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风波两面解
(2018-03-31 13:40:08)分类: 随笔 |
俄罗斯与欧美国家因斯克里帕尔父女中毒事件引发的的外交风波愈演愈烈,据中新社报导,俄外交部召见了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的驻俄外交使团领导,通知他们,俄方将按照数量对等原则来驱逐上述国家的驻俄外交人员数量。俄方的这一措施是对这些国家驱逐俄外交人员的回应。
至今,加上此前的英米两国,共有25个国家驱逐了151名俄罗斯外交官,包括:英国(23名)、米国(60名)、加拿大(4名)、乌克兰(13名)、阿尔巴尼亚(2名)、挪威(1名)、马其顿(1名)、德(4名)、法(4名)、意(2名)、西(2名)、荷(2名)、捷(3名)、波兰(4名)、丹麦(2名)、瑞典(1名)、芬兰(1名)、罗马尼亚(1名)、立陶宛(3名)、匈牙利(1名)、爱沙尼亚(1名)、克罗地亚(1名)、拉脱维亚(1名)、澳大利亚(2名)、爱尔兰(1名)。
此外,英国,冰岛,瑞典,丹麦,澳大利亚、日本和波兰都将抵制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杯。
可谓史无前例!
对于数十个国家齐刷刷的采取行动驱逐一百多个外交官,各方如何解读?看了这二十多个国家,都是一个理由:残忍毒杀斯克里帕尔父女。而俄罗斯方面的说法是,这些国家都是受了英国的策动。对此说法,我想,正常人都会觉得难以理解。
任何一个国家,驱逐外交官都是仅次于断交的国家层面的重大外交行动,仅仅凭一个与己无关的没有证据的“策动”就能做出决定,谁也不会这么冒冒失失的吧!这些国家又都不是那种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国家,一旦被国会、被民众追问起来却无言以对,除非这个总理或总统不想当了。
而另一个中央喉舌就灵活多了,它不是用的策动而是用的“跟风”,策动需要提供证据,而跟风就不必了,大家都是听说的,没有具体来源指向,法不治众。不过,这家全球闻名的报纸“海外版”还另有“重大”发现,可以从另一面来解读这个问题。它宣称:“英国请求这些国家驱逐俄外交官 结果被拒绝了,有11个欧盟成员国并未宣布采取此类行动”。还把这些话直接用作了题目,这就未免画蛇添足了。
原来,这家日报发现,除了米国澳国,虽然基本都是欧盟国家,但仍有11个欧盟国家不在此列。当然,报社主编的小学算术加减法学的不错,而且,思路也是对的:用这11个策动不成的来反证那25个是策动成功的,换个角度来帮助俄罗斯。但,它同样面临同一个问题:有证据吗?英国是如何向这些国家提出请求的,这些国家又是以什么方式拒绝的。带着好奇,我把那篇文章从头看到尾,还是没有找到这两方面的依据。还有,没采取行动就能推断是拒绝请求吗,如果用“谨慎”“观望”之类的词,是不是能给自己的说法留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呢?而更尴尬的是,就在这家“海外版”列出这11国名单的当天,其中的爱尔兰就宣布了驱逐措施。脸上当即“啪”的一声脆响。
其实,这家海外版还是笨了:采取行动的25国都是联合国成员,而193个成员国中“仍有”168个没有采取驱逐行动。你说,11个和168个相比,哪个更吸引眼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