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138)】
--- 下坪诸神庙 ---
下坪自然村,是一个已被彻底废弃的深山小村,隶属于祁县来远镇谷峪口村。村庄坐落在麓台山脚下,谷峪口沟中一块缓坡上,东借山势,西邻深沟,环境清幽,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在自给自足的古代,这里是个山环水绕的理想住处。但是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于是终被废弃。废弃前村内约有20户人家,最繁盛时期也不过百十来人聚居。只要有生活繁衍,与天地抗争,就需要神的庇佑,所以村内建有庙宇。越多神仙庇佑,自然更安全。但终归人少力薄,建不起众多庙宇,只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有限资源,花小钱办大事。因此把众多的神仙安排在一座“大杂院”里,这就是独特的诸神庙。此类庙宇在小乡小村最多见,就是二神庙、三神庙,以至于诸神庙。
【下坪诸神庙·清·山门】

【下坪诸神庙·清·院景】
在下坪村西的临崖堡门上,就建有这样的“综合型”寺庙一座,其大体形势诸如祁县张登村的诸神庙,“诸神庙”一词就出自张登古庙中。下坪诸神庙是我叫的,按照庙内供奉的神仙来看,应该是“三神庙”---
圣母、关帝和五(古)佛。
下坪诸神庙位于村西,坐西朝东,面向村中,建造在临崖的堡门之上。庙院为一进三合院形制,东西纵深约20米,南北通阔约15米;山门为悬山顶单体小门,与民居街门一般;院内南北两侧为石券窑洞式厢房各3间,北侧厢房已完全塌毁;正殿5间为石木构硬山顶,进深三椽,前檐插廊。正殿布局实是中间三间主殿,供“五(古)佛”;及左右各一间垛殿,左供圣母,右祀关帝;因为寺庙规模不大,又因陋就简,故把三座殿宇就堡门基座的形势而连体造就,形成五开间的格局,与张登诸神庙一模一样的设计。
寺庙的基座下靠右侧,就是石券的堡门洞,同时也是整个村庄的排水道;石券隧洞深与庙齐,宽约2米,高约3米,洞口直通村外的深沟;隧洞内口上嵌有石匾一方,已风化不可辨识。

【下坪诸神庙·清· 正殿】

【下坪诸神庙·清·二椽栿】

【下坪诸神庙·清·正殿壁画】

【下坪诸神庙·清·关帝殿壁画】
正殿内土坯砌筑的神坛尚存,墙壁上存壁画,关帝殿为简易的《三国演义》,而佛殿内的梁画甚清晰。
在正殿前檐下残存石碑两方,左为“大清嘉庆二十一(公元1816)年十二月”刻立的《重修碑记》;右为“大清同治六(公元1867)年”刻立的《重修圣母关圣帝君西天古佛庙碑记》。两块碑相隔半个世纪,但都是重修碑,可见诸神庙的始建年代早于嘉庆年。碑中可能有诸神庙的始建年代,由于前廊倒塌,淋下的泥水完全覆盖了碑体,故无法识读。
隐约能识别碑文中铭记有大量的“功德”名姓,其中书存有数十,甚至上百个当时的祁县商铺名号。足可见这深山小村与外界的联系也颇紧密,或者村内就可能有不少在外做生意,或者活动于商号中的村人,这对研究清代祁商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下坪诸神庙·清·碑刻】

【下坪诸神庙·清·涵洞入口处】

【下坪诸神庙·清·涵洞出口处】

【下坪诸神庙·清·背景】

【下坪诸神庙·清·远观】

【下坪村民居】
下坪村位于麓台山脚下的深沟内,从北路的谷峪口村攀登麓台山的路上,就能遥遥俯瞰村庄全貌。在现代条件下,人们对社会交往活动范围的要求日益扩大,因此注定这些深山小村终究会被一一废弃。但是,即便如此闭塞的深山小村中,仍有当时来说较为殷实的人家,可见在古代的条件下,山民们依然有积极走出大山,求取富裕生活的积极主动性。在下坪村仅有的二十户人家里,依然有几座造作精致的民居。这也说明下坪村在当时也有人参与了祁县商帮的行商活动,这与诸神庙内碑记中,出现诸多祁县及外地商号说显示的情况是一致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