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头栱】
---
丁头栱有没有时代特征 ---
说到丁头栱,即使比较熟悉木结构古建筑的人,也需要稍一定神才能想起来,因为这个构件很不引人注目。而且即便想起它来的人,大多也会首先想到南方的木结构古建筑,因为这个构件似乎在南方出现的多些。关于这个构件,著名的木结构经典《营造法式·造栱之制·华栱》这样说:“若丁头栱,其长三十三份,出卯五份。若只里跳转角者,谓之虾须栱,用股卯到心,以斜长加之。若入柱者,用双卯,长六份至七份。”李诫的这个叙述只是丁头栱的做法和用法而已,但梁公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丁头栱就是半截栱,只有一个卷头。”(见《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第90页)
【示意图·翻拍至《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丁头栱·华林寺大殿·宋·福州】
【虾须栱·保国寺·宋·宁波】
按照《营造法式》的相关规定,丁头栱属于华栱的一支,而华栱是足材栱,所以丁头栱也应该是足材栱。而事实上,我见到的丁头栱既有足材栱,也有单材栱,可见不能拿木结构实例去硬套书本。
《营造法式》描述中的丁头栱,并未说清楚在木结构中都使用在哪里,只规定了它的形制“其长三十三份,出卯五份。”但是李诫还是在小注中举出了两个例子:“虾须栱”和“入柱者”。所以包括梁公在内,都是以这两个例子为重点,来注解丁头栱。其中最直接的注解就是梁公明确给出了关于丁头栱的定义,这个定义在陈明达的《营造法式辞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丁头栱---
半截栱,一头做成华栱,一头出榫入柱(或方)。如在转角位置则称虾须栱。”
此外,在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中,还有一段专门论述了原书中的“丁头栱”,但也只是就事论事,未注解丁头栱的其他位置及形制。这些权威性的解释,使我们惯性地认为,丁头栱只在身槽内转角处(虾须栱)和梁枋的结合部(入柱者)使用。
【乳栿直接入柱·晋祠圣母殿·宋·太原】

【剳牵、乳栿直接入柱·宣梵寺·金·太谷】
在我的寻访经历和见识中,“虾须栱”和“入柱者”这两种丁头栱当中,前者只有南方古建筑中存在,北方(特别是晋国)古建筑中基本不存在,至少我是没见过;而后者多被使用在剳牵和乳栿、丁栿与柱的结合部。这种丁头栱也常见于南方的木结构古建筑中,北方的木结构中偶尔也有,比如阳曲县清凉寺正殿(下图)。另外,这种丁头栱式的构件也偶尔散见与北方的其他木结构中,比如在阳泉万岁寺正殿前檐的阑额下(下下图),但这个很明显是压跳的一个造型,所以叫“丁头栱式构件”。
因为不管是剳牵,还是丁栿、乳栿,它们在性质分类上都属于“梁”,为了表述下文方便,我就私下里把位于这个位置的丁头栱叫做“柱梁结合栱”吧。实际上,在北方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中,剳牵等与柱的结合方式更多是直接入柱,而并不使用丁头栱,即便是著名的宋代木结构晋祠圣母殿也是这样(上图),当然还有更多的实例。但是,当剳牵等入柱与主梁栿相接或相交时,绝大多数使用压跳,也不使用丁头栱,这个就不必举例了。
这些实例就是我所见南北方木结构古建筑在使用“虾须栱”和“柱梁结合栱”的一般情况。但是仅就这些实例来看,丁头栱的时代性并不强,甚至可以说,丁头栱基本没有时代特征,因为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无非就是丁头栱卷头部位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在具体实用中显得很模糊,比如福州华林寺大殿的丁头栱,栱臂卷杀是弧形,根本就没有分瓣,要是按照《营造法式》的规定,根本无法识别其时代,即便是详细的测绘也不一定搞得清楚。
【丁头栱·清凉寺·明·阳曲】
【丁头栱型压跳·万岁寺·元·阳泉】
【丁头栱·镇国寺·五代·平遥】
【丁头栱·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平遥】
这样说来,北方(特别是晋国)的木结构古建筑中,既没有虾须栱,也少有“柱梁结合栱”,那我们讨论丁头栱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然。虽然在晋国木结构古建筑中没有或少有这两种丁头栱,但是在我寻访的很多晋国早期木结构中,却有另外一种丁头栱。这种丁头栱位于构架的梁栿下,还有几则实例位于丁栿、乳栿上,以及内槽柱头。而且这种丁头栱的出现很早,最早的实例是著名镇国寺万佛殿(上图)。另有很多实例,比如晋东南的崇庆寺、晋中的普光寺、晋北的延庆寺等等。因为我所见的这种丁头栱在晋国木结构中主要出现在梁栿的结合部(仅有榆次圣母庙一例出现在柱头),同样为了表述方便,我私下叫它“梁栿结合栱”。
梁栿结合栱的位置,无论是李诫的《营造法式》,还是梁公的《注》,还是陈明达的《辞解》和《研究》都没有提及,这就造成了一个疑问:这个构件是不是丁头栱?
从这个构件的外观可以看出,它完全符合梁公和陈明达所阐释的《营造法式》中关于丁头栱的定义,所以我认为确属丁头栱无疑。那为什么他们都没有提到它呢?因为李诫在《营造法式》“小注”中只是举了丁头栱的两个常用例子,而梁公和陈明达先生仅仅是注解这一条而已,所以他们都没有提到“梁栿结合栱”。
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实物,最远只能追到晚唐,即南禅寺。但是包括其他几座公认的唐和五代木结构中,仅有镇国寺的构架中使用了丁头栱。虽说“孤例难证”,然而由于镇国寺的丁头栱造型及其运用都显得非常成熟,所以我们不妨推测:至少在唐代,丁头栱已经诞生。作为一个旁证,佛光寺东大殿平梁下的一截“支撐”,和后来的丁头栱在外观上相似,只不过它是位于大枓的下面,也就后来驼峰的位置。

