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晋斯原】
--- 再访晋国遗址 ---
2014年8月中旬被报纸忽悠,说是花费数亿元新建在“国保”曲村·天马遗址上的专题考古陈列馆---
晋国博物馆开放了,我和博友“旅行者”兴致勃勃前往侯马,结果根本没这回事,这倒不要紧,我们还有别的目标可以寻访。更倒霉的是遇上了大雨,幸得有朋友热情接待,总算看了几个别的目标物,算没白跑。之前,虽然路过了很多次,但作为一个晋国人,我始终未在侯马晋国故都上停留过一步,想来也对不起“晋公”这个响亮的网名。于是,时隔一年半以后的今天,我第二次来到了侯马晋国故都,同样幸得博友“梁龙池”的热情接待,使得这次行程圆圆满满,对这位初次蒙面即至诚以待的博友表示深切的感谢!
【晋国腹地·汾浍春水】
【晋国故地·侯马】
本次出行虽说是有备而走,但计划还是赶不上变化,原本两天半的行程,因为公事耽误了一天。三月十二日中午到达侯马西,如期与博友“梁龙池”会合。之前,我们虽然在一个群里已经聊了很长时间,但其形象只在博客的头像上见过小图,见面之时没想到他这么年轻,他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晋西南民居。由于我们早先已经在网聊中规划好了行程,所以见面后不多扯淡,随即上车直奔主题而去,绝尘中便可交流。
说话间就途径了晋国故城一处重要地面遗址---
牛村宫殿基址。基址大土堆上及其周围散布着密集的砖瓦和陶器碎片,基址顶部已被村民削平为三级台面,原状已失。在牛村东北不远处,我们看到了今天的第一个木结构---
常家村舜帝庙,这个庙不在我们计划行程内,因为是途径,所以只停车几分钟看了看外观,看上去不像早期木构,门锁着也进不去,我们没有时间去找人,只好离开......
【晋国故都·牛村宫殿基址·东周】
【晋国故都·曲村遗址·西周】
【晋国故都·车马坑·西周】
【晋国故都·玉璜·西周】
晋国博物馆作为田野考古原址专题陈列馆已经正式开放,门票50元,以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这个价格还算公道。馆内陈列和考古发掘的晋侯墓遗址现场确很壮观,其参观环境也很轻松。该陈列馆虽然远离大型城市,但我们到时还是看到有一些零散的游客在购票参观。不过场馆外观离想象的有些差距,无论是形象还是装饰,这也就是如今我们的审美了。广场上的一组大型群雕叫做“晋魂”的,看上去很有些气势!我虽然号称是美术班出身,但是对雕塑艺术实在“无奈”,所以我理解这组群雕当然也是象征性远大于艺术性。
在晋国博物馆里参观,大约午时1点左右,竟然遭遇了地震,震级只有4.4级,专心参观之余我们都没有察觉。有意思的是,第二天下午六点返程时“梁龙池”去高铁站送我,我们在车站外不远处的一家小餐厅吃凉皮,突然间他感觉到了桌凳有动感,就向我确认,他一说,我也确实感觉到了凳子有些轻微晃动......我们始终没搞明白究竟因为是凳子太软了,还是真的又有地震,哈哈。
如果说一年半之前的未成到访主要是为了晋国遗址的话,这一次我们不仅要参观晋国博物馆,而且更主要的是,要深入晋国之前身--- 唐国
---的腹地翼城,深度寻访唐国故地现存的重要遗址遗迹。翼城是古唐国所在,唐叔虞所封即在此地,这里才是名副其实的唐晋故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姚奠中先生为晋祠所书的“唐晋斯原”实质上用在翼城才是名至实归的,所以我这篇博文就用姚先生的题字作为题目。
诸如白冢村碑楼这样精致的晚期(基本都是清代)建筑小品,在河东大地上还残存着很多,行程中不经意间就会看到,之前的几次河东之行对此都有感受。这种在晋中晋北都难得一见的小品,为何在晋南如此密集且保存完好,而其中的代表竟然有几处已经跻身“国保”,真是不得其解。
【白冢碑楼·清】
【问卦玉皇庙·元·大殿】
上次到访晋国遗址时,功课做的不细致,曾经仓促间造访方城黄帝庙时,路过小巨村魁星塔,没想到就在小巨村以西几里处的问卦村,还残存有一座精致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
玉皇庙,虽只剩一座正殿,但构造经典,十足的晋西南风格,难得的是,这座庙的脊槫下残留明确的元代题记,是该地域一座标尺性的元代作品。
从问卦玉皇庙继续东进就进入了古唐国---
