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高加索,荒原亚细亚

标签:
外高加索亚美尼亚中亚细亚草原鲍罗丁 |
分类: 漫游札记 |
也是地理知识的不实,也是出游功课的不实,出行之前,看到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三国名字,知道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于是想当然的到旅游地图的欧洲部分查找,不料未果,后来却意外的在亚洲找到了这三国。
与有大海分隔的南北美洲,非洲,澳洲,南极洲不同,欧亚两大洲同处欧亚大陆板块,分界原本就不分明。南面好说,有地中海和黑海以及连接这两个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分隔。东面分界的乌拉尔山是上初中时就学过的。所以,尽管苏联绝大部分国土在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但由于首都在欧洲因而划归了欧洲,当然,这是政治版图的划分。但对于我们而言,却往往把政治版图和地理版图混为一谈,比如上述位于高加索山南麓的三国。
在我们这代人的概念中,高加索山本来就是苏联的“内山”,他们的一个姓斯的领导人就是高加索人,就是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人。但苏俄的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以后,我们却没有及时把高加索从“内山”的概念中摘出来。但实际上,不但从政治版图上三国已经分离出来,而且在地理版图上,高加索山从来就和东西两边的黑海、里海一起构成了亚欧的南北分界线:高加索山北麓是俄罗斯所在的欧洲,而被称为外高加索的南麓则是亚洲地界了。于是,这三国被西面的黑海,北面的高加索山,东面的里海三面围堵在一块不大的地方,像一块陆狭,被称为外高加索三国,与南面相邻的就土耳其和伊朗同属中亚细亚。
十八世纪,叶卡捷琳娜大帝领导的俄罗斯达到鼎盛,与欧亚的贸易空前活跃,其商贸通道有两条:东亚的商人会从号称“伊斯法罕半天下”的最大商贸集散地波斯首都伊斯法罕沿里海东面的中亚细亚荒原一路北上前往俄罗斯,货物多是羊毛、丝绸、茶叶、瓷器等,是为东路。而藏红花、胡椒、香料以及欧洲商品等,则从小亚细亚的土耳其黑海口岸取道里海西面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所在陆狭,翻越高加索山前往俄罗斯。
当年,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登基,圣彼得堡曾举办了一个画展,后虽因经费问题取消,但大作曲家鲍罗丁为其中一幅题为《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油画写的同名配乐,却以其朴实优美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到广泛流传。鲍罗丁在标题注释中写到:“在寂静、荒漠的中亚细亚草原上,隐隐传来宁静的俄罗斯歌曲,马和骆驼的脚步声和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调由远而近地传了过来。一支波斯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正在安然无虑地穿过广阔的荒原。商队逐渐远去,俄罗斯歌曲和古老的东方歌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们的回声长时间萦回在草原上,然后逐渐消失在荒原上空。”
画作失传了,配乐却成了世界名曲。乐曲由两个主题交错发展而成。引子由第一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轻轻持续地奏八度泛音,色彩凝聚而透明,像沙漠上抖动的热空气,创造出一种寂静、空旷的背景效果,在这个背景下,由单簧管和圆号奏出了俄罗斯歌曲的主题,旋律轻悠宽广、辽阔空寂。这是俄罗斯士兵的主题。随后,在弦乐器拔奏出马和骆驼的脚步音乐背景中,由英国管奏出平稳安祥、甜美迷人的古老东方旋律,悠远、悠长、忧伤,充满异国情调。这是波斯商队的主题。两个主题在多次反复中渐渐增强,直至达到全奏,庄严、宏大,气魄雄伟。反复四次后,音乐逐渐减弱,商队渐渐远去,主题片断在断断续续中再现,音乐越来越轻,商队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荒原的尽头。
本来我们在亚美尼亚的行程中是无缘领略外高加索的中亚细亚荒原景色的,无奈,人缘太好,当大巴行驶过一个山坳时,领队李益主动问我们要不要停车看看风景, 15分钟。本来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山谷风景就没来得及拍下来,一听能停车,立刻欢呼起来。李益还说,好像我们表现的不太热烈,我立刻在车门边使劲抱了他一下:“这个算热烈吧!”然后片刻不敢耽误的跑向坡顶。想象中的中亚细亚荒原就这样毫无预兆却又波涛汹涌的冲进镜头。
不似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祁连山草原,也不像寸草不生的新疆戈壁滩,中亚细亚的荒原有黄沙起伏的沟沟坎坎,也有青草涂抹的条条带带,其中还象征性的点缀上低矮灌木的星星点点。果然荒原!但,正是这样的荒原,才最能展现鲍罗丁笔下看似空寂、寥廓,实则庄严宏大,气息宽广的意境。
镜头中,荒原不是一马平川而是丘壑起伏,土黄,青绿,灰蓝,赭石,油画般的色块交错镶嵌,色彩丰富却绝不绚烂,极具画面感。在远山冷峻的夹持下,很像我们北疆一望无际的阿尔泰山谷牧场,寂静,广阔,略带一点苍凉。此时,如果有一支哈萨克鹰骨笛和蒙古乎麦在不远处和声一曲,那就更棒了。
这就是高加索,这就是我悠远记忆中的高加索,我终于看到它了,心里被满足感充盈,外溢。我对李益说,有你送的这个 15分钟的临时停车点,有我镜头中的这几张随手拍的画面,我此行的主题:高加索,就站住了,就具体而鲜活了。就像一根脊骨,支撑了我的整个外高加索游记系列。谢谢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