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加拿大 贾斯珀冰原

标签:
贾斯珀国家公园哥伦比亚冰原帕塔哥尼亚冰原阿萨巴斯卡冰川莫雷诺冰川 |
分类: 漫游札记 |
本篇又是一篇枯燥的科普:冰盖,冰原,冰川,冰舌,冰碛,冰湖。尽管枯燥,为了说清楚,也只好硬着头皮写,冒枯前行。
从班夫到我们将要游览的哥伦比亚冰原有200多公里,但一路风景并不单调,有雪山、湖泊、河流的陪伴,尽是兴奋点。
这是是一条几百公里长的山间公里,名字就叫冰原大道,起点是坎莫尔,终点是贾斯珀。关于坎莫尔,我会在稍候的博文中浓墨重彩的写,今天按下不表。
冰原大道沿着弓河河谷溯流而上。河谷很宽,也很平缓,不需要翻山越岭,不需要七拐八弯。弓河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宽敞平缓才选择在这里蜿蜒。这么宽的山谷,没有任何限制,想怎么流淌就怎么流淌,很多时候就随性的在卵石滩上恣意漫流,拐弯的地方就又合成一股,静静的从桥下穿过。从班夫到弓湖的200多公里,海拔高度不过才上升了300米,千分之一点五的坡度,所以更多的时候,河面就是一泓静水。
有一段大道两边长满北美小叶杨,仲秋时节,小叶杨披上了明黄色的秋装,非常亮眼,被当地人称作金色大道。但行进中的大巴车司机不允许我到车前排拍照,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它们从窗外一掠而过。但是也有了一个发现,大道两侧没有人烟,却架设了很多过街天桥,都是大块山石垒砌的双拱形状,桥上不是水泥路面也没有护栏而是铺着泥土长着草木。原来,这些都是为野生动物跨越公里而架设的。所以,你看不到在欧美公路边常见的野生动物警示牌,更看不到被飞驰的汽车撞死的动物。你能明显感觉到加拿大人对野生动物的悉心和对原始自然的敬畏。或许,这个理念来自印第安人,他们认为,野生动物是这里的原住民,我们人类不过是闯入者。
大巴车停在弓湖岸边。这是到班夫公园的每一位游客必到的地方。事实上,你在网上看到的很多有关班夫的图片都来自弓湖:两边山坡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在湖面牵手,形成一个大大的V字,一条洁白的雪线横在中央,水中是大V和雪线清晰的倒影。不过那些照片多是摄影师们不辞辛苦的守候湖边,等天空中出现玫瑰色朝霞或傍晚彩云满天的时候拍摄的,而我们拍摄到的则是水天一色澄澈湛蓝的弓湖,够美丽却不够漂亮。
弓湖被确认为弓河的最主要源头,周边山峰消融的雪水和冰川融水通过山涧溪流从四面八方汇入弓湖,再集中统一的供给弓河,源源不断。它提示我们,弓湖已经到了,哥伦比亚冰原还会远吗?
哥伦比亚冰原是北美最大的冰原,500多平方公里。听起来够大的,但和世界三大冰原:南极冰原,格陵兰岛冰原,以及南美阿根廷的帕塔哥尼亚冰原相比就太可怜了,不用说前面两个最大的,就同样是陆地冰原的帕塔哥尼亚,面积就是哥伦比亚冰原的25倍!所以你能想象,当我们面对哥伦比亚冰原时,多少是有些失望的。此前在阿根廷,我们曾非常震撼的面对帕塔哥尼亚冰原47条冰川中的一条:莫雷诺冰川,30多公里长,前端宽度4000多米,前端高度76米,犹如一堵高悬头顶随时会压下来的25层楼高的冰墙,气势逼人。而我们此次见到的哥伦比亚冰原最大的两条冰川之一:阿萨巴斯卡冰川,宽度仅百米,冰川的前端不过是匍匐在地的薄薄一层流淌着融水的冰壳。
两个冰原在地理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所处纬度相同,分别是南纬和北纬的52度;所处山脉高度相同,都是海拔3000米左右;都处于所在大陆的“脊梁”,南美的安第斯山和北美的洛矶山。 那么,为什么两个冰原的体量却会有这么大差距呢?