翼城。东午寄村是我到达的第一个翼城的村庄,之前我从未涉足过翼城县。东午寄村就在天马晋国遗址以北不远处,村内残留着一座壮观的普润院,还有三座塔阁等晚期小品古建筑,以及一些古老民居。
【普润院·大殿远观·明】
【东午寄文峰塔·清】
【郑庄兴福院·梁架·金?】
【郑庄兴福院·彩塑·元】
与普润院的残破相比,郑庄村兴福院的状况更糟,三间正殿的屋顶已经大面积塌陷下来,风雨飘摇,殿内还残存一尊彩塑,连同珍贵的早期木结构一起饱经风霜雪雨。更危险的是,殿内堆放着各种易燃的杂物,一片狼藉,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把这座破烂的大殿付之一炬。“爱塔传奇”曾经报道过该处古建筑的残损状况,但是至今依然无人理会,大概“有关部门”也麻木了。
《中国(山西)文物地图册》上著录了这个寺庙,时代标注为明。但是从现场看上去可能要早的多,梁架规整,构造精美,远非明清等晚期技法。
同样的情况是,城南老君殿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殿内也堆积着柴草,老乡连起码的文物古迹消防意识都没有,更没有“有关部门”的负责指导。这是一处布局“奇特”的庙宇:一座元代正殿的左前方残留一座清代的献殿,两座建筑不在同一轴线上,看样子可能是把其他建筑拆除了,致使剩下了两座建筑组成了现在这个怪模样。
【城南老君殿·元·全景】
【南丁汤王庙·明·石刻】
我们到达南丁汤帝庙时,时间已经傍晚了,光线暗淡明显影响拍照了。这个庙也是同样的残破不堪,献殿的青石柱础已经全部被盗,柱脚下盗贼临时支垫的红砖已经大部分破碎,整个献殿摇摇欲坠,山墙上镶嵌的石刻碑碣也已经塌毁摔烂......现场惨不忍睹,虽然这座庙宇也早被曝光。在党和政府六十多年的重视和保护下,我们的文物古迹大部分是这个样子,绝不是个别的一小撮,这真是够幽默的。
今天中午从12点开始,回到曲沃县城时已经是晚上7点,7个小时的紧凑行程完全按照“梁龙池”博友的规划和安排,居然一连串走了九个目标物,效率真是很高啊!晚上他安排我住到了曲沃的水秀宾馆。
第二天早上8点半我还在酣睡中,他已经如约前来,待我退房出宾馆,我们马上启程开始今天的行程。南出曲沃县城不远,路边突现一座古代大石拱桥---
交里桥。这座古桥不在我们的计划行程内,纯属邂逅。桥梁在晋国十年九旱的土地上是稀罕物,自然不容错过,为此我们不惜临时支出20分钟的时间。
【早程中....】
【交里桥·清·局部】
【晋文公墓·东周】
【向西阎镇进发....】
昨天的行程是走曲沃和翼城县城的以北部分,而今天安排的行程是走这两个县城以南的部分。从曲沃县城向东南行进,先进入绛县。“绛”是个很古老的名字,唐晋故国的首都就叫绛,这一片的好几个县城历史上都曾叫绛,后来为了称呼上的区别,只剩下了今天的绛县和新绛县还以这个“绛”字命名。
进入绛县的第一处路边名胜,就是由东北向西南排列的三座晋公墓:晋献公、晋文公和晋灵公墓。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当然只在晋文公的墓前停留了一下。这种极早期的墓葬其实只有一种感受历史氛围,体验历史现场的象征性,欣赏价值是没有的。
从晋文公墓前的这条省道一直向东,就进入了一条大峡谷,这是中条山和王屋山的链接点。我们的目的地就是位于大山中的翼城县西阎镇曹公村,这个村名总让我想起魏王来,呵呵!这么不严肃却指向性鲜明的名字,其实是源自该村的一个曹姓大户,和魏王没有关系。
“中条山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上一场最惨烈的战役,由于国军战前士气低落,和装备上绝对的劣势,特别是指挥上的混乱,最终导致了国军的惨败,18万人中有4万多将士以身殉国,另有3.5万人被俘,而10万参战倭寇仅伤亡万余人。
我和梁龙池就这样一路谈论着“中条山战役”前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遭遇了大蓝天,但是原本在沟底的平坦宽阔的公路,随着山沟的蜿蜒深入,逐渐变成了悬挂在半山腰的鸟道。如果只是我们一辆车行驶,倒也有惊无险。但是就在最险要的转弯路段却不期而遇大煤车,我们只好靠边停下来避让,叵耐那厮不是一辆,而是一堆......为了不至于再赶上哪个蠢货的执照是纯花钱买来滴,我们只好尽量往山壁上靠,一不留心掉在了坑里,车底盘被支住,好歹总算没有弄坏车......
