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国保
中国国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990
  • 关注人气:1,0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晋风光 --- 豆垴村的油食

(2015-06-01 17:55:36)
标签:

塔群

拐儿镇

主人家

口号

四合院

分类: 锦绣晋中

【辽县之行(1)】

--- 徒步豆垴村 ---

    在寻访中会遇到很多不经意的大、小事和很平凡或跌宕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一件都能记得住,而能记住的也不一定都是大事,有些小事反而记得清楚,特别是这件小事令你感动时,辽县豆垴村的寻塔经历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人与人的缘分有时候来的很偶然,去的又很必然,却很生动。有些事情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我能与相距几百里之遥的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打一次交道,在饥渴难耐时受到素昧平生的老乡的恩惠,这都是根本想不到的事情。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前往拐儿镇】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驶向豆垴村】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豆垴村的位置】

    到辽县的第一天晚上本想住在粟城镇的,结果在联系第二天的包车时,今天的包车司机有意继续做我的生意,我当然没意见,是因为明天的目的地离他所在的桐峪镇太远了,我不想麻烦他,也为自己省个车钱,所以想再找一辆包车。在他的撺掇下,我又回到了桐峪镇住下。

    第二天一大早七点,他按约准时来叫我,于是我们出发,目的地是拐儿镇天门村的天门寺。我们从桐峪镇发车,径直向北行驶至拐儿镇上时,发现东南向去往天门村的公路堵车了,虽然不算严重,但明显会耽误一些时间。就这样纯属偶然地引出了与豆垴村的一段缘分,如果不堵车,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会到那个小山村的。

    于是我果断决定执行“预备计划”--- 去寻找经阁寺塔群。包车大哥说他也没去过这个豆垴村,好在他是本地人,第一是有些印象,第二是容易打听。于是我们从拐儿镇一路向原计划相反的方向急进。由于出发的早一些,所以到达豆垴村时尚不到九点。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太行深处豆垴村】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村中小广场(图中面包车就是我包租的)】

    豆垴村是在太行山深处一条沟边台地上坐落的小山村,四周大山环绕,沿着曲曲折折的盘山路一直上行。进村是一个小广场,正值秋收时节,小广场晾晒着老乡刚收割的谷物和豆类。就像诸多山区小村的现状一样,豆垴村也有很多村民搬迁走了,不大的村庄里鲜见新房,满眼是土黄色的土石旧房,村民们一大早就收割庄稼去了,村庄显得静谧幽清。

    我和包车大哥先定定神,不远处有位大叔在打场,我过去询问。我们的语言障碍不算大,我很快得知:我要找的“经阁寺塔群”根本不在村庄里,而是在村后山上的一处山坳里,按照大叔是说法,大约三、四十分钟就可以到达。

    我虽然不是在山里长大的,但是不仅现在住在山里,而且以往的寻访中也经历过不少山路,所以我心里就把大叔说的时间扩大了一倍,这样来回就需要两个多小时。于是我有点犹豫不定,其实心里更倾向于放弃。这时候包车大哥开口了:反正也来了,不能白跑一趟,走吧!我和你上去看看。他的鼓励多少抵消了一些我心中的消极,于是问清楚方向,我三心二意地上路了。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山村民居】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广场上残留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村规民约”】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广场拐角处的小巷通往村后山】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通向后山的小巷中】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后山上村民在劳作】

    这时上午九点。从小广场拐角处的一条幽深的小巷子穿到村外,就能看见村后台地上有收秋的村民在忙碌着,脚下是一条蜿蜒的土石混合山路向高处的山间伸展开去。

     大约上行了不到一里,山路开始陡峭起来,我也感到了脚下吃力。但是麻烦还是如期而至--- 一条三角岔口出现在我们面前,怎么办?包车大哥看了看路况形势说:你走路费劲,顺这条平行的路往里走;我沿着这条陡峭的路向上爬;那边的那条路看起来荒芜,估计不是。我觉得他分析的有理。

    这个分析的前提是--- 塔群离我们应该不远,于是我们分头行动。但是马上我们为自己的想当然付出了代价,在大约分行了又两里的时候,目标物仍然杳无形影。

    这时距离我们出发时已经不止大叔说的那个时间了,我明显感觉到这样的盲撞肯定不行了,于是呼喊着联系大哥,他就在我头顶上不远处。于是我们开始返回,回到分行的路口时,我们已经有些精力不济。大哥无奈,只好听从我的主张--- 放弃。

