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柏镇”疑云】
--- “下河东”和“杨令公”的故事 ---
要是说起晋剧《下河东》和《杨继业归宋》这两出戏,相信年纪大一点的祁县人都不陌生,很多老年人都曾兴致勃勃去各村的戏场里挤过前台,可谓是耳熟能详。要是再说起祁县的北团柏村,相信绝大部分祁县人也都知道这个村在哪儿。但是,要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的话,估计祁县就没几个人知道了,大家跑到戏场津津有味地看戏,却没人知道这两出戏都和祁县的北团柏村有着深厚的渊源,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提到祁县境内的一处名胜古迹---
隆州城遗址。那么这个“隆州城”又是怎么把上面两出戏和祁县北团柏连在一块儿的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晋剧《下河东》和《杨业归宋》视频截图】
晋剧《下河东》开场中“赵匡胤”唱到:“南征北战定乾坤,群雄归宋四海平,可恼刘钧扰边境,哪容北汉据河东。”这段唱词中提到的“刘钧”和“北汉”是历史上真实的人和事,而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人事和背景,就和今天祁县北团柏村的“隆州城遗址”紧密相关。
北汉是中国历史上残唐五代时,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后周太祖郭威篡夺了后汉政权后,于公元
951年以太原为首都而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其最鼎盛的时期曾据有“河东12州”(也有史料说“10州”,这个不矛盾,北汉的疆域经常变动,很多州县常常叛而复归,归而复叛),隆州就是这其中最年轻的州。
唱词中的刘钧就是刘崇的儿子,北汉第二代皇帝,这个人有点本事,勉强还算个守成之君。而“杨令公”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杨无敌杨业,当时名叫刘继业,是北汉的一员将领,曾前后两次统兵在“团柏谷”据守。因为当时尚未建隆州城(建隆州城的是刘钧的养子刘继元),所以杨业可能就是凭(今天的)伏西河设防的,其大概位置差不多就是我们今天的北团柏村一带。
这个号称“无敌”的杨令公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很勇敢正直。但在他先后两次据守“团柏谷”和宋军的战斗中却乏善可陈,不仅没有“无敌”,反而是两次都被宋军打跑。很有趣的是,其中一次还是被潘仁美打跑的。当然,这主要不是杨令公无能,而是确实寡不敌众的态势造成的。
【祁县北团柏村新建的牌坊门】
在真实的历史上,建都开封的后周和北宋为了消灭割据的北汉政权,在前后二十九年中曾五次“下河东”,这五次“下河东”中有三次就是赵匡胤主导的,我们熟悉的晋剧《下河东》就是其中的一次,其主要故事情节是编造的,但背景是真实的。
历史上的这五次“下河东”是这样:第一次是后周世宗柴荣于公元
954年围攻太原城,其中的一支大军就是途径“团柏谷”北上太原的;
第二次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于公元 968年攻打太原,这一次宋军主力就是先攻打“团柏谷”,把杨令公打跑进而北上太原。公元
969年,宋军再一次经“团柏谷”猛攻太原......