曹公村在沁水一条支流的河沟里,是一座面貌尚存的古老村庄,村中的古民居鳞次栉比,我们的目标物四圣宫就在村口处,一进村就在庙前广场上。四圣宫古建筑群已经修葺一新,关闭上锁。梁龙池进村找来了老乡,要不是他本地人和特殊业务的身份,看样子进这庙还有点难度。
不过四圣宫周围都是制高点,只要不嫌跑腿累,就能够从高处拍到这座建筑群各个角度的鸟瞰图。我是不想多跑路的,而且我们的时间也比较珍贵,呵呵。
【曹公村·四圣宫鸟瞰·元】

【四圣宫·戏台藻井·元】
【上阁龙岩寺·山门飞檐·宋】
和以往的行程一样,其实我在车上就是一个傀儡,任凭哪个司机把我载到哪个庙前以后,我才开始工作。反正我也不认的路,也不识的方向,我只要目标物,这两天有地主做主更是放心。一路上好几次听他说起“上阁村”我也没啥反应,我也不知道这个村在哪儿,也不知道村里有啥,我的计划中也没这个村子,是他修正计划后加入的。
原来这个上阁村已经跑到沁水县了,虽然它距离曹公村仅一步之遥。上阁村中古民居虽然被拆的零乱,但还残留了不少。要说晋南的民居,特别是沁河流域的民居,那是晋国拔尖的好货,虽然我对民居的感觉平乏,但于其价值丝毫无损。但是要比较村里的龙岩寺和舜帝庙来,那可就不在一个档上了。
龙岩寺正在修缮中,其山门是一座宋代木结构,正殿的时代看起来要晚得多,但也大致在元明之间的样子。而舜帝庙还在风雨中飘摇,看梁架结构的特点,差不多是金代建筑。在晋西南跑的再多,也就是一堆元代货,而一墙之隔的晋东南,宋金货遍地,不期而遇的就是早期房子,真是一个奇妙的现象,古迹遗留规律居然依据行政区域划分。
【上阁舜帝庙·大殿·金】
【东马驹古墓·时代不明】
【南橄东岳庙·献殿·元】
【南橄东岳庙·献殿梁架·元】
【南橄东岳庙·正殿枓栱·元】
南橄东岳庙是绝对经典的晋西南(包括韩城)作派,把晋西南元代木结构的典型特征表述的淋漓尽致:直白的悬山顶、肥硕的檐额、虬劲的压跳、粗大的檐柱、锐利的真枊、粗犷的梁架和四椽栿通搭的厅堂式布局。可惜山门和戏台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早被拆毁无遗了,看正殿和献殿的样子,山门和戏台估计也很壮观。
看庙的大哥(也许是老弟)就在庙前那条街的南头居住,大哥态度还挺认真,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拔打了文管所的电话请示,好在所长也很通融宽和,听见梁龙池本地的口音,很爽快地答应放我们进去。
从早上一进入绛县开始,一路上就不间断地能够看到很多瓷窑场,有些大概是古瓷窑作坊遗址,有些看上去是近现代窑场,不过所见的窑场已经全部停产了,这从瓷窑周围的环境可以看出来。本来我是很有兴趣停下来看看的,但是想到时间问题也就只好扭头了。这一带瓷器烧造的氛围看起来很浓,虽然看到的大多是单个瓷窑,但是彼此相隔并不远。
一直走到高乔村时,一座小瓷窑就在路边的高坡上,实在忍不住叫停了一下,过去看了看,这是一座近现代瓷窑,也早已停产了,但是看起来废弃不久,估计就是一座私家作坊。而对面的空地上还有一座瓷窑遗址,明显是古瓷窑,已经废弃很久了。鉴于时间关系,我也没有向窑边的老乡家打听一下情况。不过,这个事情记着了,以后再有机会可以考察一下。
