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告别死亡三部曲之一
(2017-04-12 22:49:58)
标签:
预嘱 |
分类: 随笔 |
最近,一则《成年人都应该考虑生前预嘱》的文章被争相转载。争相转载,说明现在的人已经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自己能否选择有尊严的死,还是可能被“不得好死”?
在中国的语境中,“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不去咒别人死(当然只有好人才会这样做),也不愿意说自己的死。在大陆,对于自然和必然的生、老、病、死这四个字,普遍的情况是:大谈养生,不愿显老,害怕得病,忌讳说死。但我今天偏要借着这篇访谈文章大说特说“死”这个话题。
死这个话题其实并不比生的话题来的更小,所以我可能要分三部分来探讨,今天是第一部分:美好告别。
罗.点.点的访谈文章相信很多人都读到了,那里面反复援引的琼瑶给儿子儿媳的公开信可能也有很多人查看过了。再进一步,其实琼瑶的公开信完全是因为另一篇文章有感而发的,这篇文章就是刊登在对岸《今.周刊》上的《预约我的美好告别》,作者是陈玉华、杨明方。建议罗.点点所说的“成年人”都找来看看。如果你没有时间也没关系,我这里会有很多引述。
我们的探讨就从《预约我的美好告别》这篇文章开始。以下简称“文章”。
文章的开头就写的很好,我特别欣赏其中的两个词:“凝视”和“挚爱”:
“人生,终有一死,但我们一辈子在逃避这个结局。在科技发达下,越来越多人在医疗现场被延命加工,一息尚存,却毫无尊严。年初,亚洲第一部善终法案《病人自主权利法》立法通过,开启「自己善终,自己来」的新纪元。死亡,不再是禁忌与惧怕,而是生命的凝视与整理。清楚交代,告别挚爱。人生最后一哩,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
短短一个自然段,话题的三个层次便清晰勾勒出来了:
第一个层次,人终有一死;
第二个层次,临终前可能不受控的被没有尊严的“延命加工”;
第三个层次,自己善终,告别挚爱。
除了在饥饿的非洲,除了在极端宗教控制的地区,除了在没有信仰不讲脸面的国度,尊严,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试想看,你努力工作,期望提职加薪,艰苦创业发展挣钱,作慈善,其实还不都是希望自己活得更有尊严,更受人尊重?人们珍视自己的尊严,就像鸟儿珍视自己的羽毛一样。但是,当人们把几乎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能尊严的活着的时候,却鲜有人腾出一点点心思来想想自己如何能尊严的死。是不是?
我们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两件大事:生,和死,除此无他。死是和生同等重要的,人活一次不容易,会活好几十年乃至百岁;而死一次更不容易,会死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所以我们实在不应该忽略了死,相反,应该像善待生一样的善待死,所谓“侍死如侍生”。当然,我说的侍死是指单纯的对待死,不是指死后,不是给自己死后修豪华墓地,建纪.念.堂,树丰碑,白纸黑字写进限法、章程。死了就是死了,就像刚才说的,人生就两件大事,怎么样生和怎么样死,没有第三件大事:死后怎么样。因为,死后的一切都跟你没关系了。
看到身边一些人在病床上苦撑多年,自己受罪,家人受累,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死的不受罪不拖累家人,嘎巴儿一下就走了。这是人之常情。寿终正寝本是很符合自然规律的,不用刻意去追求,但现在不一样了,“养生”知识的普及,医药生物科技的发达,养老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的生命被人为的延长了:我们已经懂得按照养生专家的“哼哼教导”用天平来秤量下锅的米的克数并换算成热量卡路里;我们已经在大把的吃各种营养保健品来补充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需要的和不需要的各种“素”;有病住院了可以自费用上千块钱一针的进口药来延续生命。可是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环境却在持续恶化:入学就业创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空气、水、食物的污染程度已经骇人听闻;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放松的心态越来越濒危,恶意推定、紧张兮兮、防不胜防已经成了常态,甚至到了不得不相互告诫“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扶倒地的老人!”的地步。
生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我们的寿命是延长了,但延长的是什么样的寿命呢?是生命质量大打折扣的寿命。看看你身边就知道了,心脏病,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抑郁症,差不多的人都会沾上一点儿吧,早就被见怪不怪的称为“基础病”了,更不用说越来越高的癌症患病率。所以,现状就是:寿命延长了,健康恶化了;病痛延长了,死亡缓慢了。这是你我希望看到的吗?
当然不是!我们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这样的:生的好,活的长,病的晚,死的快。对吗?
生的好,活得长,是年轻人考虑的事儿,而病的晚,死的快,就应该是罗点点所说的“成年人”应该考虑的了。那么,为什么是“成年人”而不是老年人呢?
用罗.点.点的原话说,成年人,是指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人。注意,她说的不是民法上的完全行为能力而是完全责任能力,我理解,这个完全责任能力,既包括客观上有足够的实力对家人对自己负起责任,也包括主观上对家人对自己有足够的责任心。三四十岁的成年人,责任在肩,对事业对家人的肩上责任很重,无暇顾及自己,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这些责任才算安排的差不多了,才有可能来考虑安排自己了。而人到老年,体衰多病,贪生怕死,而且考虑问题简单、任性,越来越像个孩子,所谓老小孩老小孩是也。大脑萎缩,多少有点儿糊涂,不讲道理。所以,只有50岁左右的人,身体还健康,思想日臻成熟,该看明白的已经差不多看明白了,对于已经获得的,知道知足,知道感恩;对于没有得到的,知道那是命里注定不属于自己的,不怨不悔,一笑了之。这就是所谓知天命了。这个年龄的成年人,责任在心不在肩,也只有这时,才有可能清醒的、主动的、冷静的、没有任何压力的、从容不迫的来考虑自己的后半程该如何缓步前行,而不像病榻上的老人那样急促的、被动的、不很清醒的、气喘吁吁的来安排后事。虽说亡羊补牢,牢可能补上,但羊肯定是不可逆的亡了。他亡了什么?亡了自己主动安排自己有尊严的“好死”的机会。(亡:逃亡;失去)
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的、有尊严的生活的成年人,在满足和感恩自己的成功的同时,已经在认真考虑安排自己同样成功的、有尊严的死,成功的完美的告别这个世界。促使他们考虑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因素是,见到更多的人“不得好死”,尤其是经常目睹这类悲剧的医师。在我们提到的文章中就有这样的例子:由于担心自己将陷入“不得好死”的状态,本身就是医师的沈富雄就在脸书上发表“准遗言”,第一条就是:“不插管、不气切、不电击、不可成为植物人”。身为卫生署长的叶金川给儿子的遗嘱更简明:“如果我没醒来,不要串通医生来凌.迟我!”
在他们眼里,没有尊严的抢救等同于凌.迟酷刑,绝对不可接受!于是,他们留下了他们的预先嘱咐,告诉自己的亲人,不得在自己病情危重时进行过度的、创伤性抢救,这,就是罗点点所倡导的预嘱,也是明天我们要继续讨论的话题。