说冰原,首先要说冰盖,冰盖就是陆地上冰做得盖子。不过,冰盖和冰原不一定同样大小,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就比它覆盖的冰原大很多,冰盖能深深的深入海水中几百公里远,最终在浮力的作用下,前端冰盖折断漂浮到海面成为冰山。帕塔哥尼亚冰原也是这样,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向外扩张,是大陆上不多见的“活的” 冰原冰川。但哥伦比亚冰原不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它实际上是在不断后退的。
冰盖可不是水结冰形成的,天山、长白山上的天池冬天都结冰,但那不是冰盖,不是冰原。冰盖是积雪不经融化直接从雪粒重晶化即重新结晶成冰。这样结成的冰,纯度更高,密度更大,透光性折射性更好,会呈现非常漂亮的蔚蓝色。当积雪足够厚,对下面的积雪造成巨大的压力时,重晶化的冰就产生了。显然,冰原生成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积雪多,不融化。符合条件的或者是高纬度,如南北极,或者高海拔,至少3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那么问题来了,超过3000米的高山比比皆是,如我们熟知的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等,为什么它们不能形成大冰原呢?陡峭!这些山脉过于陡峭且呈线性排列,不能形成高雪线台地,所以不等积雪达到重晶化程度就滑落或雪崩了。而两大冰原在这方面独有的优势为冰原创造了地势上的条件。
帕塔哥尼亚,西班牙语“大脚”的意思,它确实像南美大陆伸到两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一只大脚,西面来自南极水域的太平洋冷流和东面大西洋南下的赤道暖流所携带的大量水汽在段狭窄的陆地上方相会,为冰原提供大量的降雪,所以它不但是最大的大陆冰原,而且是活的、生长中的冰原。相比之下,洛矶山深处北美内陆,获得的降雪少得多,自然不能和前者相比。
当冰原的厚度超过一二百米时,底部的冰会在重压下稍稍融化,冰原开始流动并在山口处缓慢外溢,外溢的冰原缓缓流淌像一条河,这就是冰川,也有很多时候干脆译作冰河。冰川的流动速度从每年几米到百米不等。冰川的前端叫做冰舌。前面展示的是莫雷诺冰川的壮观冰舌,而此次我们则不仅是观赏而且有幸第一次踏上冰川:哥伦比亚冰原的阿萨巴斯卡冰川,到“舌头”上去触摸它的味蕾。
没有专业的探险资质,我们这样的游客是不能随意在冰川上乱走的,以防掉入暗藏的冰隙而丧命,只能在园方用小旗子标示的足球场大小的一块区域中浏览,时间也限定在15分钟之内,而且,只能搭乘专门的“冰原探险家号”全地形旅游巴士上冰川,这种大巴的最大特点是轮胎宽且花纹深,宽轮胎可减轻对冰面的压强,深花纹是为了防滑。
说实话,站在冰川上,除了冷,并没有更多的新奇感,和站在冬天的湖面江面感觉差不多。虽然说冰川是在流动的,阿萨巴斯卡冰川的流动速度是每年7米,但我们在冰面停留的那点儿时间内,仅有0.2毫米,头发丝粗细,微乎其微,根本感觉不到。只有看到巨大的冰裂,看到冰川边缘裹胁的冰碛时,你才会意识到这里是冰川。冰碛就是被冰川底部啃噬和冰川边缘刮蹭下来的山岩,冰川前端融化后,它所裹胁的冰碛堆积在山脚就壅塞出了冰川融水湖,我们在加拿大洛矶山看的很多湖光山色美景就是这些冰川和冰碛合力创造的结晶。
谢谢它们的辛勤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