【高乔瓷窑·近代】
【中卫法轮院·钟楼·明?】
【北庙成汤庙·全景·元、明】
从翼城县桥上镇下高速,开始沿破旧的县乡公路穿行到县城东南方向不远处的中卫镇上,镇子上有一座玉皇阁和一处法轮院遗址。玉皇阁这样的小品虽然就在路边,但也不怎么上心,就没停车。法轮院遗址上还残存钟楼一座,完全凭印象觉得很可能是个早期建筑。它就在中卫镇初中学校院里,在大街上就能看到。钟楼外观十分古朴,建于一座四米高的砖台之上,可惜里面扎了顶棚,看不到梁架结构,从外檐上简洁的铺作看上去,最多就是个明代建筑。
法轮院钟楼以南里许有个叫北庙村,当然也有个南庙村。从这个村名就能猜出村里有庙,这个庙叫成汤庙,晋南这边有很多纪念成汤的庙宇。北庙成汤庙也只剩下了献殿和相连的正殿,常年无人管护,且任人糟践,建筑物已经破败不堪,连绰幕枋上的龙头也被人锯掉卖了。
这庙猛一眼看上去,元代风格显著,构造粗野壮硕,用材佶屈自然,梁架节点上的铺作也很有早期特征。独树一帜的是,殿内三间正中均装挑斡,脊槫正中均垂虚柱,看样子当初设有藻井的。但是前檐铺作上花里胡哨的雕饰令人迷惑,元代当然也不是没有装饰艺术,不过这样太繁缛不堪的雕饰太令人疑心。不过后檐的铺作很自然。
【北庙成汤庙·铺作·元、明】
【北庙文峰塔·清】
【马册永定桥·明·全景】
【马册永定桥·明·碑亭】
梁龙池地主给我圈定的行程中,乔泽庙戏台是最后的收尾惊喜,虽然早就见过不少这个戏台的实景照片了,但是猛一撞上去,这一堆木头还是令人惊讶。看见这个戏台的人都会想,这个庙要在该有多壮观?乔泽庙戏台是晋国已知最大的元代戏台,令人瞠目结舌的“土豪柱”自然不能例外,其构造方式与晋西南其他一堆著名的元代戏台毫无二致,只是大巫和小巫的区别。
不过,我觉得此行最后的高潮应该是马册永定桥。这是一座有着明确记载的明代木结构古桥,两块大石碑就树立在桥边的碑亭中。当然,要说这座桥上所有的木头都是明代的,也不可能。桥梁属于常用构筑物,五百年来屡用屡修,只能说是一座保留着明代构造方式的木桥。晋祠的十字桥也不可能都是宋代的木头,就像佛光寺不都是唐代的木头一样!
所不同的是,要在晋国发现一座宋代房子,那是微不足道的,而一座明代木桥的价值在区域性表现中那是举足轻重的。何况,全国也没几座纪年明确的明代木结构桥梁。
【乔泽庙戏台·元·全景】
【乔泽庙戏台·元·梁架】
【博友爱车】
周身缭绕着唐晋古国的历史味道,风尘仆仆一路穿行在西周封建、春秋霸业、宋金构造、蒙元粗犷和明清繁缛的河东山川之间,短短两天的时间经不住梁龙池地主的恣意挥霍。下午五点我又被打回了原点---
侯马西高铁站,在地震的摇晃中吃一碗凉皮。曲沃的饸饹面好像比临汾的牛肉丸子面好吃的多,当然,对于晋中人来说,任何面条(不是面食)都可以不提。这三年来连续关注河东胜地,来回已经跑了八趟,特别是晋国古都周围的区域,总算对得住“晋王”这个网名了。这一次的效率极高,效果极好,唯一不足的就是时间太短,翼城境内还有几处疑似早期建筑未能亲临,看来华夏文物真是有吸引力的,期待着下一次的晋西南之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