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快!
(2020-03-21 10:27:49)最近,两则消息颇引关注,都是关于疫苗的。
当地时间16日,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宣布,美国研发的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当天开始进行第一阶段临床试验,首位入组志愿者,43岁的詹妮弗·哈勒已接受试验性疫苗注射。临床试验在位于西雅图的凯撒医疗集团华盛顿卫生研究所进行,45名志愿者将参与试验。该疫苗名为“mRNA-1273”。一期临床4个月。
同一天,3月16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少将领衔的科研团队所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在其接管的武汉病毒研究所启动临床试验,将招募武警在武汉同济医院进行。一期临床为9个月。
人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谁快?
为什么这么急?现在已经一百多个国家的数十万人被这种冠状病毒感染,数百万人存在感染的危险。已经数千人死于这个疾病。而我之前说了,细菌感染的疾病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而病毒引发的疾病,除了自身的免疫功能,除了自身之前得病获得的抗体,就只能依赖疫苗接种获得抗体了。
最早的疫苗就是我们熟知的牛痘。这是一种可以让奶牛乳房长痘的病毒,但与人的天花病毒非常非常接进,于是英国医生爱德华将牛痘病毒涂抹到人身上,让人获得了对天花免疫的抗体。天花这种病毒疾病就这样被人类用疫苗消灭了。被疫苗消灭的还有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麻疹,腮腺炎,白喉等。
不过,上述疫苗有的是用活体病毒,如牛痘,有的是用灭活或者减活病毒制作的,有相当的致病风险。现在已经基本不用了。
现代疫苗早已不再这么古老。疫苗的研发充分运用了分子技术。大致来说,主流疫苗有四类,分别是:DNA基因疫苗;mRNA核酸疫苗;蛋白质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前述美国研发的是第二类,mRNA核酸疫苗;而陈薇团队的重组疫苗属于第四类病毒载体疫苗。
简单说,DNA基因疫苗,是把病毒的DNA基因放倒“粒质载体”上,被接种后被免疫系统“识别为”病毒,或者说,制作一个内藏病毒的木马,让受体免疫系统把它当作病毒来攻击,相当于人得了一次冠病,从而产生了自身的抗体。这种疫苗目前比较领先的是美国INO公司,它与中国一家公司合作生产,疫苗名称INO-4800疫苗。比尔盖茨给这个公司捐赠了900万美元用于研发。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疫苗就是这家公司研发的。
蛋白质疫苗就是人工合成病毒表面的S蛋白。冠状病毒名称来源就是它表面的冠状棘突,被称为S蛋白,它的作用是抓住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从而得以进入人体细胞进行大量的复制。蛋白质疫苗的制作就是用分子钳技术把S蛋白剥离出来包裹到一个完全无害的核酸表面,伪装成病毒从而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相当于让一个好人穿上坏人的衣服去演一出抗原攻击的假戏,诱发人体的免疫抗体发起攻击。研制这种疫苗的是一家澳大利亚公司,位于昆士兰。
现在来看看前头提到的中美两国疫苗。美国那家是核酸疫苗。我们说过,病毒用于劫持体细胞的是抗原,一种核酸,而核酸疫苗就是在体外合成一种表达形式的核酸mRNA,这种核酸被接种到人体后,会被翻译成人体能识别的病毒抗原核酸mRNA,从而达到激发免疫功能的作用。就好像派个外国人来执行任务,而我们能够翻译出他的作战方案。这种核酸疫苗的最大好处就是跟病毒不沾边,所以不用进行一年的动物安全性实验,研发出来后可以直接进入临床。所以,美国那家公司因此大幅领先进入临床。而且,三期临床的间隔时间都比较短。乐观的话,这个疫苗可以在半年内面世。
前面说的疫苗,要么是真的敌人或半死不活的敌人,要么是木马装敌人,要么是穿戏装的假敌人,要么是外国人的敌人,现在来看陈薇团队的。
陈薇团队的重组疫苗。听名字就知道这是把病毒大卸八块以后再重组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安全,让它无毒无害。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尽管被分子钳剪碎了,但尸块依然是病毒尸块。所以,这是一种风险比较大的疫苗。对它的研发会慎之又慎。之前,陈薇团队在驰援非洲对抗埃博拉疫情时就用这种方式研发疫苗,历时5年,从2014年持续到2019年,也就是去年才研发出来,与美国的强生公司几乎同步。这已经就不软了,强生是世界顶级的生物医药公司。它现在也在研发冠状病毒疫苗,也是重组疫苗,但,为什么落在陈薇团队后面了呢?这也是我疑惑的地方。按说,实验室半年,动物实验一年,才能开始临床,尤其是,动物实验必须有灵长类动物(猴子),这是全世界都不能逾越的程序。而陈薇团队用了不到两个月就进入临床了。研发埃博拉,他们与强生同步,这次,又是同时开始,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埃博拉基础,为什么强生落后了。只有一个解释:这个疫苗的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已经作过了!是谁,又是什么时候,在哪儿作的?这个,你只能去问陈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