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祁县(隆州城遗址[2])

(2016-05-28 12:33:09)
标签:

隆州城

北团柏

古驿道

五代

团柏镇

分类: 名城遗珍
【“隆州城”寻踪】
--- 哪容北汉据河东 ---
    引子: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去过太谷白城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化寺,这是一座重建于北宋真宗咸平2年(公元999年)现存主殿为宋、金特征的寺庙,因正殿脊槫下有“大元泰定三(公元1326)年”的题记,被误断为元代建筑。曾在造访这座寺庙时听到老乡讲这么个故事:这庙原叫隆兴寺,宋太祖赵匡胤曾寓居在庙中,故改名“龙兴寺”。当时我还不知道隆州城的故事,所以觉得老乡的传说很离谱,赵匡胤不在开封做皇帝,跑千里外的山野小村来转悠啥?现在想起来,这个事情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历史上,下河东灭北汉时,赵匡胤还真就到过这里,这庙距离隆州城遗址不过四里,在这里指挥作战,或者战间休息都很理想,至于说老赵在光化寺住没住过就不好说了。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光化寺·宋、金·太谷县白城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宋灭北汉”示意图】

    虽然最初造访光化寺时还不知道隆州城的故事,但这个古战场遗址毕竟很近,很快我就听说了。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身边商店里还能买到祁县“隆州果品厂”产的罐头、果脯等。就在我最近寻访隆州城遗址过程中,还有白城村的老乡说“隆州城在北团柏。北团柏不是有隆州果品厂吗?起这个名字人家是有根据的。”
    其实这一带自古盛种各种果树,在白城村也有果品厂,而且白城村的果品厂还在生产中,北团柏村的果品厂已倒闭。这也能看出“品牌”是影响深远的。实际上,当我采访老乡时,更倾向于认为隆州城遗址可能在白城村。我问白城村的老乡“白城这个名字是不是和隆州城有关?”时他回答了上面的话。至少他以为,“隆州城”和“隆州果品厂”之间有因果关系。这也从侧面说明,隆州城和北团柏村关系密切。
    这就是之前我对隆州城遗址的印象。
    直到不久前,从“太原道”微信平台上,看到一篇作者为马晓东的《隆州古城何处寻》的文章,才被深深触动:一个非祁县的人出于对历史的爱好,不仅努力汇总了我所见过的最全面的隆州城文献资料,而且还亲自到实地寻访遗址,实属不易。我们作为本地人,更应该关注这个事情。于是,完全按照他汇总的文献思路,我们也开始连续实地走访老乡,寻访这个历史遗迹。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隆州新姿”·北团柏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北团柏村·村貌】

    先着手捋了捋马晓东的文献出处,也查找了一些他没有汇总进去的记载,我觉得其中描述隆州城地址的两条记载比较有启示:1、康熙己巳《祁县志·古迹》记载“隆州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有遗址,在今团柏镇东。”2、该书“里甲”栏目中记载“团柏镇在白圭南,去县三十里。金置帻州即此。”起初我也猜想过“团柏镇”也可能是盘陀、团城、北关等这些古驿道上,村名本身又很有指向性的村庄,特别是“团城”,这些村庄也都在“白圭”南,但是它们距离白圭十分遥远,清人不可能用“白圭南”来提示其方位,更何况它们也不可能被“白圭都”所辖。
    这个记述说明,在康熙二十八(公元1689)年时,隆州城遗址还很清晰,清人还能看到这个遗址,因此他们交代的“团柏镇东”应该是个可靠的地点。
    在实地访问北团柏村的老乡时,他们也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认为隆州城遗址在“北崖(读入声bi nie)”上。他们言指的这个“北崖”,是位于北团柏村北、团柏河北岸上一块叫“敲楼坡”的高地,因旧时这里曾建有一座“打更楼”得名。
    实际上,老乡说的这个“敲楼坡”和马晓东他们找到的“东、西疙堆”处于相同的方位上,只是“敲楼坡”偏西,“东、西疙堆”偏东。这两个地点中间,隔着一块更高的台地(下图)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北团柏遗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敲楼坡”和“东·西疙堆”示意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白城以西、北团柏以北的“东疙堆”】

