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81)】
--- 鲁村化石地点 ---
鲁村隶属祁县峪口乡,位于祁县中部山陵结合部的丘陵高塬上,其地位正当昌源河出子洪山口正对面。昌源河由南向北冲出峡谷,被鲁村高塬正面所阻挡,转而向西北奔流而去。由于经年累月的冲击,使得鲁村所在的丘塬被冲刷成一个巨大的河湾,厚厚的黄土悬崖高达20米,甚至更高,冲击湾地势壁立如削,蔚为壮观。厚实的黄土中,埋藏着亿万年地质演变的明显印迹,耕土层、黄土层、灰土层、砂砾层、卵石层、红土层犹如一页页地质天书,记录着自然环境和生物演进的密码。随着人类前行的脚步,自然环境和气候也被人为的严重改变,昌源河两岸的生态已经完全不是上古时候的模样,但是地形和环境遗址没有变,虽然水分蒸发而干涸,但湿地性质被地层记录了下来。
【鲁村化石地点·中新世·地形地貌】
【鲁村化石地点·中新世·昌源河岸悬崖】
【鲁村化石地点·中新世·现存地面情形】
今年初,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在踏查寻访鲁村遗址的过程中,偶然在昌源河悬崖的地层中,意外地发现两枚脊椎动物化石。化石位于已被扰乱的地表羊场小道边,是一枚大唇犀臼齿化石,和一枚其他脊椎动物化石(性质不明)。当时在湿淋淋的小草下看到大唇犀的牙齿化石,并附近地表上遗留的一枚其他化石,以为是一枚玉石。
大唇犀臼齿化石呈弧形,残长约8cm,咀嚼面2.4X2.6cm近方凸形,另一枚性质不明的化石残长约4cm。从现场情况看,大唇犀臼齿化石尽管有掩埋,但已明显不在原始地层位上了,可能是被踢带到这里,时间长了被重新掩埋的。经过仔细查看,附近地表上除了一些晚期的陶片,未发现其他遗迹。
【鲁村化石地点·中新世·大唇犀牙齿化石】
【鲁村化石地点·中新世·大唇犀牙齿化石·咀嚼面】
大唇犀是生活在距今2330万年至530万年新近纪中新世,中国及蒙古区域的一种大型奇蹄目食草动物,是现代犀牛的祖先,早已灭绝无存。是中国远古新生代时期北方一种较为常见的哺乳动物,地质上的三趾马红土层经常会发现它的遗骸化石,大唇犀主要生活在中新世晚期的湿地和沼泽地带。
这枚大唇犀牙齿化石的发现,尽管已不在原始地层中,但其具体方位正是昌源河岸边的地界,这说明在远古时期,昌源河两岸曾经是气候湿润、草木茂盛之地,泛滥的昌源河水,在河床两岸漫漶成大面积的湿地和沼泽,正是古脊椎动物生活的理想场所。
【鲁村化石地点·中新世·大唇犀复原图及骨架化石(网络图片)】
【鲁村化石地点·中新世·其他哺乳动物化石】
【鲁村化石地点·中新世·昌源河口(子洪口)】
站在鲁村高地眺望昌源河口,联想到元代尚有残留的“昭馀薮”,以及县志资料中记载的明代中期之前的祁县南山尚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岚氤氲中仿佛隐射出千万年前的河床景致:沼泽连珠的昌源河谷川流不息,清澈见底的河水中及两岸边,娓娓游蠕着从未见过的鱼类和爬行动物;摇曳的原始草丛中潜伏、奔跑、飞翔着各种古老的脊椎动物和奇异的鸟类,几群肥硕的大唇犀,心不在焉地游荡在无垠的水边绿地间;偶尔有攻击性动物蹑手蹑脚的寻觅,引起三趾马的警觉......大自然一片明媚而和谐。
然而,这些呆萌的生命在倘佯之余都没有在意,远处群山的原始密林中,正游荡着一个新的贪婪而奇妙物种---
古人类。这个奇妙物种的进化将导致亿万年来,自然界最翻天覆地的变革,它们都将被这种深刻的变革所摧毁,侥幸残留下来的种群都将被这个奇妙物种征服在脚下永世不得翻身,而眼前的这些景致都将被彻底改变。也许其中的一只大唇犀将被这群贪婪的古人类捕获,它的一颗牙齿将在两千万年之后的某一天,被这个奇妙物种的后裔捡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