【丁头栱·普光寺·宋·寿阳】
【丁头栱·晋祠圣母殿·宋·太原】
【柱头丁头栱·榆次圣母庙·宋·晋中】
【丁头栱·华林寺·宋·福州】
梁栿结合栱属于“半截栱”的外形很直观---
支撑梁栿的一边是卷头,而压在托脚下的一边斜尖,就像一颗钉子,所以我起初叫它“钉子栱”。从晋国的这些实例中,能够看出这些梁栿结合栱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斜尖的一边全部压在托脚下,无一例外。
实际上,这种丁头栱在晋国以外也有实例,比如福州华林寺大殿和莆田元妙观的柱头上(上、下图),与晋国不一样的是,斜尖的一边压在枊尾下。可见,这种丁头栱并非地方性而是全国性构件。
【柱头丁头栱·元妙观·宋·莆田】

【影刻丁头栱·金洞寺转角殿·宋·忻州】
在晋国,我所见的全部实例包括:平遥镇国寺·五代、长子崇庆寺·宋、寿阳普光寺·宋、晋祠圣母殿·宋、榆次圣母庙·宋、忻州金洞寺(影刻)·宋、文水县武则天庙·宋或金、榆次金界寺·宋或金、五台延庆寺·宋或金、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清源文庙·金等等。这些木结构实例中所用的“梁栿结合”丁头栱完全一样,但是用材形制不同,既有足材栱,也有单材栱。而且这些丁头栱的使用,有一个共同点,即全部在驼峰上使用,无一例是与蜀柱配套使用的。
由于丁头栱位于梁栿之上,以一个纯业余的爱好者身份,并非所有的殿宇都能够随便进去拍照,所以很多时候只能凭肉眼远距离观察,或者利用模糊的照片来考察。据我观察,一般来说,宋代木结构上的“梁栿结合”丁头栱多是单材,比如晋祠圣母殿、普光寺、金洞寺、崇庆寺等,而金代多足材,比如崇福寺、则天庙、延庆寺等。
值的特别注意的是,镇国寺万佛殿的丁头栱也是单材。另外,在所举的省外两个实例中,均被判断为宋代建筑,而它们使用的丁头栱都是单材。
综合上述可见:在我国现存的早期木结构当中,“梁栿结合”丁头栱是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的。而且比丁头栱本身外型的初步眼观更可靠的是:所举的这些实例,除五代的镇国寺万佛殿以外,全部指向了宋、金两代。换句话说,凡是在梁栿结合部使用驼峰并丁头栱的木结构全是宋、金两代,其中宋代占大多数。

【丁头栱·则天庙·金·文水】
【丁头栱·崇福寺·金·朔州】
【丁头栱·延庆寺·金·五台县】

【丁头栱·延庆寺·金·五台县】
【丁头栱·清源文庙·金·清徐】
【丁头栱·金界寺·宋?·晋中】
【丁头栱·颜文姜祠·明、清·淄博】
一如上述,既然丁头栱属于全国性木结构构件,那么晋国、闽国以外的其他地方是不是还有丁头栱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齐国淄博市博山区颜文姜祠,就见到了一例晚期的丁头栱(上图),所不同的是,颜文姜祠的丁头栱虽然位于“梁栿结合”丁头栱的位置,却是“柱梁结合”丁头栱的外观,换句话说,它兼有二者特征。如果再加上它时代较晚,可能能够说明丁头栱这个构件的发展及变化的一点历程。这也能说明,我国木结构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是有差异,但也不越整个传承的正常规律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