    我到现场实地观察了“敲楼坡”和“东、西疙堆”的形势,这两个地点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和若干疑点:
    共同前提是:他们都设想,如果以今天的团柏河为依托,居高建城设防,这是符合冷兵器时代防御思想的。但是,假设这两个地点中,有一个是真的隆州城遗址,那么我觉得“敲楼坡”更有可能,因为它横跨在古驿道上,能够直接切断驿道,具有更强的防御功能。
    而“东、西疙堆”距离古驿道很远,只有派兵出城才能切断驿道。而派兵出城就会严重削弱城池的防守。如果不切断驿道,敌人就会采用围城的办法,使驿道畅通,这就起不到阻击敌军的作用。当然,也可以让古驿道改向,但这个证据暂时没有。
   
    然而,这两个地点都忽视了一个要害,那就是它们中间这个更高的台地。这个台地北团柏村民叫“北崖”,而白城村民叫“南坡”。这两个地点的共同疑点在于:
     1、有这样一块更高的台地近在咫尺,无论是在“敲楼坡”还是在“东西疙堆”上建城,都极不利防守。在城池攻防战中,攻击方总想(要)建造一座高于被攻击城池的高台,以居高临下发起攻击,至少也可以监视城中。今天,站在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在的台地上,明显可以看到“东西疙堆”地势低凹(下图),即便再加城墙也很低;而“敲楼坡”则更低,这完全不符合一般的军事常识。
     2、在这两个地点周边,都有较大面积的自然或人为断崖,但是都没有发现明显的遗迹,比如夯土遗迹等。马晓东把“东、西疙堆”解释为因隆州城的东、西城墙坍塌漫漶而成,也明显牵强。因为“东、西疙堆”的面积都很大,其外观也并非线形,一道城墙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土方。
    西疙堆的南边缘紧接“南坡”台地,区域内已经出现了零星陶片,说明这里是北团柏遗址的延伸区。其地势只比周边稍高,远远低于“南坡”,且轮廓很模糊。
    东圪堆地势还很高,但其轮廓明显是一处方形台地,面积不小,围起来的话,倒是很像一座小城。如果按东、西疙堆的方位,四面连缀成一座城池的话,其西南角很大一段距离就会与“南坡”相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此外,东疙堆的中、南部都被人为地开辟成至少三十米长的东西向断崖(上图),如果是城墙完全可能发现夯土层。
     3、它们都不在“团柏镇东”这个文献明确记载的位置上。
    另外,老乡把“敲楼坡”右侧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成隆州城的“砖瓦窑”,显然是不明事理的附会。可以这样猜想:老乡们其实正是被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所迷惑,再加上先人们可能确实传下来“隆州城遗址在北崖”的说法。所以,当他们看到“北崖”地面上密布着各种陶片时,更深信这里就是隆州城遗址。因此我认为,这两个地点都不是隆州城遗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从“南坡·北崖”上看“东疙堆”】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老乡所指的“北崖”·团柏河北岸】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从“旧村”烽火台上看“北崖”】

    那么有没有可能“北团柏遗址”和“隆州城遗址”重合呢?未考古发掘之前,就现场实地情况来看,可能性不大。在北团柏遗址地面上,密布着各种陶器、石器和骨器的残片,断崖上暴露着众多的灰坑,这些都是四千年左右的遗迹,尚且如此明显,隆州城遗址充其量才一千多年。如果两个遗址重合,建造和平毁隆州城的过程中,肯定会严重扰动,甚至完全破坏北团柏遗址的地层,而这个现象并没有看到,北团柏遗址上暴露的众多灰坑和文化层都可以看到清晰的轮廓。因此,隆州城遗址不在北团柏遗址上。
    但是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可能给不明就里的村民造成了严重误导。他们大都是根据这些密集的陶片,结合流传的“北崖”说法,认定隆州城遗址在村北的位置。持这种观点的老乡很多。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北团柏遗址·新石器时代-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南圐圙、北团柏村及周围形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北团柏·村北的人为大断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团柏铺·村东台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伏西河·河床及河岸】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北团柏村·俯瞰】

