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高加索,天边教堂

标签:
格鲁吉亚卡兹别克雪山高加索卡兹别吉圣三一教堂 |
分类: 漫游札记 |


可以负责任的说,我在高加索三国拍摄的照片中,最美的莫过于格鲁吉亚;而在格鲁吉亚的照片中,最美的莫过于群峰环绕的圣三一山巅教堂。
又是圣三一?昨天说的第比利斯那个不也是圣三一教堂吗?对!在东正教国家,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圣三一教堂,不仅在格鲁吉亚,在俄罗斯的谢尔盖耶夫,圣彼得堡,在罗马尼亚的锡比乌,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你都可以看到圣三一教堂。
圣三一是对基督教基本教义之一的三位一体的尊称,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就是说,圣父上帝耶和华、圣子基督耶稣及其显圣的神灵同为一体。而东正教更依据圣经记载,耶稣在受洗的时候上帝将圣灵显示为一只纯洁的鸽子,所以基督教教义中将圣灵全息为鸽子形象。在俄罗斯最古老最具典范意义的诺夫哥罗德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十字架上,你就可以看到这只铅灰色鸽子。所以,在国外教堂前广场上,千万不要去追逐抓取鸽子,它们很可能就是圣灵的全息显现呢。
三位一体的教义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四世纪在《尼西亚信经》中确立的。也正是在君士坦丁堡的这次西尼亚公会议,确立(东)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合法并立为国教,为区别于西罗马(意大利罗马)基督教,将其确定为基督正教,由是,东正教诞生,同时确立三位一体教义在东正教的不可动摇的基本教义,基于这两个原因,所以在东正教教区更多见圣三一教堂。
既然说到这儿了,索性多说两句。基督教分为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大教派。新教主要分布在北欧、美、英,国内把其称为基督教以区别前两者,这是不对的,是以偏概全,应该叫做基督新教。至于天主教,这是基督徒到中国来传教时将其本土化的一种译法,与其本意相去甚远,但以讹传讹也就这么叫下来了。当初传教时,没有找到与基督教相对应的中国称谓,于是根据中国“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的传统文化起名天主教以彰显上帝至上。事实上,被译作天主教这个词( Catholic )英文的本意是普世,是至公,其组织亦名为基督教公会,所以译作基督公教更适合。而天主至尊的含义则与其普世至公的含义正好相反。如果对应东罗马基督正教即东正教的叫法,应该是西罗马基督公教,简称西公教。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见。
篇头的圣三一教堂位于第比利斯正北接近俄格边境处的一座山上,从第比利斯出发,我们的大巴车一路向北。中途要翻越海拔 3000多米的莫可沃尔伊雪山,沿途高山峡谷,风景非常优美。山顶有一座俄格友好纪念碑。这当然还是哥俩好的时候修建的,但在 2008年,俄格之间爆发战争,俄罗斯以所谓保护格鲁吉亚境内的俄籍居民为由出兵占领了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扶植当地闹分裂的政权宣布独立,建立南奥塞梯共和国,引起格鲁吉亚愤而退群,退出了俄主导的独联体。至今,俄依然驻兵南奥塞梯,而那个所谓国家也只有俄罗斯和委内瑞拉承认。所以,这座俄格友好纪念碑,看上去十分尴尬。
翻越雪山后,就能看见高加索山脉在格鲁吉亚境内的最高峰、海拔 5000多米的卡兹别克山了,山前一座海拔 2300米的山头上,就是我们将要参观的圣三一教堂,它也是格鲁吉亚海拔最高的教堂。山脚下的卡兹别吉小镇是我们将要入住的小镇。
篇头那幅静谧、空灵的圣三一教堂照片是我此行比较满意的一张照片,也是一张来之不易的照片。
教堂建在高高的山头上,大巴车是上不去的,需要分乘当地景区的越野吉普,而且在山上滞留的时间和来回的车牌号都是固定不变的。
站在山下的停车场抬头望去,铅灰色的苍穹下,教堂伫立在大山之巅,孤独而寂寥。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把教堂建在那儿,是为了让朝圣的路更艰难更不易,更考验朝圣者的意志?至少对我们来说,如果没有越野吉普,我是无论如何不会爬上去的。
陡坡,急转弯,车内的我们被抛来抛去,司机也是不停的鸣笛提示急转弯处的对方来车。忽然想到一个或许有些关联的词:抛售。
之字形的山路向山后延伸,终于从后山爬上山脊。山脊上相对平坦开阔,圣三一教堂就伫立在长长的山脊尽头一个小山包上。
越野车停在小山包脚下,游客纷纷下车往山上的教堂走去,而我,另有打算。
从这个角度看,教堂高高的耸立在蓝天白云下,虽然巍峨,却缺乏新意,而越野车爬上山脊那个瞬间看到的教堂却是融入在大山背景下的,正是我想要的效果。看了一下时间,四十分钟;看了一下路程,不到一公里。毫不犹豫的沿着车来的方向拔腿往回跑,边跑边回头边拍照。
终于跑到车爬上山脊的那个点。此时,教堂已经深深的没入大山的怀抱。于是有了篇头那张照片。站在马路中间,我又拍下了这个值得记住的地点。
再返回教堂,没有顺公路原路返回,而是从一条山间小路直奔教堂。而镜头中的教堂也随着距离越来越近而从大山中越升越高,逐渐探出山边,逐渐投入蓝天白云。
站在教堂墙外回头看,我惊异的发现,我拍摄教堂所站的那个点,本身就是一幅很美的画:所有的线条,右侧公路,中间小路,两边的山坡,远处的山脊,所有这些线条都向画面中心我站的那个点汇集,非常奇特,也非常上像,这两幅照片可以说是一对,相互拍的,都很漂亮,不分伯仲。
还有篇头那幅卡兹别克雪山的照片,那是在宾馆四楼外挂逃生楼梯处拍的。没有了碍事的前面建筑遮挡,画面干净多了。清爽多了。那个地方是不许游客去的,大门保安发现了我就朝我使劲叫喊挥手。我没管他,光速按了几下快门才退回楼道去的。所以,随团旅游,要想拍几张自己满意的照片,除了舍得跑路舍得登高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偷偷告诉你:脸皮要厚一点儿。


















.山下的卡兹别吉小镇。
天马
.上面三张来自俄格纪念碑,白发者是我们的大巴司机,格鲁吉亚人。
卡兹别克雪山日出
满是急转弯的之字形盘山路。
装饰的如书房的酒店大堂
闪耀着金属光泽的丝绒般苔原植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