寺庙。
    雷音殿是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且是六椽栿通搭前后檐;殿内所设后槽内柱,主要是为了装设神龛;在衬托了后槽山面的丁栿以后,它也有了构造上的作用;雷音殿的梁架是晋东南典型的“减梁造”,即六椽栿上不设四椽栿,而是直接用蜀柱架平梁;为了平梁下的蜀柱稳固,自下平槫蜀柱(或驼峰)下引出一条劄牵,兼作蜀柱角背。这种构造方法在晋东南极其普遍,而且宋金元明均采用,单说这个构造方式,并没有时代性。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雷音殿转角铺作】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雷音殿前檐柱头】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雷音殿后檐柱头】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
【定林寺·金-清·观音殿/地藏殿】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清·观音殿前檐铺作】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清·后院外观】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清·后院正殿】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清·后院平台及东禅院】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
【定林寺·金-清·东禅院外观】
晋东南纪行之---定林寺【定林寺·金-清·古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