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乌马河】
---
太谷南山寻访 ---
在名城太谷南部山区,由东北向西南平行流淌着四条河流:津水河、象峪河、乌马河和咸阳河,其中以乌马河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乌马河也是我最熟悉而陌生的一条河,乌马河主流发源于太谷南山,向西北流淌经清徐县,流入祁县境内,就从我的故乡村北穿过。虽然由于气候和人为的改变,乌马河难得有水流淌,但是细软的沙滩和种满柳树的清凉河岸依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但是我并不了解这条河,最早看到乌马河的上游是三年前的榆社寻访中,曾途径漳河北源和乌马河的分水岭。这条小的名不见经传的河流,同所有的河流一样,亿万年来哺育了悠久的晋中文明。
【乌马河】
【乌马河瀑布】
连续几天的阴雨把仲秋的天空洗的湛蓝,我们一行从阳邑村开始沿乌马河向太谷南山行进,算是做一次对乌马河的上游的常规寻访。由于公元2000年前后的行政区域重划变更,这长达一百二十多里的乌马河两岸如今都归入到了阳邑乡。
由于今天刚转晴,早上起来是弥天大雾,所以一直到上午九点我们才出发,一路目不斜视朝南山深处狂奔。当车行至南山深处的杨庄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喜振奋,一段乌马河峡谷中呼啸奔腾的河水,形成了一段汹涌跌宕的瀑布,激荡的河水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如此壮观的瀑布对于我这个生在乌马河边,被乌马河水滋养长大的人还是第一次目睹。由于我不太钟情于自然景观,从未参观过那些著名的瀑布类自然风光,亲切的乌马河瀑布定当是我永恒的记忆了。
【秋高气爽】
【望之生津·沙棘】
【摩崖造像·局部·北齐-隋】

【摩崖造像·题记·(北齐)武平七年】
在乌马河两岸残留着众多的古寺庙、古遗址、古墓葬、古民居村落、石窟寺以及摩崖石刻,其中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信寺和白燕遗址为其代表。今天我们到达的第一个目标物是一处北齐至隋代的摩崖造像,虽然它规模不大,艺术价值不高,但它残留着完好清晰的北齐武平年、隋代开皇年的大片发愿文和题记长达数百字之多,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祁县太谷榆社辽县一路,是北朝时期晋阳·邺城的连接线,这一路上遍布着众多的北朝(特别是东魏和北齐)民间小型石窟寺和摩崖造像,这一线的很多区域由于石质本身很差,再经过1500多年的风雨洗礼和人为破坏,大多数已经消失或行将覆灭。
【寻找......】

【塔寺遗址·陶片·时代不明】
“塔寺遗址”没有见到过全面的记载,但这是一处综合类大型遗址,位于乌马河右岸的悬崖边上。从河边捡到的陶片标本来看,其时代可能要上溯到商周时期,比隔河相望的“庞庄遗址”要晚一些。也许这两处可能本来就是一个文化遗存,只是被乌马河隔开了而已。
塔寺村原本是个濒河小山村,现已被完全废弃。但这里的并没有清静下来,不知道哪里的暴发户看上了这块其实并不优美的临河高地,正热火朝天地建造新的房屋,不知道是用来小资居住,还是别的目的。开山造路的爆破导致山体崩塌,掩埋了位于河床边的一部分遗址。

【塔寺遗址·时代不明】

【摩崖造像·唐】
【塔寺遗址·铜钱·清】
在一处大型的寺庙废墟上,居然捡到了三枚品相很好的清代铜钱,可能是清代的香客们供奉给庙里的香火钱。作为寺庙的一部分,一处小型的石窟寺遗址残留在半山腰的石缝当中,石窟寺的崖壁上也残留着大段的摩崖题记,大约也有数百字之多,但是没有找到明确的时代落款,从造像的特征分析,应该是一处唐代摩崖。由于乌马河的河床淤积和河水冲刷,石窟寺已经大部塌毁。
在寺庙废墟上还残留着清晰的石墙和石基轮廓,在寺院后部的临崖上,还凿建有一处类似“修禅窟”的石窟,没有造像。遗址表面残留着包括众多的石刻构件和精致的重唇瓪瓦,看这些砖石构件的特征,可能是一处明清时期的遗迹。在坍塌的石窑前还找到一个尚未成熟的西瓜,哈哈......
【找到一个西瓜】
【窑子头村】
我们今天的主要目标是两处摩崖造像和一尊石刻大佛,由于早上大雾,出发时已经是上午九点多,辗转寻访至乌马河畔的窑子头村时,已经是中午12点了。我们是常规寻访不受时间限制,所以就在窑子头的一个老乡家暂作停留,同行的“太谷闲人”群友认识这家的主人,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吃点午饭,主人家就用家常便饭来招待我们。太谷和祁县无论从地理、历史、人情、风俗上说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祁太”常常被连贯起来称呼,所以饭菜自然也是一个味道,像在自己家一样吃的很舒服。
吃完饭稍事休息,我们告别主人家继续行程,下一个目标是一尊唐代的大佛,位于乌马河出山口的小白乡东里村,与著名的“白燕遗址”所在的白燕村东西相对。我曾经在寻访白燕遗址时路过这里,但没有进村。
东里村,是一个建在枣树林中的村落,要是按现时的时髦话称,东里村真是一个优美的“古村落”。虽然盲目的拆建已经破坏了村落的古老风貌,但是这片巨大的枣林中依然残留着足以令人惊讶的鳞次栉比的古代民居建筑和寺庙。
【大红枣】
【东里村】





【东里村·古民居·清】
进入东里村,就在一片古民居院外缀满大枣的树荫下,坐着几位年长的老乡,我们停车询问有关“大佛”的情况,得到的回答是“早在十几年前就被人偷了”。东里大佛按照《中国(山西)文物地图册》的信息,是一尊高两米多的唐代石刻造像,已经被盗十几年了,七年前出版的“文物地图册”上还在列。
既然大佛没有了,而我们已经到了这个现场,索性看看村里的民居和寺庙吧。整个东里村内外种植着大量的枣树,令人垂涎欲滴的深红大枣触手可摘。虽然没有经过老乡的允许,我们还是边走边摘吃路边的大红枣,真是香甜可口......
虽然经过了严重拆改,东里村内依然残留着不少的古民居,一色的高墙大院,典型的晋中清代民居特征。另外,村里还残留着李靖庙和三官庙两座寺庙,大致保存完好。
【东里村·李靖庙戏台·清】

【东里村·李靖庙·正殿及壁画】
【东里村·三官庙·清】
【东里村·三官庙·正殿】
【阳邑村·净信寺·明、清】

【净信寺·彩塑·明】
净信寺是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一座古老寺庙,有寺内保存的两块唐碑为证,但是现存的寺院建筑物及其附属的彩塑和壁画,均为明清等晚期遗存。寺庙规模巨大,建筑精良,布局特殊,是晋中著名的寺院之一。我先后来参观过五次,这是第六次到访。寺院正在维修,各殿均锁闭,得到看护人的允许,我们从门缝里拍了一点彩塑照片。
【咸阳村·龙门石窟·北朝】


【咸阳村·龙门石窟·北朝】

【太谷南山·咸阳河·龙门口远眺】
时间已经是傍晚六点了,仲秋的天气,这个时分已经是光线很暗淡了,但我们还是趁着夕阳的余光,前往今天的最后一个目标物---
龙门石窟。石窟位于咸阳河出山口的岸边悬崖上,共残留大小窟龛十六个,洞窟内的造像经过人为破坏和自然的风化,已经残留无几。洞窟内没有题记残存,从造像风格来看,当是北朝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