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声增美】
---
初上镇河楼 ---
关于镇河楼的博文以前曾发过一篇,但是很肤浅,自己都期待着更新一下,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这次在一位文友的鼎力帮助下,总算了却一桩心愿,如愿登上镇河楼。我与镇河楼的渊源开始于何时已经说不清楚了。我外婆家就在贾令镇河楼西巷里,但是去外婆家的时候我实在太小了,以至于对镇河楼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但是到今天为止,我看镇河楼的次数很多了,最近几年内,至少每年一次,然而每一次都是在她脚下望而兴叹!今天是第一次堂而皇之地登上镇河楼。稍有点讽刺意味的是,我登上过的历代楼阁不少,自己家的楼却没登过。
【“省保”标志碑】
【镇河楼·明·全景】
【镇河楼·明·楼身仰视】
镇河楼位于祁县古城以北十里的贾令镇大街南口,是一座明代修建的砖木结构高层建筑。关于镇河楼的建造年代,有三种说法:(1)口传镇河楼建于明洪武初;(2)是旧版《祁县志》的记载“天顺间建”;(3)是明宣德年建。
《祁县志·卷二·宫室》中记载了一句话“镇河楼在贾令镇南门,天顺间建,嘉靖间重修,阎绳芳记。”这条记录中的“天顺”是公元1457
-1465年之间,这是镇河楼建造的最直接的时间记录。很麻烦的是,这同版县志中还真有一篇阎绳芳撰的《重修镇河楼记》,该文这样说:“贾令镇中街旧有楼,宣德间镇人以斯有驿署而拆建之,壮并峙之观也。殆嘉靖丙申......而更修之。......并高于千仞,则河水之流声又于我祁而增美矣。”这段话阎绳芳说的很明确(本博文的题目即选自这里)。按照阎绳芳的“记”我们大致认为:镇河楼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间重建,嘉靖年间重修。现存的镇河楼当是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重建之遗存,距今已近600年。
可见“县志”这个东西虽然是“信史”,其可靠性也很有水分啊。如果没有阎绳芳的这篇“记”,那么镇河楼的始建年代就会定论为“天顺间建”了。如果仅仅是这个问题倒无关大碍,毕竟“洪武”“宣德”“天顺”都是一个朝代,就算不是一个朝代,对镇河楼的文物价值也没什么影响。但是这个事情,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那些不去实地调查而凭借“县志”写文章的人......
【镇河楼·明·上檐转角铺作】
【镇河楼·明·平座柱头】

【镇河楼·明·底层背面(北向)副阶】
【镇河楼·明·底层副阶转角】
以前看一些能够找到的资料,一直以为镇河楼是四檐两层楼阁,今天亲上镇河楼才知道她是三层,即平座也是一层,而且并非暗层,是明层---
不仅可以登临眺望,而且设有通往上下层的楼梯。
从镇河楼内部结构来看就很清楚她的构造了:(一)虽说是砖木混合结构,其实是纯木结构的,底层的砖砌门洞几乎与木构架是完全分离的,而且底层的砖砌门洞并没有顶,其顶就是平座层的地板。因此我怀疑,镇河楼初建时本就是一座纯木结构的三层楼阁,可能是后来重修时加砌了底层门洞,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二)镇河楼楼身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因为周匝副阶成了五间·四间。楼身四根角柱为通天柱,这四根通天柱构成了镇河楼的主框架结构,而前后明间的平柱,与左右山面的中柱,均为上下层对接而成,这从平座层内部看的清清楚楚(下下图)。
(三)副阶与楼身是两个木构系统,(除通天柱外)楼身是两层立柱上下对接,中间加了一层平座层;而副阶系统则是三层,平座层也有自己的副阶。这就形成了镇河楼楼身与副阶的“回”字状结构。
(四)底层和平座层副阶的劄牵兼做柱脚枋。柱脚结合方式既不用缠柱造,也不是叉柱造,而是用合榙平放在柱脚枋上,但是柱中心可能有榫卯。

【镇河楼·名·平座层副阶内及平座出檐后尾】
【镇河楼·明·顶层、底层楼身明间平柱结合状况】
【镇河楼·明·第二层内景】
【镇河楼·明·平座柱脚与底层副阶的结合部】
【镇河楼·明·顶层柱脚与平座层的结合部】

【镇河楼·明·二层楼梯】
【镇河楼·明·顶层楼身原装勾栏】
【镇河楼·明·顶层外檐后尾】
【镇河楼·明·顶层转角铺作后尾】
【镇河楼·明·顶层梁架】
【镇河楼·明·顶层山面梁架】
【镇河楼·明·远景】
镇河楼从来被称为“昭馀胜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标志性文物古建筑之一。镇河楼坐北向南,楼体通高约17m,建于高约70cm
的砖石台基之上,底层副阶的最外檐角东西通宽约16m,南北纵深约15m。四檐十六角前端均悬挂惊雀铃随风摆舞,悦耳之声传送遥远。
楼身底层有砖砌的门洞,高约4m,宽约3m。基座内中空,自一米高的神坛底座以上到顶部设左右壁龛,据说龛内曾塑有“风调雨顺”四大天王。
基座上最底层周围22根立柱形成副阶,其中18根立柱位于外围,支撑基座出檐以及之上的平座柱脚。四个转角处的大角梁下,各设置一根立柱,以分担走廊楼板下传在大角梁上的负重。
镇河楼木结构楼身外观呈四檐歇山顶:第一层檐为砖砌基座出檐;第二层檐为平座出檐;第三、四层重檐是楼身出檐。四层檐下共铺装枓栱88朵,疏密有序。其中:
第一层檐下设22朵。前后明间各补两朵,次间、尽间及左右两侧山面无补间。除角柱头五铺作双下假昂外,其余斗拱均为四铺作单下昂。
第二层檐下设20朵。前后明间各补一朵,其他补间无。除四角柱五铺作出双下假昂外,其余均为五铺作无下昂。
第三层檐下设24朵。前后明间、次间各补一朵,尽间及左右山面无。斗拱均为五铺作,角柱出双下假昂,其余出单昂。
第四层檐下设22朵。前后明间各补两朵,其余柱头及补间均有一朵,而且均为五铺作双下昂。

【八十年前的镇河楼(翻拍至《祁县老照片》)】

【昌源河畔贾令镇】
沧海桑田,随着厚重的历史书一页一页翻过,繁华的驿道已成为历史云烟,曾经因为坐拥“官道”而车水马龙、喧嚣繁闹的贾令古镇,如今已是一片寂静,甚至都显得有点偏僻了,尽管它距离县城不算远。而贾令镇河楼,是祁县境内现存最高大雄伟的单体木结构古建筑,其壮观的身姿和复杂的木架构,使她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显著的地标,不仅在祁县,即便在晋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纯木结构高层古建筑。早在三年前我写镇河楼的第一篇博文时,就满怀信心地期盼她有朝一日能跻身“国保”,因为这几乎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今年五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名单上依然不见她的芳名,天意乎?“人意”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