由于这三次被打都有一个共同点,被北汉找到了,那就是“团柏谷”。每次都是途径这里北上太原,因此北汉决定在这里建城据守。公元
975年,北汉在“团柏谷”建造了隆州城,杨令公第二次带兵据守隆州城。
第四次是公元
976年,宋军又是首先发起对隆州城的攻击,而这一次的宋军统帅就是“潘仁美”,结果杨令公又被打败,太原城第四次被围攻(也就在这次“下河东”时发生了所谓“烛影斧声”的历史疑案,赵匡胤突然去世)。但是这前后四次攻打太原均未奏效,由于辽军的及时救援,北汉得以勉强“过关”。
最后一次是公元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这一次由于阻击辽军救援的计划很到位,隆州城再次被宋军攻陷,其主帅还是那个“潘仁美”。一个月后,首都太原陷落,北汉灭亡。随即赵光义下令平毁晋阳城和隆州城,存在了仅四年的隆州城,从此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这最后一次“下河东”中有一个人精彩出镜,他就是杨令公杨业。第二次丢失隆州城以后,杨令公被撤职,但未治罪。当时北汉正是多事之秋,这么一员大将对于奄奄一息的北汉来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柱臣,于是他被安排守卫晋阳城的东南面。后来宋军已经四面突破了太原城,唯独杨令公据守的东南一角拒不投降,一直到北汉末帝刘继元亲自致书招降,杨业才投降了宋军。这就是“杨继业归宋”的故事梗概。
宋太宗很爱惜这员勇猛的战将,遂委以重任。在以后辽与宋的战争中,杨令公才屡屡出镜,发挥才能。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的辽宋战争中,杨令公几次受主帅潘仁美的节制,这将帅两个配合还算默契,对辽战争中取得不小功劳,“杨无敌”这时才算真无敌了。《杨家将演义》中所重笔描述的潘杨两家的仇恨,完全是小说家的编造,没有历史依据,历史上的潘杨二人之间基本没什么恩怨。
在真实历史上,潘美作为宋军的主要军事统帅,不是演义中的“白脸文臣”,在宋代的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其身也没有什么污点。在后来的“陈家谷口战役”中,杨令公被辽国人生俘,绝食而死(并非演义上说的撞“李陵碑”死的)。此战的主帅也是潘美,由此他稍被后世人诟病。但是,“陈家谷口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是当时的监军王诜:战前是他下达的命令,而战中是他率先撤退。作为当时的战地最高指挥官,潘美当然也有领导责任,所以此战后,监军王诜被革职流放,主帅潘美被贬降三级。
【宋灭北汉形势图】
【龙舟谷口·今昌源河谷】
上面的故事中反复提到的“隆州城”和“团柏谷”“团柏镇”都是古地名,作为行政名称今天均已废弃,我们只知道这些区域大致在今天的北团柏村附近,具体地点究竟在哪儿?隆州城、团柏镇与今天的北团柏村到底是什么关系?还都是谜团。
一千多年来,即使是北团柏村的居民,也仅是口口相传有这么些往事,其余的祁县人更都是隐隐约约知道个梗概,每言及此都是从历代文献中抄录转写。我自己也一样不明就里,从少的可怜的书本资料上得知些只言片语,而这些书本资料大多是明清等晚期学者所撰写,他们自己也是抄录前代文献,没人实地调查过这些事情。
关于这件事情,我知道的时间是很早了,但是从未认真对待过,知道的所有信息就像其他人一样。直到最近才从“太原道”微信平台上看到一篇关于“隆州城遗址”的调查报道,文章汇总了详细的历代文献资料。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最为详尽的有关“隆州城”的史料汇编,没有之一。
文中转用了我的几张博客图片,遗憾的是,我那些图片都是针对“北团柏遗址”拍用的,用来表现“隆州城”非常不切题。但是依然被该文的作者关注这段历史的热情所感动,于是我也开始想弄清这个事情。带着这些疑问,我连续六次到北团柏实地调查并走访老乡,试图揭开这个千年之谜。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和老乡实地寻访】
这件事当中搅和着很多名字:柏谷、团柏谷、团柏镇、隆州等等,这些名字是怎么联系在一起,并指向了今天的祁县峪口乡北团柏村呢?“太原道”汇总的文献资料中基本捋清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太原道”那个作者的资料非常重要,实地寻访隆州城遗址得以有所凭据。