    就在我们拔腿准备后撤的当口,听见回程的树林里传来说话声,很快我们就和四个村民、一条黄狗狭路相逢。在礼貌的打招呼中,他们得知了我们的目的后,约我们一同前往经阁寺遗址,原来他们也要去那里寻找走失的一头牛。于是我们又原路折回。

    刚才包车大哥走的那条向上的路是对的,只不过离目的地还很远,所以根本不可能看到塔群。又经过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行走,在老乡的指点下,我们终于看到了遥远处对面山坡上的塔群,走过去还需要20分钟......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重返上山】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找到经阁寺塔群】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返回村里】

    在经阁寺塔群的识读和拍照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返回村里。这一路折腾下来,已经是中午一点半多了,大叔说的三、四十分钟,我们用了四个半小时......

    我已经精疲力尽,包车大哥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这会儿正是正午时分,村子里鸦雀无声,我们口干舌燥,我得找小卖铺买点水喝。早上出来什么准备也没有,因为此行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而且也不知道情况这么复杂。

    大哥回车里歇息去了,我去买水。豆垴村的小巷里都是石板路,显然已经很少有人来回行走了,很多民居都人去门锁,显得很萧条沉寂。我转了好几条小巷,不用说小卖铺,开着门的人家也不多。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村内残留着各个时代的“口号”】

    豆垴村低矮简略的民居在我这个见惯“祁太平”土豪深宅大院的人眼里,实在平凡的很:所以民居几乎都是土坯墙,少数土坯墙抹点白灰,大多数只是抹点泥;屋顶上很少有盖瓦的,绝大部分覆盖的都是自然的石板,但是很有特点,一点不难看。民居院落的格局和祁太平是一样的,大多是三合院、四合院,只是有些民居的正房是阁楼,而且细部特征也和祁太平不一样。

    村庄给人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小巷墙壁上,几乎全部残留着那些没有意义、无法实现、也不准备实行的历届政治“口号”,虽然历经几十年风雨的洗礼,鲜红的印迹依然清晰可见。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豆垴古民居】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独特的石板屋顶】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赐我油食的主人家】

    当我又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时,一只小猫在它的专用门道里午休,看见生人它也不紧张,依然眯缝着眼睛准备要入睡。我推开街门,院子里静悄悄的。我走进屋里,只有老夫妻两人刚吃过饭,大爷在凳子上坐着,大娘在洗碗。

    看见陌生人进去,大娘停下手里的活儿让我坐下,大爷也起身让座,我受宠若惊地说明情况后,大娘说“刚从庙上下来,饿了吧?先吃点油食,我给你做点饭吧。”说着顺手就把旁边柜子上放在的油食给我端过来。

    我赶紧拦住大娘说“大娘我不饿,就是渴了,我喝点水吧。”大爷马上找杯子要给我倒水,我说“大爷你别忙,我就喝点凉水就行,有点热了。”大娘不同意“喝凉水不行!喝点热水,吃点油食,我给你做点饭吃。”我不能让大娘再麻烦给我做饭,作为交换,我只好喝点热水,吃了些油食。当我起身告辞时,大娘又给我拿了几个油食,她说“这里离城里还远,带几个路上吃。” .....你看看,两老人家根本不认识我都这样当客人招待,这种敦朴醇厚的民风,城市中那表面上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背后里却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人际关系怎么能比呢!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主人家的油食】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

【主人家的小猫】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主人家的灶火】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主人家秋收的瓜】

三晋风光 <wbr>--- <wbr>豆垴村的油食

                       【临走时主人家再赐油食】
    这种油食是甜食,我喜欢吃甜食,但是包车大哥还在车里饿着呢,带给他吧。回到车里,我告诉他刚才的经历。他说“我就半辈子是村里生活的人,我们那平地上的人家现在也没这么纯朴了,特别是对于陌生人,不大搭理你还得防着你点。”我以往的寻访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少之又少,并不是所有的山村人家都这么热情,往往在打交道的过程中,比如找寺庙的钥匙,他能客气地拒绝你,不给你脸色就算不错了。
    我们离开豆垴村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这一趟与豆垴村的偶然缘分,折腾了五个小时,虽然耽误了一点后面的行程,但是“人情冷暖里邻间”的一段切身感受足以抵消耽误行程的那点遗憾!但愿还有机会再来豆垴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