    那么隆州城遗址到底在哪儿?或者含混一点说,隆州城遗址应该在什么方位才最符合文献记载呢?在前两篇博文中,我叙述了有关“古驿道”和“团柏镇”的情况,其实这两篇博文所说明的内容,就是隆州城遗址的两个重要坐标:古驿道是逻辑上的“经坐标”,而团柏镇是文献记载的地理上的“纬坐标”。先在理论推理上明确了这两个坐标之后后,寻找隆州城遗址应该容易一些。

    经过实地考察,并根据文献的记载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后,我认为,隆州城遗址就是今天的北团柏村(下图)。

    甲:从卫星地图看,今天的北团柏村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上图):左边是横跨古驿道的团柏铺,中间是北团柏的老村,而右边是移民后建立的新村。而隆州城遗址大致包括其中的两部分,即团柏铺和老村。如果参照南圐圙“团柏镇”遗址的方位,北团柏村就在“团柏镇之东”稍偏北,这个位置完全符合历史的记载。

    乙:从本村传说来看,老乡先辈口口传下来的“北崖”是对的。问题是,这个“北崖”,是以“团柏镇”和伏西河为基点的北崖,而不是以今天的北团柏村和团柏河为基点的北崖。因为产生这个说法的时候,先辈们的居住地是“团柏镇”,还不是今天的北团柏村。因此这一条也契合了。

    另外,本村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存在,即隆州城的“校场”和“马铺”,直到今天这两个名字还在使用。我分析“马铺”可能是古驿道上的设施,而校场绝不是古驿道的设施。因此,校场的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旁证:如果隆州城在团柏河北岸,而校场远在团柏河南岸,无论如何是很不方便驻军操练的。而骑马射箭又需要很大的面积,因此又不大可能在城中。既不能在城中,又不能隔河远离,那么只有近城之地最适合。平时出城操练,战时回城防守。

    丙:再从单纯的军事观点来看,建城的目的是防守。在北团柏村周围,有两道可以利用的天然屏障:伏西河和团柏河。而伏西河的具体态势,远比团柏河更险要:团柏河早已干涸(事实上它始终是一条季节河),而伏西河一千年来至今有水。一千年前自然生态优良的时候,伏西河的水量肯定比团柏河大得多;其二,伏西河北岸更加高峻(上上图),比团柏河岸更具有防御性。与其任敌人轻松地度过面前的大河,而艰苦防守身后的小河,何如直接扼住面前的大河?把城建在两河之间,前后两边都是河岸悬崖,也更具有防御性。

    丁:在这个位置上,隆州城既扼住了重要的地形--- 高峻的伏西河岸,同时也切断了古驿道这条重要后勤补给线。古驿道是隆州城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宽敞平坦的驿道是最重要的军事运输线。骑兵和步兵可越野行军,而大量的后勤辎重,特别是铁轮、木轮等运输车队,必须在驿道上行进,才可能达到最高的战斗效率,因此袭击或阻滞后勤辎重队伍,是最有效的破敌阻敌手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隆州城遗址·周边形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从伏西河南岸(南团柏村东)看北岸】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团柏河南岸·北团柏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隆州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团柏河北、南两岸的形势】

    

     文献上只记载着隆州城的名字,对其规模和其他细节都没有记载,甚至连驻军数量和战斗过程也未提到,因此我们对隆州城的印象很模糊,但可以根据北汉当时的国情来间接推理一下隆州城的情况。

     广运二(公元975)年建造隆州城的时候,北汉已是苟延残喘,经济形势更已捉襟见肘。为支撑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转,末帝刘继元不得不对百姓征收繁重赋税以外的“赡军钱”,同时大幅削减官吏的工资(北汉官员的工资,在正常情况下,也只有同时期中原政权的一半左右)。

    说到北汉的经济形势,顺带提一句,《新五代史·东汉世家》中记载“北汉主以僧刘继邕知国政,继邕游华岩,见地有宝气,乃于柏谷置银场,募民凿山采取,汉主因置宝兴军也。”新版《祁县志》也引录了这件事。