有关“柏谷”的最早记载是《国语》,该书在“晋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重耳他们跑到一个叫“柏谷”的地方时,就去向问题进行了占卜:到底是往齐国跑,还是往楚国跑?最后决定向北奔“狄”。《国语》注中说“柏谷,晋地也。”《晋国史纲要》注释为“河南灵宝县西南”。有人觉得这个“柏谷”就是今祁县的“团柏谷”,而“纲要”注释是错误的。其实当时的河南灵宝县,在晋献公时期就已经是“晋地”了,反而是当时的祁县并不是晋地。不过“柏谷”这名字太含混,从字面上讲就是“有柏树的峡谷”,这种模棱两可的地方太多了,所以这个“柏谷”是不是在河南灵宝县也不一定。
相比之下,“团柏谷”在文献中出现的较晚,《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下》中记载“....庚子,赵德钧奏,大军至团柏谷,前锋杀蕃军五百骑。”这句话提到的“团柏谷”就是隆州谷,也叫隆舟谷、龙舟谷、龙州谷、龙猪谷等,都是音讹笔误所致,即今天的昌源河谷。
指向性最明显的一条文献来自宋代的《元丰九域志·卷四·河东路》“祁,府南一百十里,五乡,团柏一镇。有帻山、太谷水、祁薮。”这也是距隆州城覆灭最近的一条信息。但其中却并未说祁县有“隆州城”,这说明当时隆州城已经不存在了,确实是在灭北汉后被拆除了。
而明确把“团柏镇”和“隆州城”联系起来的是《永乐大典》“隆州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团柏镇,五代刘继元筑,以拒周人之戍。”之后,很多的史志书也屡次提到这个说法,但多是照抄,包括康熙、乾隆和光绪版的《祁县志》。因为刘继元筑隆州城时早就没有“周人”了,而是“宋人”,大家却千篇一律都写错,可见是照抄。
对“隆州城”和“团柏镇”的具体方位最早的精确描述是康熙己巳版《祁县志·古迹》“隆州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图志》云,五代时刘继元筑,以拒周戍。《河东记》云,宋太平兴国四年春攻隆舟,即此地也。有遗址,在今团柏镇之东。”这条记载的前半部分也是照抄《永乐大典》的内容,但最后一句话至关重要。另外,就在该版《祁县志·里甲》中还记载了一条“团柏镇在白圭南,去县三十里。金置帻州即此。”
上述记载,不仅明确给出了这两个地方的具体地址,同时还说明:1、当时隆州城还有清晰的遗址存在;;2、团柏镇也还成建制存在。有这两条依据,我觉得清代人所说的情况可靠性最大。
那么,问题的焦点就聚集在了:这个“团柏镇”是不是今天的“北团柏村”?而要寻找隆州城遗址,必须先找到这个句句在提的“团柏镇”。
【北团柏村东形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北团柏村北的“团柏河”故道】
【“太原道”作者考察过的“东疙堆”】
在同版祁县志“建置志·里甲”一栏中,详细地列举了明代祁县所属基层行政建置名录,其中有两条:1、“王乔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附村五:曰武乡、曰西涧、曰赵家堡、曰北团柏、曰南团柏”;2、“白圭都,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附村二:曰炮守堡、曰团柏镇”。这都是清代的《县志》中抄录的明代的“里甲”。
到清代康熙时,为便于管理,当时的县令对这些“里甲”进行了重新编整,但是编整后的“北团柏”和“团柏镇”依然并存,这就说明它们是三个分别的村,因为一个村庄不可能同时分属于两个行政单位。
从这两条记载可以得出:“团柏镇”并不是今天的“北团柏村”。在寻访中,我们也访问了村里的一些高龄老乡,他们也不记得他们村曾经叫过“团柏镇”这个名字。因此“太原道”平台的作者,以今天的北团柏村为坐标找到的“隆州城遗址”显然是不正确的,更何况这个“隆州城”还不在“今团柏镇东”。
我们都知道,“县志”这类书的可靠性很差,历代修志都是纠合一些当地的乡绅塾师类地方名流,参照当时人口中似是而非,甚至完全不靠谱的传说;对于前代的史料只照抄,根本没想去考证。甚至为了狭隘的“地域情感”不惜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更有甚者故意混淆视听。
但是对诸如“建置”类资料的汇总还是可信的。因为这是查收赋税的凭依,这个是不能胡乱编造的,而且这类资料当时的“主簿”手里就有现成,不用费时费力去查找和考证。一个县长可能不知道自己治下有什么村,一个乡长或“都长”肯定是知道的。
【眺望与北团柏村一河之隔的南团柏村】
