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标签:
章丘铁锅洛阳纸贵 |
分类: 随笔 |
一夜蹿红,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可是当一夜蹿红毫无征兆的真的砸在你头上时,你会怎么样?肯定懵了!
章丘做铁锅的师傅就被砸懵了。
前两天,《舌尖上的中国3》在央视播出,片中介绍了章丘手工铁锅,介绍了章丘铁锅的品牌:“臻三环”和“同盛永”,介绍了同盛永在济南的实体店,介绍了铁锅的非遗传承人王立芳老人。这不挺好的吗?是啊,可谁也没有想到,烦恼也随之铺天盖地从天而降。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他们位于济南宽厚里的“同盛永”铁锅体验店里就被蜂拥而来的买锅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了,眨眼工夫,库存的3000口铁锅被一抢而空。有位来晚一步的大妈不甘心空手而归,竟然冲进柜台,拽下墙上的样品抱在怀里就不撒手了,是几名员工拼死拼活的才抢回来。关上大门都没用,人群就翻墙进院来找锅!
网上更可怕,仅天猫的订单就暴增6000倍,海外更是有几十万的订单砸向他们。甚至有人已经在违法抢注章丘铁锅的域名了。
面对这从未见过的大阵仗,疲于应对的铁锅师傅们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之下,发了个万般无奈的声明:
声明说,“公众不要再翻墙进厂和群体守候在大门外,厂里不卖锅。这几天有大量人员不顾阻拦冲进厂求证铁锅手工工艺也得到满意答复,后续厂方将不再开放参观。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留下美好的回忆就好。”
我特别欣赏其中的“洛阳纸贵,章丘无锅”,别看是铁匠师傅,可到底是齐鲁大地,传承的不仅有制锅工艺,还有两千年的孔孟文化,铁匠师傅发个不要翻墙的声明都能信手拈来一个洛阳纸贵的典故。
一口章丘铁锅,要经历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大大小小十几种铁锤工具,一千度高温冶炼,三万六千次锻打,直到锅如明镜,锅身遍布龙鳞纹,才算是生产出一把合格的章丘铁锅。这么费工费时的手工铁锅,在当今这个浮夸浮躁的社会,其境遇可想而知。也正如你所料,上世纪90年代,章丘铁锅就已经断档了。原因有二,一是现在年轻人很多都不怎么下厨自己做饭炒菜了,更不用说拿传统铁锅,想吃什么,拿起手机点个外卖就OK了;还有就是,人们迷信德国铁锅,迷信各种不粘锅,迷信各种全自动的电锅,这又笨又重的铁锅基本上就没人用了。
还好,几个有头脑的年轻人看到了沉淀在章丘铁锅上历史价值,他们成立公司,为章丘铁锅申请了品牌商标,把还在世的老师傅请回来,其中就包括电视中那位八十三岁的王立芳老人,老人在章丘打了一辈子铁锅,当地许多铁匠都出自他的门下。在他的带领下,沉寂多年的章丘铁锅手艺又在同盛永的招牌下叮叮当当敲敲打打的复兴起来。
说起同盛永,那可是个千年传承百年匠心的老字号了。章丘铁匠,始于唐而盛于元。民.国二十二年,几个章丘铁匠在泉城济南设立了同盛永铁匠铺。公私合营那会儿曾被官家收编了,最近才又恢复老字号,由八十高龄的老匠人王立芳一家挑头,铺子里一共60来人,砸锅打铁,技术娴熟的一天能打出十几口锅,新手也就是几口锅而已,年产铁锅一万来口,不为挣大钱,只为祖辈相传千年的手艺不要在自己这一代失传了。
对于一夜蹿红,洛阳纸贵,铁锅的传承人非常淡定。他们希望自己能坚守章丘匠人的匠心,也希望买锅人能够冷静消费。三万多锤敲打而成、锃明如镜的铁锅,不仅是章丘铁匠的劳作,更是他们的心血。他们在每口锅上都錾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每一个买主都了解章丘铁锅,了解铁锅的工艺,了解铁锅上的名字,了解这种纯手工铁锅的与众不同。可据他们观察,来买锅的人,99%都不会使用和保养,甚至拿锅都不会拿。这就好比一件为王妃量身定制的超凡脱俗的梵克雅宝首饰戴在了暴发户包养的小三身上,白瞎了工匠的一番苦心雕琢。章丘的匠人们同样也希望他们费尽心血做出来好的东西,也能找到了好的知音,而不是被毫不懂行的人盲目抢购一空,过后却因不会用而丢在厨房墙角任其锈蚀朽烂。
而对于自己,他们心里明镜儿似的。“我们就说火了有什么用呢 ?如果火了,就粗制滥造、加产,为了赚钱,到最后死掉的是自己 。火得也快死得也快,其实这个时候更应该先静下心来,把东西先做好。” “如果一心想着挣钱的话,质量也保证不了,那样就成为了章丘铁锅的罪人了。”
章丘铁锅传承人告诉记者,由于他们的手工铁锅产量每年只有几千口,无法满足瞬时出现的数十万口铁锅订单。手工的东西不可能走量,为了维护品牌的纯真性,目前已暂时下架了电商平台的铁锅商品并关闭网店。而对砸向他们的数十万订单他们一单都没接。他们 “就一个目标,把手艺传承下去,打好每一口锅。”
“我们是手工的东西,手工的东西不可能做那么多,还是不要让大家抱太高的期待,能给匠人一个潜心做事的环境。”
”静下心来做事,不要把技艺的传承染上过多的金钱味道”,只有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才能说出这段金子般的话。
为章丘匠人们矢志不渝的匠心点个赞!
看师傅们的工作台上,大大小小的锤子十余把,你就能想象一口铁锅有多费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