    这就是因“柏谷”引来的疑案,凑巧的是,祁县“柏谷”中的盘陀村还真就有个华岩寺,“刘和尚”完全可能去寺里游。问题是,很多文献明确记载这个“宝兴军”是在今天的繁峙县(可参考《山西历史地名词典》)。旁证也有,今天的五台山北麓的繁峙县仍在大量开采金银矿,而祁县从来没有矿藏开采的记录。

    这也是断章取义招致的混淆,如过完整释读《新五代史》的相关章节,结合前文就会知道:这个刘继邕是五台山的和尚,他在“知国政”之前就开矿冶炼金银了,他弄了不少银子给太原。正因为他能弄来银子,刘钧才用他做丞相,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和尚丞相。

    但建城之事,不仅仅事关经济财政情况,也事关驻军。即便经济情况允许,北汉的兵力也很有限。北汉最鼎盛时期也不过五十余万人,其中约四万多正规军,就这个数字已经占到全民比例的将近1/10了。

    据《十国春秋》记载,隆州城于广运二年七月开始建造,工期未知,但是仅仅一年后的广运三年七月,宋军即在潘美的率领下,对隆州城发起攻击,杨令公被打败,这是宋太祖第三次“下河东”。此战虽然也未攻下太原,但是宋军故伎重演,撤退时裹挟走了北汉的三万七千人。在此之前的公元 969年,宋太祖第二次“下河东”时,就迁走了北汉国民一万多人。这前后两次就迁走了五万人,这对于蕞尔北汉来说,不啻是釜底抽薪。可见北汉的人力状况比经济财政形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因此隆州城搞的再大也没人防守,而且城池过大也不利于防守。

    但是,如果一个州城像堡子一样,对敌人没有抵抗力,那也没意义,因此隆州城应该还有一定的规模。在没有足够的兵力资源时,只能尽量利用物力--- 这一带的黄土取之不尽。因此我设想隆州城应该是一个不大却较为坚固的堡垒。反证一下,如果隆州城不堪一击,战后也不用麻烦宋军拆除了。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隆州城遗址·东夯土基址·时代不明】

 

    以上这些,都是在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论。由于隆州城存在时间太短(仅仅四年),又是人为平毁的,和自然遗弃不同,所以现场的遗址遗迹很难找。而没有考古证据的推理,再符合逻辑,也仅仅是推理而已。因此现场寻找隆州城的遗迹,就成为破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唐末五代当时的条件下,城墙是夯土而成(城墙普遍用砖石包砌,大致应该是明代的事)。祁县峪口乡、古县镇一带是典型的丘陵,黄土丰富,土质纯净,用黄土夯打墙壁有着深远的传统。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还亲眼看见过夯土的操作,我们祁县人叫这种墙壁为“窝土墙(音)”。城墙只是比院墙更厚更高而已,其操作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但夯土墙与砖砌墙不同,砖砌墙需要挖出一定深度的根基,即便地面部分塌毁消失了,根基部分只要不故意挖掉,还会残留明显遗迹。而夯土墙不需要太深的根基,因此一旦夯土墙塌毁以后,很难寻找到它的痕迹。但也不是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在今天北团柏村北,团柏河南岸边,我找到东西两段夯土遗迹(上下图),其中尤其以东夯土遗迹较为显著。

    此段夯土遗迹大致为东西向矩形,南北厚约8米,东西长约15米,残高约5米,其顶部平坦如台,外观虽然较为规则,但是具体细部并不规则,明显是残留。由于无法判明基址性质,询问老乡又说,这里没有建过房屋(也基本可以排除是房屋基址,祁县一带建造房屋,从不夯打整个房基),故暂称其为“夯土遗迹”。

    西段夯土遗迹也是一个很高的方形平台,顶部有夯打层,不像东夯土遗迹那样自底部夯打。这也可能是一座自然平台上,夯筑了一段“窝土墙”,但不排除别的性质,因为从方位上和东段夯土遗迹走向一致。