【北团柏村形势·卫星地图】
康熙版《祁县志》之后,在1999年版《祁县志·建置区划》中,抄录有乾隆四十五年版《祁县志》的村镇资料,当时的祁县共有130个村镇,其中还有南团柏和北团柏两个村,已经不见了“团柏镇”,却冒出两个叫“团柏铺”和“南圐圙”的村子。
最后该版《祁县志》中还著录了公元1953年祁县的全部村名,“北团柏”和“团柏铺”“南圐圙”都在其中,隶属于当时“第三区”的“北梁乡”和“王乔乡”。
也就是说,这个神秘的“团柏镇”是在清代康熙二十八(公元1689)年,至乾隆四十五(公元1780)年之间的这九十年内消失的,下限距今也240年了。
起初,我以为这个“团柏铺”可能是“团柏镇”的笔误,因为“镇”和“铺”这两个字非常相似。后来从南团柏村的老乡那里得知,这个“团柏铺”实有其村,就位于北团柏村西面的古驿道上(上图),与北团柏村隔一道崖沟相邻,北团柏在崖上,团柏铺在崖下,近在咫尺。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合作化”运动中并入了北团柏村。直到今天,两村虽已合并为一村,但村址之间仍有明显的分界。
另外,在走访北团柏村的老乡时,意外得到一条信息:在北团柏村西南方向还有一个叫做“旧村”的地方(上图)。关于这个旧村,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说南团柏和北团柏原本是一个村,也就是这个“旧村”。在元朝之前,伏西河原本是由北向南直流的,但元朝的一个大官怕伏西河冲刷他家的祖坟,于是在村南把伏西河改道向西,结果把“旧村”冲毁了,于是分裂为南团柏和北团柏两个村。并且他还亲自带我们现场指认了“旧村”的遗址(下图)。
“旧村遗址”位于北团柏村西南古驿道西侧,北瞰团柏铺,南临伏西河,西距南圐圙村大约五百米,地势高上险要平坦,遗址北部还残留一处夯土遗迹(村人呼之为“凤凰台”,老人纠正为烽火台)。老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平整土地时,挖出过几个石碾和一些家什(这个说法得到了南圐圙村老乡的肯定),说明有人在此居住过。随后我们又一起到“旧村”遗址南边察看了伏西河谷。
然而,就老人所讲的这个故事,我在走访一河之隔的南团柏村的老乡时,却没有得到认同。南团柏的老乡说,南、北团柏原本就是两个村庄,不是伏西河冲出来的。而且就伏西河谷的地层情况来看,伏西河并没有改道。但是他说的这个“旧村”,却得到了南团柏老乡的认可,而且他们指给我的也是同一个地方。
由此看来,“伏西河改道”致使南、北团柏村分裂,是个按照村庄名字而望文生义的传说,但这个“旧村”是真实存在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位于古驿道左侧的“旧村”遗址区域】
【从“旧村”烽火台上俯瞰“团柏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遗址[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南圐圙村·西街口】
上面提到过一个现象:就是这个“团柏镇”和今天的南、北团柏都同时出现,但却没有和距离更近的南圐圙村重复过。因此,调查的重点就放在了包括南圐圙在内的周围村庄上。果然,通过走访南圐圙村的老乡得知,前面提到的那个“旧村”是南圐圙村的前身,而这个“旧村”就是所谓的“团柏镇”。
那么,南圐圙村为什么由“旧村”移到了今天村庄的位置呢?我想到了之前北团柏那位八十九岁老乡讲的故事:说很早以前,“团柏镇”时有响马拦路打劫官道上过往客商,官府在剿捕这些响马贼(今天距离南圐圙不远的白寺岭下的善香沟村有“响马窝”的传说)的同时,把“旧村”的居民搬迁到了距离古驿道稍远的地方(即今天的南圐圙村),而后便把“旧村”平毁掉了(这个故事情节与隆州城的结局完全相似。极有可能是老乡在世代口口相传中,把平毁隆州城的情节附会到了团柏镇身上)。这个传说得到了南圐圙村老乡的肯定,他们村也有这样的说法。
这样的话,这个“团柏镇”总和南、北团柏村同时出现,而没有和南圐圙村重复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解释通了:这个“旧村”之前叫“团柏镇”,之后叫“南圐圙”。“圐圙”这两个字太容易让人产生类似“城池堡寨”这样的联想了。
至此,经过先后九次实地寻访,困扰隆州城具体位置的问题基本被解决,剩下的事情就是寻找隆州城遗址了......请看下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