    另外就是旧村那个夯土基址,现在村人称之为“凤凰台”,但我们采访的老者认为是烽火台的讹音。也不能排除相反的可能:本来就叫“凤凰台”,由于不明性质(或许就是隆州城墙遗址)而讹传为烽火台。当然,说烽火台也有道理,因为此台南与永安寨烽火台,北与聚理庄烽火台(已毁),再向北有清德铺烽火台,都位于驿道上。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隆州城遗址·西夯土基址·时代不明】

    子洪口是太原通往晋东南,进而南下中原的重要孔道。以晋中平地来说,北团柏村位于子洪口内约十里处,这里是平川和山陵的衔接处,属于丘陵地貌,尚有可供利用的险要地势,如果从北团柏再往北,则完全是一马平川、毫无险阻了,这是坚城太原在平川地带的最后屏障。因此,如果在子洪口内设防,这里应该是最理想的选择。

    不过,太原作为“撬动中国历史的杠杆”发挥作用主要是在五代时期,历史上太原就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天堂,攻击和保卫太原的战斗多次在北团柏一带发生,隆州城古战场遗址就是其核心。但是,这些战斗为时很短,隆州城也仅仅存在了四年。

    而这一带又是晋中平原上,土地使用率最高效的区域之一,千百年来的耕种都是见缝插针,地表的翻动深刻且频繁,所以隆州城这样时间极短的历史痕迹,早已被乡民经年累月的精耕细作所抹去......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隆州城遗址·凤凰台(烽火台)·时代不明】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团柏铺台地·“敲楼坡”对岸】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wbr>祁县(隆州城遗址[2])

               【隆州城遗址·从“北崖”上回望北团柏村】

   

    隆州城迷雾重重,它在历史的烟云中飘逝的如此神秘,大家却众口一词,认定其在今祁县北团柏村,而当地又找不到足够的考古证据来证实,这很容易就会引起细心人的怀疑:隆州城或许另有其地?我本人就有这个疑问,但同样又找不到证据来指出隆州城到底在哪儿,因此也就无法推翻“北团柏说”。

    其实这个“反方”观点,在古代就有,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太原府》条下记载“隆舟城,(祁)县东南三十里,或谓之隆州城。五代周初刘崇据河东十二州,隆州其一也。继而刘继元筑城以拒周师。宋太平兴国四年伐北汉,命行营督监折御卿分兵攻其岢岚军,下之,遂取岚州。汉人于隆州依险筑城据守,为宋军所拔。王氏曰:折御卿自府州会兵,先克岢岚,次克岚州。隆州盖晋、汉间所置,其地当在岢、岚间,非即隆州城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太平兴国四(公元 976)年灭北汉的战争中,宋军在折御卿的统帅下,先后攻克了今天的岢岚县和岚县,然后北汉兵又在“隆州”抵抗,也被宋军攻拔。王氏评论说,这个“隆州”是在后晋、后汉时期建造的,其地应该在(今天的)岢岚县、岚县一带,而不在太原府祁县。 

    顾祖禹并没有到过这些历史现场,他是在汇总历代文献后,倾向于传统观点,认为隆州城在祁县的“团柏镇”,同时他也把王氏的观点备注在条下。顾祖禹大致生活在明末清初,虽然他距离五代也很遥远了,但毕竟比我们今天离五代近的多,既然他也认为王氏的观点值得备注,那么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我觉得也应该在这里提出。  

 

【附记】:

                           --- 帻州城遗址 ---

 

据《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引明·洪武《太原志》记载:   

    继宋太平兴国四年之后,时光又流逝了 237年,到金贞佑四(公元1216)年,金朝也出于和北汉大致相同的理由,又在隆州城遗址上修建了一座城池--- 帻州城。

    并且比隆州城更郑重其事的是,金朝还划拔祁、太二县归“帻州”所辖。然而不幸的是,帻州城比隆州城的命运更惨,仅仅在两年后的公元1218年九月,帻州就被蒙古军攻陷并被毁。据史籍记载,帻州城就建在隆州城遗址上,它们是一个遗址。

    《祁县志》上也引录了相关记载可以参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